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问题的多重属性,客观要求课程理解和课程观应超越"单一要素论"。同时,应超越"作为事实"课程观的局限,倡导基于课程理解和课程研究中的价值思维和过程思维,主张"作为实践"的课程观。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知识观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可否认当下仍然有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对新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致使现代课程观难以落到实处。准确认识和理解现代课程观的开放性、动态性、过程性和生成性,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教师的核心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应在现代课程视域下,通过开展在职培训,教师坚持实践研究,并进行持续的教学反思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知识观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可否认当下仍然有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对新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致使现代课程观难以落到实处。准确认识和理解现代课程观的开放性、动态性、过程性和生成性,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教师的核心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应在现代课程视域下,通过开展在职培训,教师坚持实践研究,并进行持续的教学反思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在解释学视阈下,课程是表征了大量意义的文本,拥有大量可解释的空间。教师作为课程实践的主体,结合个人知识和实践智慧,在理解和解释课程活动中彰显课程意义。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与课程产生"视界融合",结合学生实际,与学生协商,使课程意义得以生成。教师在生成多元课程意义的同时,也在实践反思中成长,在课程发展中主动提升和发展自我。  相似文献   

5.
学生实践能力的生成需要课堂情境的社会化和充分的课堂互动,满足这些条件的教学必然是一个教师参与学生实践活动,并帮助他们理解情境和作出适当回应的过程。在这种教学中,教师主要以并行者、先行者和调控者的角色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增长。这种教学的开展要求我们树立课程即发展资源的课程观和将班级学生视为整体的学生观,同时也要求教师成为智源型教师。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课程创生:意蕴与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教师的课程理解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创生课程是与"忠实执行"课程政策相对的一种课程实施模式,是一种实践的课程立场."教师即课程"是一种基于生命立场、价值关怀、主体视野、过程取向的课程观.教师创生课程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专业权力,促进教学过程的个性化.但同时,教师的课程创生也存在局限性,受一定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课程精神是指有关课程的核心理念、思想以及价值追求,它是课程文本中所蕴含的真理性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课程理解活动中起着规范与导向作用。基于解释学发展的视角,教师课程理解应超越"符合性"与"生成性"非此即彼的取向,强调基于"课程精神"的意义创生,也即教师一方面要忠实于课程精神,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实现课程现实意义与教师自身存在意义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课程观念是人们思考课程问题所获得的结果,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教师是课程观念的主体,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从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观出发,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一种意义的创造与不断生成的过程。但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课程观却被一些外在的因素所制约,如教师的教学经验、教育评价制度以及教科书的设计,等等。  相似文献   

9.
课程观念是人们思考课程问题所获得的结果,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教师是课程观念的主体,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从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观出发.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一种意义的创造与不断生成的过程。但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课程观却被一些因素所制约.如教师的教学经验、教育评价制度以及教科书的设计等等。  相似文献   

10.
"意义创生说"——教师理解课程文本的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文平 《教育导刊》2007,(6):15-16,25
"复原说"取向下教师理解课程文本带来了以下问题:课程缺乏动态性和生成性,教学失去创造生成的活力;教师主体的生命价值湮没在课程文本中,学生被灌输静态客观知识而缺乏创造力."意义创生说"认为,教师理解课程文本是教师与课程文本之间理解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和课程文本视界融合、课程意义再生和教师自身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涌现出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国家只着眼于宏观指导,地方也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许多教师对该课程认识模糊,实施更是束手无策,这极大影响了课程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有效实施和贯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当务之急是教师观念的更新。主要体现在教育价值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和评价观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课程不是以一种单个教育要素的方式存在的,它总是内在地蕴涵着教育中的价值、关系、过程和多元活动。课程不是一种"作为事实"的存在,而是一种"作为关系、过程和价值"的实践样式。1."作为事实的课程"的实质。把课程"作为事实"的存在来理解,最典型的观点就是"课程即知识",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课程理解是课程实际意义和教师生存意义生成的必要条件。教师理解课程,关键是理解课程精神。课程精神集中反映课程的设计思想、理念和意义,准确理解课程精神是进行有效课程实践的基础。但是课程精神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式微。要克服这一问题,教师在课程理解中就必须对课程精神尽量忠实。忠实于课程精神的个性化课程理解是尊重教师主体自由和承认课程必要规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一、当前教师在生成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误区 1.为生成而生成,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初涉生成课程,我们一些教师会认为生成课程是当下的一种时尚,所以追求的只是标新立异.综观教师在阐述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时,总会出现这样的表述:"追随幼儿的兴趣,生成了xx活动……"我们不妨冷静下来反思:难道这些活动内容都是生成的吗?我们真有那么多的生成活动吗?其实,有些活动是教师完全预设好的,只是为了冠以"生成课程"的名称而强加了生成的由来.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课程观不同,对"静态课程"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就不同.生成性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给定的、一成不变的教育要素,而是教师可以变更的教育要素"[1].  相似文献   

16.
略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开辟了发展个性的舞台,常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使这个舞台永不倒塌的保障。只有实现常态化实施,才能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上展现自我,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一、课程意识是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的前提明确的课程意识支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教师角色乃至在教育中的存在方式与生活方式。因此可以说,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强烈的生成性特征,比任何一门  相似文献   

17.
实践知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知识基础,已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那么,这种知识是如何生成的?笔者认为,同任何别的知识生成一样,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同的是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基于教师的实践经验,是在教学实践中生成的。教师的实践知识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知识类型,其生成具有复杂的转换过程和机制,传统的知识观和学习观难以解释这一新的知识类型的生成过程。为此,本文试图阐述传统客观主义知识观以及皮亚杰的同化——顺应学说不能解释实践知识生成机制的根本原因,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解释了实践知识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8.
试论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知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知识基础,已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那么,这种知识是如何生成的?笔者认为,同任何别的知识生成一样,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同的是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基于教师的实践经验,是在教学实践中生成的。教师的实践知识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知识类型,其生成具有复杂的转换过程和机制,传统的知识观和学习观难以解释这一新的知识类型的生成过程。为此,本文试图阐述传统客观主义知识观以及皮亚杰的同化--顺应学说不能解释实践知识生成机制的根本原因,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解释了实践知识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9.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的实践性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具有"创生取向"的课程。它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不断地创新的经验的过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既不能一招一式地教,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放任不管,而应把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尽管活动之前学生已制定好了研究方案,  相似文献   

20.
教师课程理解的生存论意蕴——哲学解释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师课程理解是存在于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基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教师课程理解并非仅是作为达成课程目标的一种手段或工具,旨在实现对课程文本中课程设计者原意的复原,而是在事实上构成了教师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教师对课程文本的理解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先见"构成了理解的基础和前提,通过理解最终所实现的则是课程意义的不断创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