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响跑步经济性的运动学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影响运动员跑步经济性(RE)差异的下肢运动学因素。根据.VO2max相对值及800 m运动成绩,最终确定7人为研究对象(年龄:21.43±0.53)岁;身高(172.8±379)cm;体重(63.66±3.82)kg;训练年限(4.57±0.98)a;RE(35.65±2.58)mL/kg/min)。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受试者的RE与下肢主要关节变量的综合因素的相关性在水平上不具有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学变量的综合因素并不是造成个体间RE差异的原因,这个结果进一步说明,如果受试者的RE不同,那么受试者的下肢跑步运动学变量会表现出差异这种假设不成立。分析认为,下肢"拉长—缩短周期"收缩对改善跑步经济性具有一定意义,建议深入探索"拉长—缩短周期"收缩与RE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国家女子静水皮艇运动员专项能力测试成绩与训练负荷多指标的关联性,分析训练负荷各指标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为诊断和评估国家女子静水皮艇运动员训练负荷刺激效果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跟踪测试和统计12名国家女子静水皮艇运动员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不同训练阶段20 min测功仪、500 m测功仪和K2-500 m双人划测试各指标值;采用偏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从定量角度分析测试成绩与划桨功率、配速、血乳酸值、内负荷等指标间的关联性。结果:(1)20 min测功仪划行距离与划桨标准功率、配速/500 m测试值呈高度相关(r=0.835,r=-0.607),标准化功率(b=0.396)和配速/500m(b=-0.552)对女皮队员20min测功仪划行距离的影响显著(p<0.05)。(2)500 m测功仪成绩与划桨标准功率呈高度相关(r=-0.758),与平均即刻乳酸、3 min和5 min乳酸测试值呈中度相关(r=-0.353,r=-0.471,r=-0.519),标准化功率(b=-0.889),对女皮队员500 m测功仪测试成绩有显著性影响(p<0.01)。(3...  相似文献   

3.
摘要:研究目的是通过多学科和综合性理论知识,对我国田径女子铅球项目备战世界大赛中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建立适合我国女子铅球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综合监测和研究系统,为我国优秀运动员备战奥运会等重大比赛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测试法、仪器研制法、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结论:1)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综合监测和研究系统的建立,帮助了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提高了竞技能力,并为该项目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科学的保障。2)铅球项目出手速度与成绩之间相关系数为r=0.94(p<0.01),与出手高度和出手角度为中度相关(p<0.05);世界级优秀女子运动员的出手速度达到13.80m/s以上,最佳出手角度为38°。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整体出手速度相对较低,除巩立姣外外普遍小于13.50m/s。3)高水平女子铅球运动员训练负荷具有个性化特征,在奥运会备战周期中专项技术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所占比重较大。4)上肢专项力量能力与铅球运动员的成绩高度相关(r=0.80),下肢蹬伸专项力量与铅球成绩中度相关(r=0.40)。原地投平均下肢最大合力值ΣF相当于体重的1.45倍,垂直方向上的Fz相当于运动员体重的1.40倍;优秀铅球运动员有着强大的投掷臂肘关节力量素质(p<0.05)。5)专项信息反馈、最佳竞技心理素质和视频图像快速反馈能很好地帮助提高铅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6)田径专项视频技术分析软件和铅球专项力量训练仪器研制,对女子铅球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具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持续20 km跑步中足底压强变化与主观舒适评分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探讨跑鞋的舒适性变化规律及成因,运用主观评分量表和足底压力测试结合机械测试,为专业跑鞋的设计研发提供数据及理论依据。方法:12名跑者以10 km/h跑步20 km,检测实验前(BF)、10、20 km主观舒适评分和足底压力及减震性的变化。结果:受试者整体舒适度20 km(5.33±1.97)与BF(7±1.1)达显著差异P<0.05。足底压强峰值第一跖骨区20 km(317.29±81.96 kPa)与10 km(299.58±84.65 kPa)及BF(277.29±83.03 kPa)达显著差异P<0.05;内侧足弓区20 km(121.46±21.83 kPa)与BF(96.25±11.51 kPa)达显著差异P<0.05;足跟区20 km(226.67±37.93 kPa)与BF(209.79±37.45 kPa)达显著差异P<0.05。鞋底后跟的减震G值20 km(12±0.33)与BF(11.47±0.42)达显著差异P<0.05,鞋底后跟的回弹率20 km(48.45±1.41)%与 BF(44.73±2.63%)达显著差异P<0.05。结论:1)跑者20 km跑步后足底压强第一跖骨区、足弓内侧区和足跟区显著上升。2)跑者对跑鞋的舒适评分并非恒定不变而是随跑步持续呈下降趋势,鞋底减震性的主观感受并不稳定,需结合生物力学及机械测试方法。3)20 km后鞋底材料的减震性能显著衰减,未来研发应重点解决鞋底材料的物理性能稳定性和持久性。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观察青年男性在湿热环境运动中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核心温度(Tc)、额温(Tf)的变化,探讨并建立青年男性湿热环境运动中Tc的预测公式。方法:选取非体育专业大学生21名,在温度36.0 °C、相对湿度60.0%的环境下完成运动平板实验,初始以40%~50%VO2max的强度(≈6.4 km/h的速度)运动20 min,而后增加强度至60%VO2max左右的强度(≈9.6 km/h的速度)运动至力竭。在运动过程中实时监测受试者的HR、HRV、Tc、Tf,并在运动前后对受试者的体重进行测量。结果:受试者在运动29.7±3.8 min后达到力竭,力竭时刻HR达到201±10 beats/min; Tc达到39.1±0.3 °C;Tf到达39.6±0.7 °C;体重丢失达到590±512 g。运动过程中HR、Tc、Tf显著升高(P<0.05),HRV的时域指标STD、RMSSD、RRindex显著下降(P<0.05)。经回归分析显示,HR为良好的Tc预测指标,预测公式为Tc =39.17-0.02HR-4HR2(r2=0.969;P=0.001)或Tc =0.02HR+34.66(r2=0.977;P=0.000 6)。此外,还发现HR是预测5 min后Tf值的良好指标(r2=0.974;P=0.006)。结论:青年男性在湿热环境下进行先低等强度后中等强度的运动时,可以运用HR对机体的Tc进行预测,以预防热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探究体育专业男女大学生下肢无氧功率与肌肉力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Wingate无氧试验测量受试者下肢肌肉的最大无氧功率(PP)、平均无氧功率(AP)及无氧功率下降(PD)等值;利用纵跳计测量纵跳高度来反映下肢肌肉在短时间内的收缩力量.结果:(1)Wingate试验中,与女生相比,男生的绝对PP值、AP和PD均显著高于女生(P<0.05);而男女生在相对PP、AP及PD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男生的平均纵跳高度为47.94±7.25,女生的平均值为31.34±6.74,且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经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后发现,纵跳高度与受试者PP(W·kg-1)、AP(W)、AP(W·kg-1)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0524,P=0.000)、(r=0.0512,P=0.000)、(r=0.0592,P=0.000);而纵跳与PP(W)、PD(W)、PD(W·kg-1)相关性较小,则相关系数r<0.3.结论:(1)男生所测得的绝对无氧功率峰值、平均无氧功率和无氧功率下降率均显著高于女生.(2)体育专业男女生的平均纵跳高度没有明显差别.(3)纵跳高度与受试者PP(W·kg-1)、AP(W)、AP(W·kg-1)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影响男子5 000 m跑运动员成绩的关键有氧及无氧机能指标进行研究,为男子5 000 m跑运动员的训练提出参考。方法:利用场地测试对20名男子运动员5 000 m跑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跑步经济性、30 m跑速及最大无氧跑动能力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受试者的专项成绩与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跑速、个体乳酸阈及最大无氧跑动能力关系密切(P0.05),但与跑步经济性、30 m跑速度以及各峰值乳酸指标无显著相关(P0.05);以最大摄氧量跑速和最大无氧跑动能力两指标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对5 000 m跑成绩的变异有着最佳的解释效应(R2=0.824,P0.01)。结论:最大摄氧量跑速和最大无氧跑动能力分别是影响男子5 000 m跑成绩的关键有氧及无氧机能指标,联合最大摄氧量跑速和最大无氧跑动能力两指标能有效预测专项水平相似的男子5 000 m跑运动员的成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我国不同水平优秀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自由式滑轮25 km比赛成绩及其专项耐力和力量素质测试结果的相关关系,并分析不同水平运动员产生差异的原因。方法:12名国家越野滑雪运动员分为健将组(n=6)和一级组(n=6)。每名运动员赛前分别完成体成分、专项耐力和最大力量测试,比赛全程穿戴“Catapult Optimeye S7”定位系统设备,并记录滑行时间、速度等指标,同时使用相关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上坡和平地段时间均与比赛成绩显著相关(p<0.01),健将组与一级组运动员的平地段时间差均高于上坡和下坡段(p<0.01);2)健将组运动员第3圈平均速度快于第1圈和第2圈(p<0.05),一级组运动员每圈平均速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健将组和一级组运动员第3圈上坡和平地段速度较第1圈显著加快(p<0.01);3)乳酸阈摄氧量和最大摄氧量指标均与自由式滑轮25 km比赛成绩高度相关(p<0.05),健将组运动员显著大于一级组运动员(p<0.05);4)卧拉、引体向上和躯干力量指标均与比赛成绩高度相关(p<0.05),健...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 GLUT1)基因rs841853 G/T多态位点作为评估和筛选长跑运动能力遗传标记的可行性。方法:于2009-2010年选取78名中国女子专业长跑运动员,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技术解析GLUT1基因rs841853位点基因型,采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试验获取运动员的生理机能指标,并检索追溯运动员截止到2017年各主项的个人最好成绩。结果:中国女子专业长跑运动员rs841853 G/T多态位点的基因型GG、GT和TT的频率分布为65.4%、29.5%和5.1%,等位基因G和T的频率分布为80.1%和19.9%,符合哈温平衡定律。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北京汉族人群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5)。GT+TT基因型携带者的VO2AT/VO2max、VE和5000米项目个人最好成绩显著高于GG基因型携带者(P<0.05,P<0.05,P<0.05)。结论:GLUT1基因rs841853位点的T等位基因可能是评估优秀长跑运动能力的基因标记,有待于通过扩大样本量和功能学研究给予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8周预负荷练习与非预负荷练习对肌肉力量的影响。方法:以浙江省16名女子乒乓球队员为实验对象,利用Isomed2000等速测力系统和Mega6000肌电系统分别对左、右两侧的肘关节肌力和肌电信号进行同步测试。结果:1)与非预负荷组相比,预负荷组的相对峰力矩和平均IEMG增长均显著性提高(P<0.05);2)预负荷组的力矩加速能具有显著性提高(P<0.05),非预负荷组则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3)预负荷组和非预负荷组肱二头肌围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预负荷练习能够有效地提高肌肉最大力量、爆发力和肌肉围度。预负荷练习比非预负荷练习能够有效的提高肌肉最大力量和爆发力,而对于肌肉围度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是为了证明赛艇运动员常用的500 m耗时递增负荷方案测定个体乳酸阈(IAT)的可行性,并通过与4 mmol/L乳酸阈(AT4)的比较,进一步证明IAT的有效性。方法:以9名优秀男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实验过程包括一次2 000 m最大功(P-MAX)测试、一次500 m耗时递增负荷测试以及一次6 000 m最大功(P-6 km)测试,测试在ConceptⅡ赛艇测功仪完成。结果:500 m耗时递增负荷测试出现较为理想的乳酸-时间曲线,受试者的IAT全部出现在第4、5级负荷间,血乳酸浓度在运动后5 min低于运动结束即刻;P-IAT显著低于P-AT4(P<0.05),而两者心率间差距更加明显(P<0.01);P-IAT与P-2 km及P-6 km有较强的相关性(r=0.778,P<0.05;r=0.848,P<0.01),而P-AT4未见此相关(P>0.05)。结论:500 m耗时递增负荷测试可作为高水平男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进行IAT测试的负荷方案,IAT较AT4与训练实践有更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12周步频控制训练对步态、下肢刚度及髌股关节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招募33名青年人随机分为对照组(n=18)与实验组(n=15),采用Simi Motion红外动作捕捉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台及BTS-Gwalk步态分析系统分别采集受试者训练前后跑步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利用下肢刚度及髌股关节力学特征对跑步时的运动表现及损伤风险进行量化评定。结果:12周的训练干预后,对照组的步态、下肢刚度及髌股关节力学特征未见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步频显著提高,腿刚度、髋关节刚度显著增加,膝踝关节刚度、髌股关节力和髌股关节应力显著降低。结论:12周的步频控制训练改变了跑者的自适应步频;腿刚度的增加优化了跑步时下肢能量输出,而膝、踝关节刚度的降低有助于吸收冲击能量,降低骨骼损伤的风险;12周步频控制训练改变了髌股关节的负荷模式,进而降低了跑步时发生髌股疼痛综合征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跑节省化(RE)和无氧阈评价耐力训练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与分析耐力训练对跑节省化(RE)和通气无氧阈(VT)的影响,探讨RE指标在表达耐力训练效果的应用价值。对42名士兵进行10周5km长跑训练,测定训练前后的VT和RE,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耐力训练效果的指标进行相对重要程度的分析。结果显示:5km长跑训练使普通人的VT相对值增加了12%(P0.01),RE各指标(绝对值、相对值和修正值)有非常显著的下降(3.0%~9.0%,P0.05)。提示:RE在评价耐力训练效果方面较之VT有明显的敏感性;在表达耐力训练效果方面,RE的贡献率和因子载荷均高于VT。研究结果表明,RE在评价普通人群耐力训练效果方面优于VT指标。  相似文献   

14.
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跑的经济性与运动成绩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体校男女各13名少年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跑台逐级递增负荷运动试验测试最大吸氧量,并以24m·min-1的恒定跑台速度测试跑的经济性RE,呼出气体通过JaegerEOS心肺功能测试仪,用开放式气体测试法分析。文中运动员成绩均为竞赛成绩。实验结果表明,跑的经济性RE(ml·kg-1·min-1)无显著性性别差异(P>0.05),但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RE(ml·kg-1·min-1)与1500m、400m跑运动成绩无显著性相关,RE(%V2max)与10km跑成绩呈显著相关。提示RE在较长距离跑中起重要作用。运动员想提高耐力水平,可以通过提高最大有氧能力或改善技术以提高经济性这两种方法实现。  相似文献   

15.
摘要:是基于跳远项目的运动技术专项理论,对制约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李金哲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以帮助李金哲提高个人的运动技术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跳远项目的专项运动理论发展和完善。是主要采用二维录像解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对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李金哲2009年-2015年参加的国内和国际跳远比赛中,成绩优异跳次和犯规跳次的助跑最后2步的技术特征进行研究,并与当前国内外优秀选手的技术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李金哲助跑最后阶段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1)李金哲倒数第2步和倒数第1步步长分别为2.35-2.40m和2.34-2.36m,步长差值在0.02-0.05m之间,步长趋于接近;不符合世界级优秀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步长“由大到小”的节奏;2)助跑速度平均为10.65-10.79m/s之间;3)最后2步质心高度下降率在4.48%-5.19%之间,质心高度下降率与倒数第1步步长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0.648,p<0.01);4)最后1步腾空时间均值为0.10s,高于国内外其他选手0.01-0.03s(p<0.05),腾空时间与该步步长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791,p<0.01);5)倒数第1步离地角和离地小腿倾角与最后1步步长具有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469,p<0.05和r=0.586,p<0.01);6)最后1步离地时摆动腿膝角与水平速度损失呈正相关关系(r=0.404,p<0.05),与最后1步步长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0.750,p<0.01);7)在踏板瞬间膝、踝关节速度分别为7.18m/s-7.46m/s和4.09m/s-5.83m/s,均高于国内外其他选手,其值与水平速度损失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0.573,p<0.01和r=-0.469,p<0.05),同时还发现踏板瞬间膝关节速度与最后1步步长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450,p<0.01)。研究结论为1)李金哲的助跑最后两步步长差异不大,制约了其个人运动技术的提高和完善。需要改进为符合跳远专项科学理论的由“大到小”的助跑节奏。2)李金哲助跑速度达到世界级优秀运动员水平,但最后一步步长较大,导致腾空时间较长,不能进行积极快速踏板技术动作,降低了跑跳结合的有效性。3)其助跑的最后一步步长和腾空时间、膝关节离地和着地角度为显著性正相关(p<0.05),与质心水平速度、膝关节和踝关节速度损失等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4)制约李金哲运动技术的关键问题是最后一步的积极踏板动作。必须减小最后一步步长并积极踏板,是李金哲提高个人运动成绩的关节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公务员群体体质与健康指标测评及健康生活问卷调查,研究公务员群体体质与健康状况及生活习惯影响因素,为提高公务员群体体质与健康水平提供建议。方法:研究选取广东地区公务人员1696名,其中男性公务员1211名,女性公务员485名。运用HELMASⅡ 体能测试系统(韩国)对所有公务员进行体质健康指标测试,同时,设计健康生活事项调查问卷,调查公务员群体健康生活事项,研究公务员体质指标,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公务员人群体质健康的生活因素。结果:(1)男性公务员Fat%、BMI分别为20.37±4.60%、23.93±2.68kg/m2,Fat%略超过正常标准(男性正常标准<20%),BMI值接近超重标准(24kg/m2);女性公务员Fat%、BMI分别为25.81%、21.03 kg/m2,Fat%位于正常范围内(<30%)BMI明显低于超重标准(24kg/m2,P<0.05);规律体育锻炼习惯对公务员的Fat%和BMI指标有正面影响作用(P<0.05),饮酒习惯对公务员的Fat%和BMI指标有负面影响作用(P<0.05)。(2)男性、女性公务员心率、血压值均处于正常范围。但男性公务员肺活量随年龄增长下降较明显(P<0.05);规律体育锻炼习惯的男、女公务员人群台阶试验后心率恢复明显快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公务员人群(P<0.05);且每周体育锻炼次数≥3次以上男性公务员人群的肺活量明显高于无锻炼的男性公务员人群(4416.56±827.59 ml vs 4196.02±799.36 ml, P<0.05)。(3)男、女力量素质整体偏弱,随着年龄增长,不合格率呈现下降趋势,男性的背力、握力不合格率明显低于女性(48.1% vs 60.7%, x2=22.1, df=1, P<0.05; 56.5% vs 65.9%, x2=13.04, df=1, P<0.05);男、女公务员速度、反应、平衡及柔韧素质的合格率分别为67.2%和76.4%、82.0%和81.8%、59.8%和74.4%、31.8%和54.7%,除反应素质外,女性公务员的速度、平衡及柔韧素质的合格率均明显高于男性(x2=14.12, df=1, P<0.05; x2=32.25, df=1, P<0.05; x2=77.10, df=1, P<0.05);规律性参加体育锻炼对男、女公务员的背力、握力及柔韧素质明显正向作用(P<0.05)。结论:公务员群体身体素质相对较低,尤其是力量素质合格率普遍低下;此外,公务员体脂含量呈现性别差异,男性公务员群体体脂含量明显超标,女性公务员处于正常范围;规律性体育锻炼能显著改善公务员身体健康指标,如肥胖指标、心肺功能及身体素质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按摩、恢复骑行和休息三种消除疲劳方法对男子场地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专项力量耐力训练成绩的影响。方法:研究采用交叉实验设计法,在连续三周的场地专项训练课组间20 min间歇时间内将10名男子运动员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进行按摩放松、恢复骑行和完全休息的消除疲劳干预。场地专项力量耐力训练内容为行进间(以20 km/h初速度出发)500 m×4组(传动比50×13)。按摩放松为双侧下肢骨骼肌快速、兴奋按摩,主动恢复骑行为使用公路自行车进行小负荷高频率放松骑行,完全休息则为每组训练结束后安静休息,不采用任何干预措施。分别记录运动员四组行进500 m总成绩及三个166 m分段成绩。结果:1)运动员在完成第三组500 m骑行时,与第二组相比仅按摩组的成绩明显提高(P<0.01);按摩组完成第二三组500 m的后两个166 m分段成绩较另两组要好。2)恢复骑行组完成第四组500 m的总成绩仅下降了0.88%;且完成第四组三个166 m分段成绩仍能维持较好的水平。结论:按摩放松对于保证运动员完成场地专项力量耐力训练强度具有一定作用,而积极的恢复骑行在预防疲劳积累方面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观察跑台运动对高脂膳食诱导肥胖大鼠白色脂肪组织(WAT)和棕色脂肪组织(BAT)内肌肉合成抑制因子(myostatin,MST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6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脂膳食组,分别喂养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8周后分别筛选16只普通大鼠和16只肥胖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SC,n=8)、运动对照组(EC,n=8)、安静肥胖组(SO,n=8)和运动肥胖组(EO,n=8)。EC和EO组以21 m/min速度进行跑台训练,同时SC和SO组置于静止跑台,自由活动,每次1 h,每周5次,持续8周。测定大鼠体重、血清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分离大鼠肾周脂肪和睾周脂肪作为WAT,肩胛区脂肪作为BAT,称重。采用RT-PCR分别检测WAT和BAT内MSTN和ActRⅡB的mRNA水平。结果:1. 与SC组比较,EC组体重显著降低(P<0.05),BAT质量极显著增加(P<0.01),HDL水平显著增加(P<0.05);SO组体重、WAT、TC水平极显著增加(P<0.01),TG、LDL水平显著性增加(P<0.05),HDL水平显著性降低(P<0.05);与SO组比较,EO组体重、WAT、TG水平显著降低(P<0.05)。2. 在WAT内,与SC组比较,EC组ActRⅡB极显著性降低(P<0.01),SO组MSTN极显著性增加(P<0.01);与SO组比较,EO组MSTN、ActRⅡB表达极显著性降低(P<0.01)。在BAT内,与SC组比较,EC组MSTN极显著性增加(P<0.01)、而ActRⅡB极显著性降低(P<0.01),同时SO组ActRⅡB也极显著性降低(P<0.01);与SO组比较,EO组MSTN、ActRⅡB极显著性增加(P<0.01)。结论:8周跑台运动可能通过MSTN信号通路调节高脂膳食诱导肥胖大鼠WAT和BAT质量变化。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女性蹲起动作下肢动作特征与肌肉工作特征的增龄性变化。方法:选取北京市区社区居住各年龄段女性166名。用Kistler三维测力台、三维摄像系统和肌电仪记录受试者的蹲起动作特征,使用相应软件对运动学、动力学参数以及肌电数据进行分析,并用单因素和双因素方差分析各年龄组数据的差异。结果:各组下肢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为膝关节>髋关节>踝关节(P<0.05),关节贡献度大小为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P<0.05)。20~29岁和30~39岁组的踝关节贡献度为向心阶段>离心阶段(P<0.05),而其余各组则为离心阶段>向心阶段(P<0.05)。20~29岁和70~79岁2组间的左侧股直肌和右侧股二头肌动员时间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女性蹲起动作的动作幅度主要由膝关节的运动范围决定;老年女性下肢各关节运动范围明显受限的情况首先发生在膝关节;女性完成蹲起动作的力量主要来源于髋关节周围肌群力量,这些肌肉的力量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50~59岁是髋关节力量衰退的关键敏感年龄。因此,女性随年龄增长应进行有针对的下肢肌肉力量与柔韧性锻炼。  相似文献   

20.
以天津财经大学女子定向越野队(国家队)15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经过八周的10km耐力训练,测定训练前后的跑节省化、无氧阈、最大摄氧量,并运用因子分析比较对耐力训练效果的指标进行相对重要程度的分析。结果显示:10km长跑训练使女子定向越野运动员的VO2max各指标几乎没有变化;VT各指标中除R-VT指标没有显著意义外,其他指标均有非常显著升高(2%~7%,P〈0.01);RE各指标有非常显著的下降(2%~9%%,P〈0.01)。结论:(1)为期八周的10km有氧耐力训练(VT强度)能够提高女子定向越野运动员的RE、VT水平,VO2max几乎没有变化;(2)RE在评价女子定向越野运动员耐力训练效果方面优于VT、VO2max,具有较高的可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