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教育通常被列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前提有待澄清。首先需明确劳动是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动力,而教育能够生产劳动能力进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只有从这一逻辑链条出发,劳动教育的统筹地位、与全面发展教育之间的关系才能得以成立。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些实效性不强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学校劳动教育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劳动教育的目的过度重视工具取向而忽视其本体论价值;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体力劳动为主,忽视了体脑结合;劳动教育的实践环境以基础场所为主,脱离了大工业生产的劳动背景。因此,学校劳动教育应发挥其独特功能:一是从学理层面看,树立一种大劳动教育观;二是从政策角度看,始终注重对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培养;三是从现实需求看,综合考量体力劳动的现实占位与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2.
3.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劳动教育应顺应高等教育阶段需要,以人格教育为目标,成为一种“美丽”体验。在“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大学生劳动教育取得积极进展,但同时仍面临“外在化”“规训化”“去身体化”“去真实化”“碎片化”等困境。为赓续劳动育人的精神命脉,需要践行教育者在场、教育场域泛在、融入集体之中、劳动行为“真题”“真做”、劳动体系整体性等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4.
柳友荣 《教育文汇》2023,(12):24-28
“泛在”(ubiquitous)是一个现代信息技术的词语,在劳动教育中意指综合施教,多主体、各方面综合发力。“泛在”失灵会生发“双重人格”,影响劳动教育育人效果。劳动教育“泛在”包括就劳动教育的时间特性而言的“持续性”、就劳动教育空间而言的“场域性”、就劳动教育目标而言的“设计性”,以及就劳动教育主体而言的“交互性”。“泛在”劳动教育的组织遵循应该做到劳动课程、融合课程、潜在课程相互协同,家庭、学校、社会一体推动,提升教师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5.
劳动虽有其不可避免的重复性、厌烦性,但劳动的积极面才是现今倡导劳动的原因。个体通过自发性的劳动从而获得自由,个体通过劳动融入社会从而彰显自身,个体通过劳动促进全面发展与对外界环境的全面体验。总之,劳动彰显人的自发性、社会性、整体性。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充分体现劳动的积极性,学校应开展区别于习惯性活动的创造性劳动、区别于正当服从活动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有价值的劳动以及最终目的是要导向沉思的劳动。  相似文献   

6.
沈峥嵘 《江苏教育》2023,(13):69-72+92
在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实施中融入劳动教育理念,构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项目化情境,给学生鲜活的探索体验。融入劳动教育理念的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实施路径包括建构“人工智能+劳动”课程体系、开发“人工智能+劳动”教学资源、创新“人工智能+劳动”教学方式等。  相似文献   

7.
劳动教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劳动的形态有不同之处,劳动教育的内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在强调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重要性的同时,也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但是综观目前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社会忽视、学校轻视、家庭漠视、学生无视等现象。这既有悖于新时代教育方针,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打折扣。学校在这背景下如何整合资源、开创劳动教育新样态、开辟劳动新途径就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是推进劳动教育纵深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及解决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现实需要.只有通过课程化设计才能保障劳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有效性及常态化地实施.课程化是劳动教育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劳动教育规范化的应然体现,是劳动教育有效性的实然路径,是劳动教育常态化的根本保障.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必须指向劳动素养的课程评价、关注劳动过程的课程评价、走向具身参与的课程评价、建构一体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加强劳动教育的督导评价,从而促使劳动教育不断完善与发展,增强劳动教育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9.
深度学习丰富了学习的时代内涵,使学习拓展为认知、人际和内省三个领域,这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的趋势具有一致性。此外,深度学习强调的认知发展、合作交往、批判反思、问题解决等理念也能够有效弥合当前劳动教育形式化、功利化、片面化的弊端。因此,有必要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在深度学习理念引领下的劳动教育将呈现出新的特征与样态,具体体现在:道德教育与认知发展并重,简单操作与反思性实践并存,个体劳动与合作劳动兼具,行为性与活动性共存。而活动作为影响劳动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将成为实现劳动教育深度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李俊婕 《科教导刊》2023,(8):112-114
劳动素养主要指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基于此,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的实践落实应从开发优质劳动项目和劳动资源、设置固定的劳动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家校社协同开展劳动教育、正确运用课程评价等方面切实发挥好劳动课程的独特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将语文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构建学科教育共同体,是增强语文课程思想性、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为指导,探究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建构与路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跨文本组合、板块化组合、实践性活动等路径实现两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合理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对青少年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然面临劳动教育课程的定位存在片面性、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方式存在单一性、劳动教育主体环境缺乏多元性、劳动教育缺少政策倒逼机制等现实困境.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明确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定位、创新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方式、构建课程化基础上的协同育人格局、健全劳动教育课程长效育人机制等,从而切实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开好劳动教育必修课是明确并保障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使命、实现大中小学贯通推进劳动素养教育的必需之举。调研显示,各高校对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开课形式、课程内容和学时要求各异,亟待明确方向,加强规范引领。推进高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规范化建设,应认真落实底线要求,科学定位课程性质与目标,合理规划课程结构与内容,建立健全课程教学管理机制,逐步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同时,要辩证地处理好规范性与灵活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短期性与长期性等多对关系,为该课程的规范成熟和高校劳动教育的落地落实打好根基。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劳动课程具有“显著的实践性”,从这个角度看,实施劳动教育必须坚持以体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作为最基本的劳动形态,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积淀精神财富的主要途径,实施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遵循了儿童心理发展和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逻辑。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全面育人的有力保障、教育困境的破解之道。针对目前劳动教育弱化、劳动实践虚化等问题,亟须加强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为充分发挥体力劳动的独特育人作用,需要突出体力劳动价值导向、重构体力劳动教育内容、拓宽体力劳动实践途径、创新体力劳动实施方式和强化体力劳动评价引领。  相似文献   

15.
劳动教育价值观塑造有赖于劳动教育课程化,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质量离不开学校已有课程资源的整合以及区域课程教研。“教研主导,行政保障”是劳动教育步入新时代迈上内涵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珠海市将劳动教育课程教研纳入区域教研版图,明确劳动教育归属于学校教务部门,建立劳动教育市级公开课和公开日制度,围绕劳动教育必修课和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两大主题,开展专业化评课,以两节公开课为例,分析了劳动教育必修课和渗透课评价的思路和要点。  相似文献   

16.
17.
庄芸 《江苏教育》2023,(6):38-40
指向综合育人的劳动教育,一方面需要整体构建劳动课程体系,因地制宜开发劳动实践基地,多元创生劳动学习方式,动态生成劳动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需要充分释放劳动教育的社会支持力量,强化资源整合、专业联合与活动融合。  相似文献   

18.
黄会芳 《宁夏教育》2022,(11):73-74
劳动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结合实际,从幼儿一日生活中积极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注重劳动课程中的相互结合几方面论述了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幼儿劳动教育实践中,对劳动与游戏关系的把握直接关系到劳动教育的实施方式与效果。劳动是人的类本质,自由是游戏的根本属性,劳动与游戏既对立又统一。幼儿劳动教育要注重游戏精神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增进其趣味性,以更好地达成劳动教育的育人目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游戏并不等同于劳动,幼儿劳动教育应坚持教育的严肃性,防止过度游戏化对劳动教育本真意蕴的遮蔽。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增加了劳动教育有关内容,对新课标增加的劳动教育内容进行解读,有助于找准“德”和“劳”的契合点,依托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等,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发挥新课标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