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由代表各自利益的企业所组成,成员企业之间以及研发人员之间均会存在一些矛盾与冲突.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冲突形成的原因、冲突类型以及不同冲突对研发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冲突管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由代表各自利益的企业所组成,成员企业之间以及研发人员之间均会存在一些矛盾与冲突.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冲突形成的原因、冲突类型以及不同冲突对研发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冲突管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R&D团队是高新技术企业组织的核心,高效的R&D团队,必然会带来企业R&D活动的高效,选取有效的指标和流程对其测评是关键环节。由于R&D项目具有不同于传统项目的特点,R&D人员是典型的知识工作者,这就对绩效测评体系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的绩效考核体系具有自身的缺陷,不适用于高新技术企业R&D团队绩效测评。在对当前高新技术企业R&D团队绩效测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新技术企业R&D团队绩效测评拓展模型。  相似文献   

4.
研究与开发是高新技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活动,而R&D投入是企业开展R&D活动的前提。本文以中、美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研究企业不同阶段的R&D投入,并就各阶段的R&D强度差异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发现中、美两国各阶段R&D投入差异显著,且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入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根据比较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对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与绩效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我国非上市高新技术企业R&D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从R&D投入及其强度、R&D资金来源到R&D绩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揭示出R&D投入与企业盈利能力、技术实力等绩效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并指出企业应当加大R&D投入、强化R&D管理以提高R&D绩效.  相似文献   

6.
协作R&D网络与技术标准联盟是高技术企业技术合作的两种不同方式,也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对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与技术标准联盟进行分析与界定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7.
高新技术企业R&D网络形成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崇峰  周青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12):141-143
R&D网络组织是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技术和知识创新的发展趋势,也是企业R&D的重要组织模式。本文从管理学和经济学两个角度来揭示这种组织形成的基本机理,并探讨了R&D网络形成的基本流程和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以便更好地指导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新一轮全球科技资源重组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全球化R&D人员配置的内在机理,剖析了全球化R&D人员配置网络的内涵与基本演进趋势。最后,提出了中国高技术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化协作R&D与技术标准合作以融入全球化R&D人员配置网络,通过全球化R&D人员的流动与重组,获取组织间的技能、经验、技巧与诀窍等隐性知识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创新环境全面衡量公司治理对企业R&D投资的全面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公司治理对R&D投资行为有显著的影响,良好的创新环境对企业的R&D投资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中的R&G--市场营销界面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研究与开发部门、市场营销部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职能部门.这两个部门的绩效水平与相互关系(即R&D 市场营销界面,以下简称R&D 营销界面)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乃至成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许多研究结果表明:R&D 营销界面友好是创新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R&D 营销界面质量不佳是导致产品创新失败的最主要因素.而R&D 营销界面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R&D 营销界面管理的水平.因此,深入研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中的R&D 营销界面管理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浙江省数百家高科技企业的创新管理数据,本研究发现领导者创新意识确立、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制度完善、研发机构设立、研发经费投入以及产学研项目合作是企业推进创新工作的主要方式。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创新软环境对于企业技术进步、效益提升和创新能力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研发机构建设对企业技术进步和效益提升均有显著贡献,研发资金投入则对企业技术进步有显著正向影响。当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创新软环境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有更为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产学研合作对于企业效益提升与创新能力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本研究进一步调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以及目前企业所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更为全面的展示当下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创新与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2.
刘凤朝  罗蕾  张淑慧 《科研管理》2021,42(11):155-163
    本文依据知识基础观和组织学习理论,建立企业知识属性和企业间知识关系共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综合分析框架,研究合作伙伴知识多样性、合作伙伴与焦点企业间知识相关性对焦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焦点企业内部知识复杂性的调节作用,并运用医药行业上市企业2007—2016年专利数据和负二项回归模型验证相关假设。研究发现:合作伙伴知识多样性对焦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焦点企业知识复杂性对该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合作伙伴与焦点企业间知识相关性对焦点企业创新绩效有倒U型影响,焦点企业知识复杂性对该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Boo-Young Eom 《Research Policy》2010,39(5):625-12407
This paper utilizes the Korea Innovation Survey data to identify the determinants of industry-university and industry-government research institute (IUG) cooperation, and its impact on firm performance. First, we find that among the determinants of IUG cooperation, traditional firm characteristic variables of size and R&D intensity are not significant, while participation in national R&D project turns out be most significant and robust in both cooperation modes. This is in contrast to the results from the cases in European countries and reflects the significance of government policies in promoting IUG cooperation in latecomer economies. Second, with regard to the impact of IUG cooperation, we conspicuously find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innovation probability of firms when we control the possible endogeneity, such that already innovative firms would participate more at such cooperation modes. This implies that the IUG cooperation cannot guarantee the success of a firm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ather, it may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selection or direction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of a firm. When we limited the analysis to innovative firms, we do find a positive impact of the IUG cooperation on patents generated from new product innovation but find none in terms of volume of sales or labor productivity. These results seem to reflect the still transitional nature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IS) and knowledge industrialization in Korea.  相似文献   

14.
赵炎  韩笑  栗铮 《科研管理》2019,40(1):61-75
近年来,随着企业间结盟方式逐渐趋于多元化,企业个体间竞争的模式正在向基于派系间竞争模式转化。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的理论,以中国9个高新技术行业2010-2015年联盟创新网络的数据为样本,对联盟网络中的派系类别及派系间联络企业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目前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派系林立程度较大,跨派系融合度较低;研发优势派系、契约式派系及纯商业型派系对企业的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派系间联络企业负向调节纯商业型派系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对企业进行派系的选择及派系关系的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宛群超  袁凌 《科研管理》2021,42(12):80-87
   基于2004—2016年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创新要素区际流动与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探讨FDI嵌入其中的非线性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正向空间累积效应,创新要素的区际流动以及FDI流入过程均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R&D人员和R&D资本的区际流动均对流入地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杠杆效应,而FDI 较为明显地促进了R&D资本流动的创新效应;在R&D人员流动和R&D资本流动产生创新动能的过程中,FDI的调节作用均呈现非线性特征,其作用强度具有倒U型演化特征。本文结论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促进政策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relevance of innovation strategy to various categories of Chinese firms and investigates its relationship with innovation performance during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of the 1990s. Data from 1244 Chinese firms in Beijing are used to ascertain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innovation objectives, along with the innov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by manufacturing firms. Results show that innovation activities were confined to the domestic sphere and mainly directed at quality improvement. Chinese manufacturing firms which obtained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through the high-tech firm accreditation system generally perform better. They had already started moving away from a reliance on imported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and using indigenous R&D efforts to innovate for the coming market economy.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8-2017年中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创新数据,从“达标型”和“避税型”研发操纵这一新视角,研究了高新认定办法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高新认定激励了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而两类研发操纵抑制了这种激励效应;达标型研发操纵集中在高新认定初审阶段,且高新开发区以外、销售收入较高的企业更显著;避税型研发操纵集中在高新认定复审阶段,且高新开发区以内、销售收入较低的企业更显著。本文为高新认定办法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mpiricall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channels for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spillover on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ies, using panel data analysis. We report that learning-by-exporting (and importing) promotes innovation in Chinese indigenous firms. Foreign R&D activities by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in a host country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domestic firms only when absorptive ability is taken into account.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both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spillover sources and indigenous efforts jointly determine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Chinese high-tech se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