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是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内容。在“思政课”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就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热爱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努力提高教师的自我修养及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
生态化教学视角下如何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和谐课堂,要真正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在两个主体的和谐发展中构建和谐课堂;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营造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使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课堂氛围、教学环境等要素间处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与和谐发展的状态,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师生心理偏差及其应对策略。分析了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以及高校学生学习思政课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和影响。提出提升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实现从“怠教”到“乐教”,以及增强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动力,实现从“厌学”到“愿学”的措施,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激发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热情,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关键在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对"理"、"情"、"法"的正确理解和有效运用."讲清理论,讲透道理"是提高恩政课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教学有法,责在得法"是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以情感化,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谭俊超 《考试周刊》2010,(12):211-212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最基泰、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当前师生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手法、师生问关系冷漠等方面,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看力点在于加强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拓宽师生交往渠道、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这对于提高高等院校的“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伟 《考试周刊》2009,(52):157-157
构建和谐政治课堂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政治教师应该努力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更新教育理念、上好课、进行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思政课快乐教学是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从思政课学科特点出发,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向积极性,努力创设自然、融洽、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达到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以快乐性、主体性、激励性、整体性为原则,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来实现思政课预期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做好藏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做好藏区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富裕意义深远。本文从做好藏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入手,深入分析了藏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四方面的对策,即:提升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升文化育人效果,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广度。  相似文献   

9.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典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体现,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征。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生雷锋精神需要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努力实现"五个结合"。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政课必须树立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明确知荣明耻的教学目标,选取案例研究与行为选择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变轻松的教学风格,构建和谐亲善的朋友型师生关系,以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感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长征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落实"全方位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极为宝贵的教学资源。探索和构建长征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充分发挥长征精神的化人育人功能,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之现实需要。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各门思政课教学的侧重点,对长征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指导思想、根本内涵、实施过程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归根结底要在长期的教育中逐渐发展、深入和向前推移.因此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要实施和谐教育.而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动力系统,它制约着教育的进程,影响着教育的成果.因此,只有实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在未来的十几年中构建起真正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是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落实。忽视人本的,僵化教条的教育观念,曾使多少无知而天真的"双差生"失去了发展的机会,留下了多少遗憾。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必须有真情实感,而真情的传递形式有:信赖、亲近、宽容、鼓励。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人格,要依赖于教育。对于和谐教育,高等教育责无旁贷。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是现行教育中备受关注的话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应把教学视角放在大学生的终身发展上,从而实现大学生人格健康、和谐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思政课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思政课的讲授也应该与时俱进.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两大基本要素,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积极的师生互动是实现教师与学生良好沟通的桥梁,可以逐步形成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并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到事...  相似文献   

16.
十九大报告结合时代发展提出了"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这为新时期各行各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注入了新的元素。思政课程是高校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课程,从时代发展角度出发,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思政课程实践中来,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培养,还是对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基于此,本文以思政"概论"课为例,对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融合进行分析与探究,以此对高校思政课程改革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7.
“大思政课”是基于立德树人目标下实施的系统化的课程,包含大课堂、大教材、大时空等课程要素。“大思政课”理念突破了传统课程的局限,拓宽了课程视野,以更宏大的视角深化对思政课的认识。构建“大思政课”生态体系,以整体目标实现各方力量协同育人,以学科大概念引领思政课教学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以能力进阶促进各类思政资源协同配合,不断推进思政课发展。“大思政课”建设有利于促进全面育人价值的实现,推进课程资源开发及课程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8.
职业院校在专业实训课教学中推行“行动导向型学习”模式,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和谐、民主、平等的传统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应当在“行动导向型”专业实训课教学时构建“师徒关系”、“生产劳动关系”、“服务关系”等企业化师生关系,以营造真实的职业岗位“软环境”,实现学生的角色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9.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学环境的激励功能和益智功能,顺利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本文就师生关系的意义及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新变化进行了分析,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下"提出了构建课堂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建议,以和同仁们共勉。  相似文献   

20.
杨勇 《时代教育》2009,(11):69-69,71
高校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相互承认的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生成于师生相关善意的和谐交往,在共享知识的互动中师生通过情感交融、角色转换、协商参与的承认方式不断增进彼此之间包容、互信、合作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