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1],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2],  相似文献   

2.
<正>函数与方程思想是数学思想方法中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或隐或显地出现在教科书的方方面面,对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起到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对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2](以下简称人教A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3](以下简称北师大版)和湖南教育出版社版[3](以下简称湖教版)的《数学(必修第一册)》三种不同版本教科书对函数与方程思想方法的应用进行比较,以期抛砖引玉.一、编排比较首先各版都将函数与方程放在必修第一册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学习完成之后、二分法之前,作为函数的应用进行编排.  相似文献   

3.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化学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1]。其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2]。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1]。在课程标准素养目标的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价值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从注重评价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落实转变为关注素养的达成与否。  相似文献   

5.
<正>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具有批判性思维,实证性强,突出体现历史学科求真求实的学科特征。[1]黄牧航老师撰写的《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一书,从教学和评价角度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剖析[2];《历史教学》近期刊发了《近五年我国中学历史“史料实证”教学的进路与审视》一文,对研究史料实证素养的论文进行了总结。[3]本文着力探讨在高中历史命题中如何体现对史料实证素养水平层级的考查。  相似文献   

6.
<正>函数是贯穿数学课程的主线,对函数的学习能提升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1].函数图象的对称性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它体现数学之美.在高考中,对函数对称性的考查占据很大比例,利用这种对称关系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函数图象的对称性不仅有自身的中心对称或轴对称,还有函数与函数之间的相互对称关系.此外函数的单调性、周期性与函数的对称性有着密切联系[2].本文通过实例对函数的对称性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正>组合数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数学分支,是研究离散构造的存在、计数、分析和优化等问题的一门学科[1].在数学教育层面,组合数学能促进深层次的数学思维,但也是学生在各种层次上困难重重的来源[2].构造法是解决组合数学中存在性问题及优化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一般认为,构造法是指“按固定的方式经有限个步骤能够实现的定义概念或证明命题的方法”[3].运用构造法解题,常常需要逻辑与创造的结合,其价值不仅在于解决数学问题本身,亦承载锻炼思维、拓宽思维的功能[4].  相似文献   

8.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指出要重视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教学情境是教学具体情境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背景的综合体[2],也是解决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及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矛盾的师生互动的载体[3],对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落实化学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4]。  相似文献   

9.
<正>数学文化是人类在发现创造数学过程中所积累的数学知识体系和数学精神体系的统一体[1]。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就是教给学生数学传统和数学本身,其核心是让学生经历完满深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提出”本身就是数学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实现数学文化进课堂的有效载体与有力抓手[2]。本文通过一个案例介绍如何借问题提出展开教学,将数学文化自然融入学生的数学学习,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武装时代新人,是一项战略性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是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应坚持“四讲、四用、四考”,提升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1.
<正>深度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1].深度学习强调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强调学生的教育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掌握学科核心知识,把握学科本质和思想方法,理解学习过程,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并获得发展.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罗增儒教授指出:数学家创造了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创造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只有教师具有深度教研的意识、能力和素养,在日常教学中一贯坚持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2017年版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开展以素养为本的教学,使学科素养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1]。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转变教学思想,把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为通过活动获得知识,通过知识得到教育;认识到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学科活动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2]。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指明了当下教育体系改革的整体方向,也对学科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必然要求。从数学学科的角度来看,高质量数学教育是指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更美好、更优质教育的向往,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涵养学生高阶认知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更公平、更轻负高效、更可持续发展、发展更全面的数学教育。[2]  相似文献   

14.
<正>教育部2018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10次提到“大数据”一词,并提出各区、各校要开展信息化教学与教研活动,强调要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1]。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到推动区域教育创新发展,强化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构建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新模式[2]。教育部2023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中,强调“强化教研专业引领”和“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3]。由此可见,国家越来越重视数据赋能的教研活动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世界各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的新型教师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1]。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是动态发展的,数字技术应融入教学的意识、素养、能力和研究[2]。智能时代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挑战,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到:“要想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育人的全过程中去”[1].这表明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有利于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对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概率”单元,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其概念、性质和定理等揭示的数学思想及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同时,概率具有深厚的数学史和数学文化,蕴含大量唯物辩证法思维,适合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2].因此借助概率知识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是必要且合理的.本文结合具体实例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7.
数形结合[1]作为每一个高中生都应该掌握的数学解题思想,对于计算的优化、学生的解题能力的大幅度提高都有着重要作用.数与形的相互转化,能将抽象晦涩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数形结合的灵敏度和自觉性,能让学生很好地优化解题素养.  相似文献   

18.
<正>“深度学习”主张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要在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理解和解释历史就离不开“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1],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2]。真实学习问题必须依托真实历史情境,真实历史情境需要借助“史料”来建构。但由于精力、能力和视野的限制,大多高中历史教师很难开发出符合教学要求的史料。基于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最大限度地用好教材,使课程内容情境化”[3],这是高中历史深度学习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正>一、问题的提出“模型认知”指依据“模型”认识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的一种认知方法,“模型认知”素养是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进而发展并形成学科关键能力[1]。  相似文献   

20.
“一题多解”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认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一题多解”通过发现、分析、启发、探究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