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起,至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中国人民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斗争,是本世纪各国人民世界规模的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反法西斯斗争投入最早,时间最长,历尽曲折。早在德意法西斯入侵西班牙(1936),意大利占领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1938)之前,在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我东北的同时,中国人民在东方就举起了抗日的大旗,率先担当起人类反抗法西斯瘟疫的重任。反映在文学上,小说有肖军的《八月的  相似文献   

2.
《当代学生》2011,(24):2
萧军(1907-1988),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刘鸿霖,笔名三郎、田军、萧军。辽宁省义县人。青年时代曾在军队中生活。1933年与萧红共同出版小说合集《跋涉》。同年到上海,在鲁迅指导下从事文学活动。1935年出版《八月的乡村》,描写东北人民革命军的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到延安、武汉、临汾等地参加抗日文化活动,1940年去延安。抗战胜利后,曾任东北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文化报》主编等职。建国后曾任  相似文献   

3.
1935年7月,一部裹着时代风云,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饱含着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血腥控诉,显示着东北人民不屈的抗争精神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问世了。青年作家肖军的这部作品在当时,在今天来看都够得上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东北人民和日本侵略者斗争的史实,记录了他们的屈辱、觉醒和斗争的过程,是一幅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真实画卷。鲁迅把它和肖红的《生死场》一起编入“奴隶丛  相似文献   

4.
东北抗战14年(1931—1945),是东北多民族戮力同心、共同参与的全民抗战。东北14年的抗战文学也是由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共同构建、齐力熔铸的历史人文景观。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民族危亡关头,作为不同民族文化养成者的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做出了既非雷同而又相向而行的文化选择,这决定了抗战14年东北汉族作家文学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可比性的客观存在。从此出发所做出的同中见异、异中存同的比较文学观照,将有助于认识中国东北抗战文学的多元文化景象与民族文学素养,更有助于打破一元化的、“大汉族中心主义”的传统抗战文学研究视角,树立“中华多民族抗战文学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5.
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乡村空间书写,不仅是小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革命政治文化的影响下,乡村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十七年”时期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乡村空间书写,反映了这场变革对当代中国乡村的影响。文章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艳阳天》为考察中心,通过小说中民居空间、民俗空间、政治生活空间书写呈现的“政治化”嬗变,观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乡村政治与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近日,继《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之后,严歌苓再推新作,将目光对准了1942年的上海。这部号称为“上海版辛德勒名单”的长篇小说,以爱情故事h核心,表现抗战年代的小人物命运。《寄居者》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上海,由女主人公“我”在晚年讲述给一位传记作者听。“我”在1939年的上海,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长篇小说《母亲》《母亲》是高尔基最具代表性的重要作品,它是无产阶级文学中第一部广泛地描写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革命导师列宁给予它以崇高评价,明确指出这本书“赶写得很好,这是一本必需的书,很多的工人都是不自觉地、自发地参加了革命运动,现在他们读一读《母亲》。一定会得到很大的益处”.《母亲》写于一九○六年。它是根据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8.
茅盾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巨匠。《子夜》是他光辉的代表作品。《子夜》在三十年代的出版,曾引起中国文坛的巨大震动。瞿秋白同志誉之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并且断言:“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纪录《子夜》的出版”。(瞿秋白:《子夜》和国货年)鲁迅先生在日记、书  相似文献   

9.
茅盾在一九二○年一月《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一文中,呼吁创作“血”与“泪”的文学,要求文学界发扬民主,使文学社会化.后在一九二二年八月一日《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一文中,茅盾再次呼吁“血与泪”的文学,并认为“一时代的文学是一时代缺陷与腐败的抗议和纠正”,提出文学家的“最大的急务,是改造人们,使他们象个人”.同年八月四日,“创造社”郁达夫创作了《血泪》的小说.茅盾的论文登在上海《时事新报》的《文学旬刊》上,郁达夫的小说登在同一报纸的《学灯》上.前者严肃、冷静,后者充满了不以为然的揶揄之情.这难道是巧合吗?显然是两人的文艺观相距太远之故.兹比  相似文献   

10.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中长篇小说作家,而且他主要是以中长篇小说的成就驰誉世界文坛的。英国《卡斯尔世界文学百科辞典》指出:“茅盾在参加了一九二六年的北伐战争后,以当年的事件为背景写成三部曲《蚀》,这部小说使他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长篇小说家。”《法国大拉鲁斯百科全书》、《东方文学大辞典》、《苏联大百科全书》、《大日本百科事典》及美国《二十世纪文学百科全书》,在介绍茅盾时,都重点介绍了他的中长篇  相似文献   

11.
作家的眼睛     
今年春节前,我写过一篇《献给新世纪的礼物》的百字短文:“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我创作的长篇小说《宝地》,试图诗史性反映这一辉煌。新的一年,我的最大心愿是该书出版面世,献给更加辉煌的二十一世纪。”这部长篇小说,我历时十年,五易其稿,增删多次,力图诗史性、全景式再现开中国改革开放之先河这一“惊世之举”的农村改革,所走过的艰难、悲壮而辉煌的历程。作品定稿后,被供职于中国文学出版社的作家野莽一眼看中。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这部作品第一次正面反映“实践是检难真理的唯一标准”的…  相似文献   

12.
继春树、韩寒等80后作家登上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后,又出现了中国青年作家李傻傻。春树、韩寒是作为中国另类叛逆的青年代表登上《时代》周刊的,而李傻傻受到关注则是因为他的作品出色地描绘了中国农村以及农村人到城市谋生的境遇。李傻傻1981年出生于湖南隆回乡村,原名蒲荔子。曾在《芙蓉》、《上海文学》上发表作品,入选马原选编的《重金属80后五虎将》,是“80后”受到文学界关注的作者之一。最新的长篇小说《红Ⅹ》由花城杂志发表,并由花城出版社推出单行本。现供职于广州一家媒体。《时代》周刊写道“苦涩的记忆成就了李傻傻,他是…  相似文献   

13.
一、从鲁迅的《三月的租界》谈起1935年初,正当我国人民处于国难深重和民族存亡危急的时刻,鲁迅于“三月二十八日之夜”,为田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写了一篇序文。鲁迅在序文中用含蓄的笔法,热情地歌颂了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所进行的英勇抗日斗争,同时又尖锐地揭露了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荒淫与无耻。鲁迅肯定了《八月的乡村》这部小说,是“说述关于东三省被占的事情的小说”中的“很好的一部”,并且指出:  相似文献   

14.
黄伟宗同志的《文化与文学》,最近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文艺评论选集.正如作者在《依然故我(跋)》里所说:“近几年来,我多以文化观照文学,或以文学观照文化,所以,这册以近年作为主体的评论文章选集,取名为《文化与文学》”.我们遵循作者关于“以文化观照文学,或以文学观照文化”的指引,谈下面四个方面.一、以文化观照中国当代文学40余年的发展状态和规律.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观照——在“中国当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学术报告》一文里,作者把中国当代文学分成三个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65年5月为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时期,此时期的文化特点是“蜕化、苏化、北文南化——赤色文化”.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即中国当代文  相似文献   

15.
徐速(1924—1981),原名徐斌,江苏宿迁人.抗战爆发时辍学从戎.1950年由成都到香港.1955年创办《海澜》、《少年》文艺杂志,并任《人人文学》编委,不久又创办高原出版社.1965年至1978年主编《当代文艺》.1969年至1971年任珠海书院教授.主讲中国新文学史及创作研究.他是位多产作家,出版有小说集、散文集、诗集多种.代表作为长篇小说《星星·月亮·太阳》.散文《雨》、短篇小说《十诫》也倍受海内外文坛瞩目.他曾获选为香港当代十大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评论集有《衔杯集》(香港,高原出版社1974年4月)、《徐速小论》(高原出版社1979年2  相似文献   

16.
2013年,莫言在浙江大学首次谈到了自己创作的小说是有中国特色的“梦幻现实主义小说”。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檀香刑》,深刻地体现了与古代志怪类文学的关系。他的小说不仅传承了中国志怪类文学的特点,更是在人物塑造的反传统化、建立自己的文学王国、创立“梦幻现实主义”小说这三个方面超越了古代志怪类文学,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中国抗战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抗战、反人民的丑恶本质,尤其是在抗战后期,它已成为统治文坛的巨大洪流,而且,其批判性日趋尖锐、深刻。 以法国文学翻译家著称的李劼人先生,在三十年代曾以其创作的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历史的“三部曲”,对中国现代文学作了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开拓性贡献。但抗战爆发后,李先生转向于振兴民族工业,忙于各种具体事务,甚至还有过“发誓不写长篇”的  相似文献   

18.
10早在19年前(198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李欧梵先生在时由著名诗人、翻译家徐迟主事、甚具影响的《外国文学研究》(武汉)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世界文学的两个见证:南美和东欧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示》的万字长文,向中国文学界热情推介了两位“世界级”的小说家:一位是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另一位即是捷克的米兰·昆德拉。这似乎是米兰·昆德拉在国内面对公众的学术媒体的首次亮相。此后不久,即有昆德拉的短篇小说《搭车游戏》(赵长江译)、《没人会笑》(赵锋译)、长篇小说《为了告别的聚会》(景凯旋等译)的译文面世。而著名作家韩少…  相似文献   

19.
1937年7月7日,日寇在北平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开始了全面抗战。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漫画家也纷纷拿起笔来,投入抗战救亡宣传。蔡若虹所作的这幅《全民抗战的巨浪》,就刊登在上海漫画家救亡协会创办的《救亡漫画》王日刊创刊号封面上。  相似文献   

20.
论曹禺解放前的创作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是“五四”以来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他从一九三四年发表《雷雨》起到现在,有十部多幕剧、与宋之的合作一部四幕剧《黑字二十八》(又名《全民总动员》)以及独幕剧《正在想》、《镀金》等;还改编了法国莫里哀的《悭吝人》和英国高尔斯华绥(Galsworthy)描写工人和资本家斗争的剧本《争强》(即《斗争》)等。他的剧本所反映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