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有一首诗《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很多人都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作追求理想的座右铭.其中“千里”泛指远处,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从数学的角度考虑,要在一幢楼上看到1000里之外的景物,这幢楼至少有  相似文献   

2.
鹳雀楼     
先来看一首大家熟悉的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了这首诗,大家马上会想到这首诗的题目──《登鹳雀楼》,作者──唐代王之焕。诗因楼名,更多地却是楼因诗名。因为,在一次对影视名星的考核中,主持人问这首诗中的“楼”指的是黄鹤楼、鹳雀楼还是岳阳楼?明星的答案竟是黄鹤楼。唉,不说这些明星们学识疏浅的话了,单说咱的鹳雀楼,它的确有点“默默无闻”。你知道鹳雀楼在什么地方吗?它就在山西省永济县,也即古蒲州。楼因何而得名呢?据《蒲州府志》记载,“时有鹳雀栖其上”,故名。鹳雀楼始建于南北朝时…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王之涣绝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家喻户晓的名篇。千余年来,大家都说这是一首好诗,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它有什么问题几年前,有一位数学教师却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欲穷千里目,须上几层楼?”并且他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了答案:假如每层楼高度4m的话,须上4900层楼,才能看到地球上千里之外的景物。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过一首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描述了光学方面的两个重要现象:第一,太阳光是白色的;第二,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然,一千多年前的人是无法对这两种现象作出解释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光的认识逐步深入,这两种现象也就容易理解了。  相似文献   

5.
唐代大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鹊楼》诗中,有一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后人把它制成楹联,悬于鹳鹊楼的台柱上,该楼由此名闻遐迩。  相似文献   

6.
上课了,语文老师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一首的题目“叫《登鹳雀楼》。”话音刚落,前排的许一翔“登”地站起来说“老师,这首诗我全懂了,也会背了。”“真的?”老师感到奇怪,“那你背给大家听听。”许一翔挺起胸,眼睛也不眨,“哒哒哒”地一口气背了起来:“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7.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代诗人王之焕这首诗中的“白日”,如何理解,值得推敲。有的同志解析说:“太阳斜落在山角,反映着河水,飞溅出万点金光、”有的同志生发得更远:“霞光铺天,反照着河面,闪出万道金光。”白日”理解为“夕阳”是对的,但推导它放出“万点金光”、“万道金光”,则不能切近“白日”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林贞爱著文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五言绝句,并不象人们公认的那样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而是盛唐处士朱斌所作,名之曰《登楼诗》,选在《国秀集》卷下。《国秀集》是现存最早的唐诗选本,它是盛唐时代太学生芮挺章编选的。在《国秀集》卷下,还选录了王之涣的诗三篇,独独没有《登鹳雀楼》一诗。倘若朱斌的《登楼》诗是王之涣的作品,这种冒名顶替或编者的张冠李戴必为当时文坛所不容。  相似文献   

9.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少年朋友,你一定会背诵唐代著名诗人王之焕《登鹳雀楼》这首千古绝唱吧?可惜鹳雀楼毁于元初战火,楼废景失。鹳雀楼故址在山西永济古蒲州城郊黄河之畔,始建于北周,楼体壮观,结构奇特。因其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唐宋之际即为河东胜景,历代名流留诗者甚多。 1993年,江泽民同志到永济视察,曾手书这首诗;2002年2月,他又专为即将修复的鹳雀楼题写了楼牌。  相似文献   

10.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懂得诗美的人,往往满足于后两句的哲理议论和登高望远的格言,而浅尝辄止;但懂得审美的人,则不会把这两句名句从艺术整体中抽离出来,而会引导学生把审美注意力投射到诗的整体上,领悟课文整体的艺术美。显然地,这首诗是由前两句的“白日”、“高山”、“黄河”、“大海”这四个自然界意象以及“尽”和“流”这两个动作意象构成的。前者构成宏伟的空间意象,后者构成永恒流逝的时间意象、当我们把学生引向这浩渺的宇宙时空之中,我们的心灵与大自然合而为一,坦荡无垠,该“流”的…  相似文献   

11.
读书之旅     
小时候,妈妈教我背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我每背一首诗,就得到妈妈一个及时的奖励:一张欣慰的笑脸,一个充满爱意的亲吻。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希望长大后读好多好多书来丰富自己。长大后,小人书、连环画已经被大部头的名  相似文献   

12.
漫谈哲理诗     
诗,是抒发感情的艺术。如果诗中揭示一种哲理,这就是哲理诗。古往今来不少含有深刻哲理的诗句,已经成为人们传诵的警句了。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是叫人们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是说明事物的错综复杂,观察事物要全面。  相似文献   

13.
哲理诗是我国古代诗歌海洋中的一颗明珠。它语言质朴,议论精彩,设喻巧妙,描写形象,所揭示的道理深刻久远,因而倍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许多哲理名句,常被人们称颂,甚而被作为诗文创作的楷模。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就选了为数不少的哲理诗精品,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苏轼的“不识庐山  相似文献   

14.
哲理诗是我国古代诗歌海洋里一颗明珠,它语言质朴,论理精彩,描写形象,设喻巧妙,所揭示的道理深刻久远,因而倍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许多哲理名句,常常被人们称诵和称用,甚而作为诗文创作的楷式。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就选了为数不少的哲理诗精品,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苏轼的“不识  相似文献   

15.
形象与哲理     
优秀的作品,其中常常有深刻的哲理,所谓哲理,就是有关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理。读着这些作品,人们可以获得对于人生对于世界的辩证的认识,进而更好地前进,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更好地为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青少年朋友大都读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诗人形象地表达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思想,这一思想,充满了人生的哲理。它写的,虽然是在鹳雀楼上  相似文献   

16.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这首五言绝句《登鹳雀楼》,仅以前半首十个字的袖珍篇幅,就描绘出了气势雄浑的大自然的画面,抒发了作者眷顾夕照时分的茫远景致的情怀。后半首仍以十个字的袖珍篇幅,写出了诗人追求崇高旷达精神境界的心迹。全诗写景、叙述与抒情浑然一体,创造了一种旷达、茫远而又宁静美丽的艺术境界,使读者得到本诗所特有的艺术美感享受。但若细细品味,也许人们会发现,《登鹳雀楼》的艺术美感也许正是来自它的某个缺憾。这个缺憾便在首句头一个字“白”的选用上。  相似文献   

17.
"更上一层楼"楼在哪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诗人王之涣咏出的千古名诗《登鹳雀楼》.那么这诗中的楼在哪儿呢?鹳雀楼,又名鹳鹊楼,这楼在山西蒲州(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上,时有鹳雀栖其上,遂以为名.  相似文献   

18.
唐·王之涣写的名诗“登鹳雀楼”,是一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佳作。尤其是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催人进取的精神和“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因此,它百读不厌、历经不衰,是旧词新用的典型。若要问“鹳雀楼”的“雀”,到底写作“雀”,还是写作“鹊...  相似文献   

19.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懂得诗美的人,往往满足于后两句的哲理议论和登高望远的格言,而浅尝辄止;但懂得审美的人,则不会把这两句名句从艺术整体中抽离出来,而会引导学生把审美注意力投射到诗的整体上,领悟课文整体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20.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字季凌,山西晋阳人(太原)。他早年负侠气,每击剑悲歌,放禽纵酒。其墓志铭说:“尝或歌《从军》,吟《出塞》。噭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全唐诗》存其诗六首。与李颀、王昌龄等并称为边塞诗人。他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被人称为:“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