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训练内容: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以"心情故事"为写作范围,写出自己的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4.
《热空气》中的几个实验,目的在于通过空气受热上升现象证明热空气轻。其中一个实验的方法是取一根细木条,两端悬挂气球,然后加热其中一端气球内的空气,使其受热而上升。但实验中也明确注明安全提示,因为气球有爆炸的危险,事实也确实如此。  相似文献   

5.
齐静 《科学课》2009,(12):36-37
(本课是《风的形成》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观察上升的空气。) 片段一:导入新课师: (出示事先准备的扎了小孔的易拉罐,用线吊在铁架台上)同学们,怎样让易拉罐转起来?你有什么好办法?  相似文献   

6.
一、敬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的过程中,掌握分层、概括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牛顿做风车的故事,学习牛顿不畏挫折、刻苦钻研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验证了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有关系: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摩擦力大小可能还与什么因素有关?”一上课,我就抛出了新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8.
教学完《做风车的故事》一课后,同学们水到渠成地形成共识:牛顿被同学卡特的发问难住后,受到了震动和启发,因而下定决心要发愤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主题 对“美满”爱情的追求 思路 写了什么故事;如何写这个故事的;为什么写这个故事;什么情况下写这个故事的。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词汇成了许多人深入学习的重要障碍.词汇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语学习的进程.因而在课堂上,词汇的教学占了相当的比重,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当前对高中语法和词汇教学的研究很多,但是利用自编的故事结合多媒体进行词汇复习的尝试却寥寥无几.本文将分析高中课堂词汇复习教学的现状,对自编故事词汇复习法及其价值进行阐述,并就如何进行故事编写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天鹅的故事》一课的教学,作者深刻认识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重要作用。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教学建议] 1.从文本独特的样式出发进入文本。什么样的故事是个好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不是个好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讲给谁听的?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采用什么样的手法让听者接受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有什么可以学习或质疑的地方?就这样,以“故事”建构教学骨架,既感悟故事内容本身。又在感悟言语形式,在两者“交汇”处深入介入文本。  相似文献   

13.
杨丽丽 《黑河教育》2012,(11):59-59
教学内容龙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游园计划我来做》。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怎样启动“计算器”程序,如何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计算器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给人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同时为探索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接触和使用了计算器,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1.知道创建一个VB程序的基本步骤。2.了解窗口、事件和消息的含义。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一 起: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师:今天老师要与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叫《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一起读。我们先来研究课文题目,可以提问题,也可以大胆猜测。  相似文献   

16.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以二战为背景,主要围绕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展示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与三名德军官兵反复周旋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凉险过程。  相似文献   

17.
师:这节课我们聊故事背后的故事。我们先聊为什么写这个故事。叶老也好,别人也罢,为什么都要改编这个牛郎织女的故事呢?首先从故事的起源聊起吧。望星空(课件出示银河系),找找哪个是牛郎星和织女星,读读你们收集的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8.
朱海燕 《成才之路》2012,(21):94-94
在我走上讲台的那一刻,我对教育充满了憧憬……但当我一直进学校就听到诸如学生不听话、上课不认真听讲、故意与老师作对的事情时,心里便想着一定要对学生严厉,要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如果有人不专心、小声嘀咕、不完成作业等,都可以引起我的训斥。  相似文献   

19.
20.
《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通讯报道,文章记叙了把邓小平同志的骨灰撒向大海的情景。歌颂了伟人的不朽功绩。说实话,文章对应该描写的情景描写得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但却有“三多”:一是政治语言多,二是歌颂语言多,三是修辞手法用得多。对于这样一篇文章。我该怎么教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