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众所周知,历史教学必须在学生"乐学"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对于那些年代久远、枯燥抽象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更应如此。那  相似文献   

2.
大家都知道海马不是马,但是你们知道,它是鱼吗?没错,这种头像马、尾巴像猴,有着匹诺曹那样的长鼻子,身体僵硬完美,如同精致雕塑一样的海洋动物,确确实实属于鱼纲。这个小小的生物身上,还存在着自然界最少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海马爸爸生宝宝"。当然,其实真正生出宝宝的肯定是海马妈妈,但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海马妈妈将卯产在海马爸爸腹部的育儿袋里,让海马爸爸进行孵化,等到小海马长大了,成熟了,自然也就由爸爸"生"出来。在小海马尚未成年的时候,这个育儿袋永远是它们的避风港,遇到危险,就可以迅速躲进去。海洋中,神奇的生物远不止海马一例。比如,我们要讲的第二个主角,鱿鱼。大家都知道鱿鱼不是鱼,  相似文献   

3.
公开课是公开展示给大家看的课。根据所上公开课的不同目的,一般把它分为示范性的公开课、汇报性公开课和探究性公开课等不同类型。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公开课,都要体现真实性、目的性、个性化、创新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虚实”,泛指思想、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辩证法。如宋代范希文《对床夜话》“: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这里说的是情思与具体事物的关系,实际上指的是构思。另外“,虚实”还用来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写作时,正面地、直接地写是实写,侧面地、烘托性地写是虚写。  相似文献   

5.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题干在表述题意时,常常“声东击西”,在审题时就要善于“避虚就实”。“避虚就实”,可以把很难的题目变得十分容易.下面介绍一些“避虚就实”的方法。1.从大范围中找准目标[例题](199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  相似文献   

6.
本期话题属非争论性话题,对这个问题,小学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不再充当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机器,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操作,有不少青年教师却把握不好。本期刊发的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有的现身说法,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做法;有的摆出了目前课堂上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谈了自己的看法,还指出了具体的处理办法;有的站在理论的高度为自主学习作了多方位的阐释。尤其是江西的余闻婧老师,因正在攻读教育学研究生课程,对不少教育现象都有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该作者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全面论述,但限于篇幅不得不忍痛割爱删掉了不少,在此特向作者致歉。  相似文献   

7.
“虚”“实”是《老子》用以描述道体及道物关系的重要概念,但学界历来重“虚”而轻“实”。事实上《老子》中隐含着其从存在论、认识论、修养论三个向度深入探析“虚”“实”内涵,并从“以实见虚”到“以虚观实”着手对虚实关系做了系统梳理,揭示其“虚实并重”之真意的内在逻辑。就存在论而言,“虚”并非一无所有之真空,而是寄寓于“实”并与之结合才彰显并发挥其效用;就认识论而言,以“为学”认识万物之“实”之后方能“以实见虚”,即“为道”;从修养论而言,通过“观”,进而以具有“致虚”功能的心“涤除玄览”,去掉一切指向“实”的经验、知识,方能“以道观之”,最终实现“以虚观实”,关照人生。  相似文献   

8.
我曾读过一篇高分作文《当我收到抚州一中录取通知书时》。初看此文,我真找不出它得高分的缘由。当时在我看来,"当我收到抚州一中的录取通知书时,我会满怀希望地拆开它,欣喜地看个够。然后把自己关在屋里,甜上一夜,笑上一夜……""当我收到抚州一中的录取通知书时,我要把它带到学校,向同学们炫耀,让他们都羡慕我,  相似文献   

9.
西方语法的“团块”写实原则与汉语语法的“疏通”写意原则的差异是一种文化差异。中国古代“有无相生”哲学使汉语句子打破几何学意义上的团块,虚实相间,人详我略,削尽冗繁,不滞于形,其功能不是描述性的,而是启示性的。汉语句子结构与实相间之“虚”几乎涵盖了所有句子成分和词组成分。除了这种有形之虚外,更有依赖语境之实相资的无形之虚。汉语句子中虚位的设置依赖话题、施事、泛指、平行结构,对话等语篇因素的制约,虚位的解读依赖于以大观小的领悟。  相似文献   

10.
虚实的美学思想包含虚实统一,虚实相生和实生于虚三个基本观点.虚与实不仅仅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事物,还包含了两者之间的相互涵摄,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相错相杂,相交相接,共同构成了我国独特的艺术表现形态,构成了中国画艺术处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诗歌创作成功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但意境的创造尤为重要。意境的创造又有“实境”与“虚境”之分。“实境”为根本 ,“虚境”的创造以“实境”的创造为基础。只有在“实写”的基础上适当地予以“虚写”,方能达到虚实相生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公开课,看上去很美,好的公开课更像视觉、听觉与精神的盛宴。然而,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时间还是从数量,常态课应该占绝对的比重,常态课的质量更应是每位老师追求的目标。怎样上好常态课?最近在区里一次教师教研会上——  相似文献   

13.
14.
“虚”和“实”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技法,“实”指的是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的是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部分。在古代诗歌中,“虚”与“实”也是相对而言的,包括有者为实,  相似文献   

15.
<正>“虚与实”在写作中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实”是看得见、摸得着、具象显形的人和事物;“虚”是抽象的,需要想象和模拟才能感知的内心世界,包括思想、见识和意蕴等。好的作文在生动感人的事实叙述之外,讲求灵感闪现和顿悟发掘,这样行文才能境界超脱高妙、令人激赏。山之气质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气韵写不出,以草树写之;人之精神写不出,以领悟写之。领悟是什么?领悟就是“实”化“虚”的认识和发现,是“虚”处穿插“实”的作文秘诀,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心灵收获,  相似文献   

16.
记“实”写“虚”是写作的两种基本能力。记“实”是真实地反映生活、如实地表现客观事物,它要求对所写的人、事、物、景都能逼真再现,这个目标是通过叙述、描写和说明等表达方式来实现的;写“虚”是指写出作者由于受人、事、物、景等外物触动而由自身所产生的感情和想法,是通过抒情和议论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刘定成 《学语文》2013,(3):34-36
一、引言 语文是中国国最古老的学科.是中国教育的根。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很大程度上就靠它传承光大。她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她让我们深味人间真情,体悟人生真谛,历经社会百态,培植生活智慧。语文是美丽的,就像头戴亮丽饰物的美人,晶莹多彩地在人群中晃动,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  相似文献   

18.
诗歌意境“虚”与“实”的辩证关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创造意境的一条重要的艺术辩证法则和总的创造方法。实现诗歌意境虚实结合的三条途径是: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分呈。  相似文献   

19.
对诗歌中"虚"和"实"这一相反相成的美学范畴进行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无论对于诗歌创作和诗歌研究来说,都具有极大的价值。"虚实互补"这一诗学命题的哲学渊源,是老子的"有无相生"的思想。中国诗歌只表现"感情序曲"的技法超越了莱辛的"接近顶点"理论。  相似文献   

20.
虚与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