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中天 《出版参考》2006,(14):24-25
刘邦当上皇帝之后曾经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将相一起座谈,刘邦问,请大家说一说,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得到天下的人是我?项羽为什么丢了天下呢?你们大家都要说真话说实话,不要隐瞒朕.这时候就有两位大臣,高起和王陵,出列说实话了:我们认为陛下为人很傲慢,不会尊重人;项羽这个人仁而爱人,很仁厚也很体贴人.  相似文献   

2.
自己的上帝     
同样是活着,有些人活得很精彩,很出色;有些人活得很失意,很无奈。同样是活着,有些人整天愁眉不展。同样是活着,我们为什么不能选择一种愉快的活法呢?为什么不想办法让自己的生活美好一些呢?活着,就要对得起生命,对得起自己。别人不会去理会你是否开心,是否开心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开心的钥匙就在你的手中。  相似文献   

3.
韩淑举(以下简称韩):张老:您好!谢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基础时期,先生是从哪里上的中学?是什么时候考上北京大学的?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图书馆学系呢?  相似文献   

4.
常常听到一些新报人叹息道:“我怎么总是遇不到什么可写的新闻呢?而好些发生在身边的新闻,为什么老新闻人能捕捉到,偏偏又从我们身旁溜走呢”。  相似文献   

5.
新书简介     
《全国新书目》2010,(13):29-29
世博园很大.也很精彩.一天的时间您能逛足世博吗?世博园内什么最美.什么最值得?哪些大型庆典活动我们正好能赶上?上海很美.但很陌生.地铁、公交.出租车、火车我们哪里去找……《玩世博一本就GO——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观旅游全攻略》解决您在上海世博出游的一切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选武 《新闻前哨》2000,(11):14-14
对外报道怎样选择题材?它有什么特点?我认为:首先必须遵循二条同步原则。我们所选择的题材,一是必须是海外受众所关心和感兴趣的;二是必须是我们可以和需要对外传播的。按照这个原则,我们就可以把对内报道中那些纯粹指导省内、国内工作,而对外没有传播价值的题材排除掉;把那些我们省内、国内人认为很重要,而海外并不关心、不感兴趣的题材排除掉;把那些海外人很关心、很感兴趣,而我们不能或不需要对外传播的题材排除掉。剩下的就是对外报道的题材。其次要体现五个特性,即:一是体现对外的针对性。对内报道和对外报道都强调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错打的电话     
前些天我接到一个电话,一个陌生女孩的来电,电话里她开口就问,你是在北京还是在香港呢?我很客气地反问,请问您是哪位?她说,你别装了,前天我们刚还见面今天就把我忘啦。我仍然客气地问第二遍,请问您是哪位?她有些气愤,说,我是谁你还不知道?  相似文献   

8.
七月热帖     
“很好很强大”、“很黄很暴力”在网上使用得很多很频繁。我干脆也创造一个“很贱很无耻”,用在“记者无疆界”组织身上很好很合适。这个组织为什么很贱呢?因为它为了钱不要脸。喜欢金钱没错,迷恋金钱也无可厚非,但是为了金钱丧失理智和道德就很贱了。那它又无耻在什么地方呢?通过变幻无穷的招术,它吸引了善良人们的注意和金钱,还能使人相信他的标靶是所有的“强权”。  相似文献   

9.
精英史观在媒体中存在的主要表现 1.“得一人而得天下”论。这实际上是精英创造历史,杰出人物是有效的数字而人民群众只是无效的“0”的旧调在媒体重弹。这一点在历史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像《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就对刘备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定天下。但结果怎样呢?刘备二人都得了,天下也没保住。可我们现在的媒体,特别是报刊上有关企业家业绩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创新却又不仅是话题,它更是我们工作的动力、目标。怎样创新,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方法问题,无疑是可以提供出很多方案的。这里我举一个常用的方案,也许举得不对,请大家指正。比如可以用“找缺陷”的方法来创新,《十万个为什么》是少儿出版界在出版科普读物方面的一个品牌,至今说起这本书名,社会上仍然是有口皆碑,那么它又有什么缺点呢?找出了它的缺陷,一个新的科普读物选题也许就可以诞生了。运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创新”出很多的科普选题。然而,这样的创新方法,是不是太容易了一些?很明显,…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人吃五谷没有不得病的,新闻媒体聚天下风云更免不了感冒伤风,得了病怎么办?当然是上医院,同心出版社社长刘霆昭——这位资深的老新闻工作者,就多次建议我刊开办一个“新闻诊所”。  相似文献   

12.
提问是新闻采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闻采访中扮演着中心角色。提问,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是对记者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和检验。 学会提问,先要敢于问,然后要善于问。有的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您遇到了哪些困难?”“您的感受是什么?”“您的愿望。是什么?”“您的打算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就像简单的公式,缺乏个性。泛泛地提问往往得到的是泛泛的回答。那么,怎样避免泛泛提问呢?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标题的产生,在我脑子里“策划”了有些时日了。平时阅读本报和其他报纸,当加以对照比较时,脑海里不时萦绕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报纸办得好,有的就不如人意呢?为什么有的重大宣传战役打得很漂亮,有的就不能实现预期的宣传效果呢?这里面有什么“秘密武器”或者有什么规律可以探寻吗?毋庸置疑,“秘密武器”或者规律自然是有的,其中之一就是:新闻宣传的整体策划。现在,关注新闻策划的人多起来了,这是可喜的。新闻策划是一个大的概念,它理应包括着若干子概念小概念。如果把新闻策划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它还有若干分支,比…  相似文献   

14.
“看了《南风窗》几期文章,感到不错,办得很活。文章别具一格。”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如是评说。一位报业行家说:“过去,我们这些新闻出版界的人都有一个愿望,办一份真正有特色的新杂志。如今看到《南风窗》,我们都说:有了,就是它!”它究竟是一份什么样的刊物,获得如此好评? 《南风窗》是一份新闻性、社会性、综合性月刊。打开创刊号,扉页上的《告读者》,谈的不是自己创刊的主旨,而是刊物发起的一项活动:《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文章说: “假如您是市长,您想为广州做什么好事呢?”“假如您是市长,您有什么兴利除弊的措施要实施呢?”“广州的事情是大家的。想,要大家一起想;做,要大家齐心做。这是一篇不是发刊词的“发刊词”,它告诉读者,《南风窗》是大家的刊物,是大家发表意  相似文献   

15.
畅敏 《西安档案》2007,(6):33-34
大家好,我叫畅敏,是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法院的一名普通书记员。可能大家会发出疑问,我、档案、法,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当我看到“纪念《档案法》颁布二十周年”这个演讲题目时,我也在想,我能讲什么呢?我能做什么呢?思绪良久,我才意识到从进入法院的那一刻起,我、档案、法律就紧密地、明显地联系在一起了。首先,我是一个社会性的人,与生俱来就建立了各种档案。其次,我是一名法律工作者,知法、懂法、守法是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应用、传播法律。最后,我是一名人民法院书记员,是一名诉讼档案的立卷人,严格依法收集、保护、建立法律档案是我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富士康:触目惊心的“13连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一个人连死都不怕,那还有什么更可怕的呢?截止本刊发稿时,富士康的自杀现象发展到了“13连跳”,就不能不说是个严重的问题了。这个问题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去问那些已经跳下去的富士康员工,但我们可以向社会求解,向他们工作的企业求解,向和他们一样还在流水线上劳作的工友求解,向我们的产业发展模式求解,向我们的心灵求解……  相似文献   

17.
常在电视、报刊上可以看到,对那些违法乱纪的人曝光时,尤其碰到干部,往往脸上蒙有一层“遮羞布”,其目的是让广大观众看不清这些人的真实面孔,给他们留点脸面。笔者认为,这块“遮羞布”应该摘下。 古人说:“人有脸,树有皮。”人的面子靠自已去挣,单位、国家的面子靠大家共同去挣、每个人的面子挣来了,单位、国家的面子也就有了。而那些违纪违法、行贿索贿、贪污腐败、嫖娼赌博的人,不顾党纪国法,不但自己的脸面不要,还给党和国家丢脸,像这些人为什么还要给他们蒙上“遮羞布”?何必为他们留脸面?其实这些人不但要摘下“遮羞布”,而且要用“特景”给予曝光,让大家都知道这些人的真实面目。自己不要面子,那么就让他丢丢脸又何妨呢?  相似文献   

18.
有人问,“你们杂志里经常提到的那些‘三字经'是什么意思,ERP、CRM、SCM、BPR……”,刚开始还觉得别人少见多怪,可问的人多了,就感觉到其背后的隐忧.有那么多的IT期刊和网站在长篇累犊地宣传,很多人已经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触到了这些应用,可为什么这些概念还仅仅是在专业人群里传播呢?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与写作》2009,(3):8-8
关于如何办好《新闻与写作》这样的新闻理论刊物,大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要研究,就是为什么要办这个刊物。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什么呢?我认为,中国的新闻理论建设是我们现在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有自己的新闻理论吗?我很怀疑。中国自己的新闻理论体系,我觉得还没有建立起来。现在,我们搞的新闻学不是西方的,就是传统的,而传统的也不是我们自己的,是前苏联的。传媒当下沦为了一种经营手段,再进一步说就是产业化的营利工具。那么,传媒本质的社会功能到底是什么?许多人没有弄清楚。  相似文献   

20.
今年以来,我也接触了一些节目,从广播到电视,就拿我们省级台来讲,属于生活类的节目,或者叫做民生类的节目就不下十个。《百姓30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是两年的时间办出这样的效果确确实实很感人,我自己本身也很感动。我看了看稿子,我觉得里面的一些小的栏目在设置上在细节上看到后很感动。再一个好的主持人,很受大家欢迎。听了听众的发言,什么叫好节目呢?听了过瘾听了管事,这就是好节目,我感觉是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