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要能够透过文字看到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厚感情。文章丰富的情感往往通过有表现力的实词、虚词传达出来。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语文课本中典型名篇的分析,探讨以词传情的常见方式。  相似文献   

2.
汉语词汇很早就出现实词和虚词的区分。虚词大都是通过实词转变而来,通常是由于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或者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意义。本文对“却”、“了”两个虚词的语法化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描写,并从历时的角度对其演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3.
"家伙""家什""仿的"①在固始话中可以用在表程度结构"程度副词+形容词"后,抒发感叹惊讶等语气,相当于语气词。本文除介绍这三个词语的使用特点外,还把它们与四川苍溪话中"家伙"的使用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探索"家伙""家什""仿的"等词语虚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说"狂"     
近几年,“狂”以各种形式频繁出现在报刊杂志、网络语言以及我们的日常口语中。本文将依据一些语言实例来分析“狂”的语法和语义方面的特点、它的发展变化以及它活跃在当下语言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虚词大多来源于实词,尤其是实词中的动词,本文分别讨论了介词、连词、助词与动词之间的关系,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虚词的语法意义并不虚的道理。  相似文献   

6.
学好虚词用法,是学好实词乃至学好《语文》、提高表达能力的需要。本文探索了"文言虚词的阶梯式积累教学法":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找出文言虚词的多重意义在教材中的序列关系,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文言阅读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虚词是应语言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而汉语中部分虚词是由实词转化而来的“,被”字就是其中之一。通过运用中介理论详细地分析“被”由动词虚化为介词的全过程,可以说明实词在虚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8.
“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为诗”是中国人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后世论多认为始于中唐的韩愈。当笔认真考察了唐前中国诗歌发展史之后,却惊奇地发现:“以为诗”并非始于韩愈,而是始于早韩愈400年的陶渊明。所谓的“以为诗”,即以散的篇章结构、句法及其虚词、虚字入诗,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如散般的平实自如、天然入妙,能够更痛快畅达地叙事、抒情,而这一切在陶诗中都有鲜明具体的体现。“以为诗”的运用,使陶诗更为亲切、平和,贴近人心,一种如叙家常的真切动人由此而生,这与陶渊明的为人及其诗歌朴素自然的风格是极其协调一致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为诗”陶渊明是韩愈的老师。  相似文献   

9.
上古汉语中,有三种结构中的“无”用法特殊:句子谓语动词前的“无”;形容词前构成“无竞”“无■”“无赢”的“无”;虚词“无乃”“无亦”“无宁”中的“无”。前人对这三种结构中的“无”没有统一的意见,也没有从语义演变或虚化的角度讨论过这些“无”间的关系。上述“无”的不同用法其实具有内在语义上的一致性。第一种结构中的“无”是表频仍义的频率副词,与其词源意义有关;由频仍义引申为“重、再”义,所以第二种结构中的“无”是双音实词结构中表数量持续增加或状态延伸的语素;第三种结构中的“无”是基于反复出现的历史经验和自然规律表推测、判定语气的语素。这三种用法中“无”的意义是层层虚化的,同时由“无”组成的双音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凝固。  相似文献   

10.
刘涛 《现代语文》2003,(6):18-18
  相似文献   

11.
苏继英 《中学文科》2007,(12):142-142
“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也是高考“出场率”极高的一个虚词。鉴于此.每遇到它,教师都要强调它的用法,学生也把它作为一个重点来掌握。尽管如此,不少学生仍感困惑:“以”的用法耳熟能详,但在具体语境中,它究竟属于哪一种,却很难分辨,往往因把握不准而屡屡失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实词虚化是汉语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同时也是促进汉语语法正常发展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汉语词汇、语法的重要转换规律,历来是学界研究和总结的重点.基于汉语中实词虚化的重要背景,阐述了实词虚化的定义和具体体现,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了”词,窥视上古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过程中实词虚化的种种表现和典型特征,得出实词虚化的重要途径和成熟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文军 《高中生》2009,(8):36-37
一、解答实词题的方法 1.看相异词素 用于辨析的实词,往往既有相同的词素,也有相异的词素。考生应紧紧抓住相异的词素,并细心地予以区分。  相似文献   

14.
从《现代汉语词典》对那的解释中可以看出,那属于实词范畴。但它也有实词虚化的现象。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那在北大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定量分析,希望能够弄明白那虚化时的表现形式、语义及语体特征。  相似文献   

15.
说“星级”     
本文从产生方式、句法功能和变化发展等角度对当代新词"星级"进行考察和分析。"星级"一词是在"五星级"结构分界转移的基础上形成的,进入全民语言之后,"星级"的句法功能发生转变,语义主观化不断增强,二者共同促使"星级"进入由名词转变为区别词,并进一步向形容词靠拢的实词化历程。  相似文献   

16.
《佛本行集经》是自古至今汉藏广泛流传的一部经典,由隋代僧人阇那崛多翻译。此经内容分为六十卷,其所用句法词汇难以理解,不易为现代人熟知。其中"毒"字的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变化。了解了经中词汇语义与句法如何变化,才能更好地了解本经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砂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栗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惟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惟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  相似文献   

18.
汉语词类的名称和数量,差异都很大。就名称而言,有的名同实异,有的名异实同;就数量而言,有的体系仅8类,有的体系达19类。研究各体系词类设置的现状,可以从比较中决定取舍,从而拟定词类设置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郑伟 《学语文》2013,(4):71-71
"遂发愤以卒"是2012年高考安徽卷文言文阅读《松江府通判许君传》中的一句话。在命制文言虚词题时命题者把这句话选做了例句。该题的题目要求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哪一组。例句所在组另一句"木欣欣以向荣"的"以"连接修饰性状语和谓语,明显起到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孔杏格同志于1999年毕业于河北大学高师函授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三年的函授学习中,掌握了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能结合教学实践,深入探讨古代汉语中字词句的用法。目前,在保定三中从事高中语文的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显著,她所任教的班级1999年高考语文成绩位居保定市区第一。现行高级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比重较大,对文言虚词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文言文中虚词用法非常灵活,不易掌握,而高中课本对一个虚词的多种用法分类不清,注释过于简单,分析不够系统,无论从“教”还是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