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1995,(1)
为新事物充当马前卒──马识途谈杂文本刊记者何光我叩开了作家马识途寓所的门,坐在他的客厅里等候。今年成都冬天的脚步走得特别缓慢,时序已近“大雪”,阳台上的花木依然青枝绿叶,生机盎然。不一会,马老从卧室走出来,步履稳健,简直看不出他已是年届八旬的老人。他...  相似文献   

2.
写杂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写好杂文? 夏衍同志给《杂文报》写了一篇小文章《杂文三忌》(《人民日报》也转载了),他认为写杂文忌三点:一忌教条八股,二忌“怕”字,三忌冗长。他从“忌”的角度讲了杂文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今天从“贵”的角度讲。杂文“贵”在哪里? 我先念唐弢同志的一封信。二十年前,我在中央高级党校理论班学习,当时唐弢同志也住在中央党校编教材。我就把自己写的几十篇杂文剪报交给他,请他看看,提提意见。唐弢同志挺认真,看后写了封信给我。那时我三十出头,勉强可以算个青年。唐弢同志是老前辈了,他专门写了这封信,体现了他对青年作者的关怀和帮助。这封信中这样写道: ……今晚灯下,把全部剪报读了一过,其中有好些篇,报上发表时我就读过的,而且至今还留有  相似文献   

3.
读到《中国图书评论》今年第一期陈四益的书评《他勾勒出了我们难以忘却的时代——读俞明(故雨新知)》后,我作为俞明作品的一个老读者,也有些话要说说。陈四益说读《故雨新知》最好能同读俞明的另一本散文集《姑苏烟水集》,这是很有见地的。因为这两本文集,反映了俞明散文的成就与特色。这两本书  相似文献   

4.
杂文创作说来话长,容我陆续成篇,慢慢道来。这次且说“三题”。一曰:什么是“杂文”? 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不过,我们不去说古典杂文、文言杂文,只来讲现代杂文,白话杂文。现代杂文的奠基者是鲁迅先生。他说:“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但如编年,那就只能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起,于是  相似文献   

5.
近据报载,西南某地一位名叫刘秀品的作者,写了一篇杂文投寄给《郑州晚报》。经手编稿的王编辑已将这篇编好待发的稿子放在包里,谁知途中不慎丢失了。他立即写信给作者,一是说明原因,二是致歉,三是请其再抄一份寄来,结果此稿得以刊出。读了这则报道,王编辑的“编风”不禁令人敬佩与赞叹。因为他(可惜未写出名字)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工作态度,虚怀若谷,不文过饰  相似文献   

6.
缺少点什么?──读某些报纸副刊产生的忧虑顾冰清本人看报特喜欢读副刊,对那些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特别钟爱,每读一篇轻松活泼、淡笑风声、娓娓道来的散文、随笔,每看一篇尖锐泼辣、讽喻幽默、富有哲理的杂文、小品,都得到一次精神享受,像大忧天喝了一杯清凉的高级绿...  相似文献   

7.
几年前,我在一干休所供职。翻阅《中国老年报》时常常能读到署名“陈鲁民”的杂文。调入总参测绘局工作后,一日读罢陈先生杂文后大声叫好。这陈鲁民到底何许人也!我的同事告诉我,陈鲁民就是解放军测绘学院的陈教授。唉呀呀,原来是一个系统的,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我采访了他。陈先生现为测绘学院政教室的副教授,杂文只是他的“副业”。可是这“副业”他却于出了门道,从1984年开始至今10余年的时间,他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求是》杂志等全国60余家报刊发表杂文1800多篇,获奖100多次,其中一等奖21个,…  相似文献   

8.
初秋的一天,正在某团采访的集团军、师、团三名报道员向我们叙说了宣传股长田兆广那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难忘怀──蹒跚学步他引路──某集团军报道员刘福奎如是说1991年底,我还是某炮兵团导弹连一名新兵,田股长在师里当新闻干事。出于对新闻写作的爱好,我训练之余时常学着写些消息、小故事。然而,半年多过去了,报纸h没有用出一个字。正当我准备与新闻“绝缘”时,田股长来团里采访,我拿着一大爆没有发表的稿子去找他。没想到他是那样热情,对我的稿子一篇篇地进行了讲评,最后还挑出三篇消息当面修改,没几天,就有两篇被《前卫报…  相似文献   

9.
有位士兵战友,伴随来稿寄来一封信,说是自己无意之中写给这个栏目的一篇稿子见了报,于是一下子从战斗班排被借调到政治处机关,乐此不疲,一下子又寄来4篇稿子。我认真看了这4篇稿子。遗憾,没有一篇能见报的。  相似文献   

10.
乍看题目,学员们会纳闷:靶子──模特──练笔,风马牛不相及,彼此没有必然联系,硬把它们扯到一块,是不是故弄玄虚?当然不是。这个题目的由头是这么来的:10届函授学员黄石明,年初寄来一篇消息,教务处认为有研讨价值,就在第3期《函授通讯》上登出来了。目的是通过学员改写,共同探讨新闻写作。小黄原想让老师们“指点”,没想到会公之于众。他虽然表示“我明白这是老师对我的良苦用心”,其实,用心“良苦”在哪里,当时他并不明白。只是对自己的作品成了“众矢之的的‘靶子’”心里还有点介意。于是,我们急忙出来解释,这不是“…  相似文献   

11.
去年,笔者收到河南省杂文学会会长、老作家王大海先生书信一封。在这封信中,王先生集中谈了他对杂文的风格和杂文家人格的思考,谈得情真意挚、言简意赅、颇有见地。信不长,兹照录如下:正之: 听元惠说,你要把近年所写的杂文结集。前天又收到你寄来的部分作品复印件,虽然有些文章以前也曾读过,但这次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我常在想:杂文是一种说真话的艺术。巴金把他的随想录命名为《真话集》,很值得玩味。杂文必须是真话,这才有写作和存在的意义,如果如有些人写的,只是官话和套话,那还有什么写作的必要? 它还必须是艺术。如果真话不是以艺术的语言和形式说出,那它可以是科学论文或其它,为什么要称之  相似文献   

12.
一个洲际化多元化的报业集团──香港星岛集团有限公司访问记谢烽一年多前,香港星岛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邓立人到广州作客时对我说,他们公司除了在香港出版《星岛日报》《星岛晚报》和英文《虎报》之外,还有8个海外版。他回港后不久,便给我寄来分别在美国的旧金山、...  相似文献   

13.
前年5月,《储瑞耕文集》出版,煌煌60余万言,收入作者1978-1992年间公开发表的文章400余篇。这些文章,除了20来篇为“溶进了杂文要素”的新闻、散文、小小说外。其余绝大部分为言论、杂文或有关创作方面的论文。储瑞耕的杂文,有些已为人们所熟知,如说“五十打蔫”》、《“骄傲”的紧箍帽)等,当时都产生过很好的社会影响,在杂文界也颇得“口彩”。不过,这一回当作者把比砖还厚的文集寄给我“教正”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问题是:这么多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制造”出来的?据作者称,这400余篇文章还是从1100余篇公开发表的作品中选…  相似文献   

14.
赞核实精神     
去年十二月二日,我收到了解放日报农村部陈忠标同志寄来的一件小样,内容讲奉贤县邬桥食品站养了一头种公羊,为社员私人养的羊配种,缓和了当地社员公羊奇缺的矛盾,受到了社员的欢迎。这篇小样他早在去年十一月份,就寄给我了,要我进行核实。当时,我却没有收到。不久,又第二次寄来这份小样,还是要我核实。一篇短稿,编辑同志处理得如此  相似文献   

15.
对于二炮原宣传部长赵化南这个名字,爱浏览报刊的人也许并不陌生,它常常见诸报端,且与一篇篇精妙的杂文连在一起。他犹如社会生活前沿的一名忠诚哨兵,几十年如一日,用“投枪”和“匕首”干预生活,激浊扬清,弘扬正气,领时代的风云,扬时代的正气,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A采访中,我问赵化南:你是怎样想到写杂文的?写杂文既出不了名,也挣不到多少稿费,还可能会“得罪人”,到底图什么呢?他回答说:“主要是兴趣。我这个人有个“癌癖”,一旦对某一事物有兴趣,就要硬着头皮子下去。特别是对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有了感想、心得,…  相似文献   

16.
1996年第5期的《现代传播》开首即是一则很感人的札记──《走近神圣》。体会出其中有一种发自本心的敬业精神,有一种对生命本身的虔诚敬意。但是──“海耶克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是一位言行有度、自律有节和肃穆庄严的伟大学人。”──其实我不认识海耶克,也没读过那篇介绍他的文章,跟主编老师提起他,只是因为随后的几句话我不怎么懂。“他的成功在于他不顾一切遵循理智的召唤与指引的人格素质……”──就是说,他的成功在于他的人格素质,而他人格素质中最突出的特点,即是:“不顾一切遵循理智的召唤与指引”,正是…  相似文献   

17.
我第一次知道顾行的名字,是在天降文祸的“文革”之初,物伤其类,偷偷地关注一些杂文家的命运,才知道顾行是“三家村门市部掌柜”.大概是1966年7月,有一天北京晚报的通栏标题是“不准顾行为资本主义鸣锣开道”.过去他的数百篇杂文是以戈陈、小青之类的笔名发表,他的三篇传世杂文《“人”“兽”之  相似文献   

18.
近日收到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叶春华的新著《新闻业务之“核”——新闻分析原理与应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便欣喜地阅读起来。在我当年就读复旦的时候,叶老师讲的“报纸编辑”课条分缕析,生动活泼,因为他不但有充分的理论修养,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记得他在解放日报带同学实习时,一面上夜班,一面写杂文,见到他在“朝花”副刊上发表的一篇篇杂文,让人好不羡慕,也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寓意要深     
毛泽东同志曾有过这样一席感慨之言:“我爱读杂文,假如让我选择职业的话,我想做个杂文家,为《人民日报》写点杂文.可惜,我现在没有这个自由.”(见1981年5月3日《文汇报》)作为一代伟人所发出的“感慨”,虽是一个历史的“遗憾”,但从中可看到杂文在毛泽东同志心目中的位置.他曾经号召人们学习鲁迅:“有人说,几百字、二千字一篇的杂文,怎么能作分析呢?我说,怎么不能呢?鲁迅不就是这样的吗?”“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20.
梁衡 《新闻三昧》2005,(7):53-53
剑翔同志在地市报工作,我和他有过一些接触。最初的交往是从书信开始的。那是2001年夏天,他给我写来一封信,要求购买我的《新闻三部曲》。他说在报刊上读了我的一些章,非常喜欢,很想系统地读读我的作品,而当地书店买不到这些书。他不认识我,怕我不寄书,特地随信寄来两篇他已经发表的新闻论复印件,说目前对新闻理论有兴趣。他的信很真诚,我没有理由拒绝,很快给他寄去了几本书,并每本书都为他签了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