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致密油藏孔喉细小、微裂缝发育,毛管力作用产生的渗吸采油效果显著.针对油藏条件下渗吸效果的评价,设计一套可进行高温高压渗吸实验的流程,并进行不同流体介质的渗吸采油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技术,评价致密砂岩岩心渗吸采油过程中不同尺度空间原油动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流体介质进行渗吸采油,活性水的渗吸采收率最高,其次是清水,地层...  相似文献   

2.
实验通过静态接触角(CA)检测兰考泡桐叶片的疏水和亲油性能,验证其作为吸油材料的可行性;通过扫描电镜(SEM)和热重分析(TGA)对其叶片的形貌和组成进行表征,探讨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泡桐叶片反面疏水性能较好,其静态水接触角为131°。同时,叶片正反两面均具有超亲油性能,静态油接触角为0°,可以作为除油吸附材料;叶片的表面具有粗糙结构,呈树枝状毛刺。结果显示,经简单干燥处理的兰考泡桐叶的饱和吸油量最高可达10.7 g/g。  相似文献   

3.
为石油工程专业"提高石油采收率原理"课程而设计的教学软件,实现了注水驱油、聚合物溶液驱油、表面活性剂溶液驱油、碱水驱油及复合体系驱油、气体混相与非混相驱油、热力采油、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机理等七部分教学内容的CAI制作,使得该课件具有内容丰富、操作灵活的特点.通过使用该课件辅助教学,能达到通俗易懂、增强教学趣味性,丰富教学手段的目的,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体系加泡沫具有的较高流度控制能力,能够有效地封堵高渗透性地层,最大限度地提高波及体积,增加洗油效率,二元体系泡沫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通过微观仿真模型进行驱油实验,从微观角度研究了二元泡沫复合体系驱油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二元泡沫复合体系驱油过程可以形成前沿、中部和后部3个明显的条带,前沿条带基本上没有完整的泡沫存在;中部条带和后部条带出现稳定泡沫,中部是三种渗流共存,后部是以泡沫渗流为主。泡沫在二元复合体系中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挤压占据、选择性堵塞大孔道和剪切携带作用。  相似文献   

5.
驱油效率是评价油田开发效果的主要指标,要评价油田采收率,需分析驱油效率的理论值。随着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明确,油水两相渗流规律复杂,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半对数曲线呈非线性关系,传统的相渗曲线已不能准确刻画油水两相流动特征。在已有驱油效率理论及相渗曲线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相渗曲线的影响因素,结合最新改进的有理函数型相渗曲线,推导出符合特高含水期特征的水驱油效率计算方法,结合实际数据计算验证。结果表明:岩石孔隙结构及流体物性对相渗曲线的影响显著,改进驱油效率计算方法有较高精度,对实际油田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石油开发过程的方式,将石油开发分成三个阶段:一次采油、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在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需要进行三次采油。三次采油主要有化学驱、气驱、热力采油驱和微生物驱。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是化学驱中的一种重要驱油方式,本文介绍了表面活性剂的分类、驱油机理、技术要求、注入参数和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同时对表面活性剂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家庄油田陈25块属薄层稠油油藏,由于原油黏度高,水驱开发后进行化学驱,但易发生指进现象,造成驱油效率下降。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优选了一种水溶性化学降黏体系。该体系与地层水配伍,在50℃时,400 mg/L药剂可使原油降黏率达99.5%,600mg/L药剂可使水的黏度提高6倍,600mg/L水溶液可提高驱替效率20%以上。在室内实验基础上进行了现场驱油试验,对于试验井组,累计注入化学剂溶液1.07×104m3,处理半径50 m,累计增油363 t。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优选化学驱体系可降低油井含水,提高波及体积,改善薄层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技术,简称三元复合驱,是指在注入水中加入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进行驱油的一种提高石油采收率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出现的化学采油新动向。该技术在我国发展得很快,目前已走在世界前列。重点阐述了该项技术的室内研究情况,并结合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情况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针对目前所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姬塬油田长8油藏平均渗透率相对较低,储层弱水敏、弱速敏,注水后水润湿性增加,近井地带结垢导致注水压力升高,欠注问题严重。针对姬塬油田长8油藏储层特征,研发低伤害、无二次沉淀酸液体系和防垢型表面活性剂段塞体系,引入特种疏水降压增注液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形成一套适用于长8油藏的润湿反转降压增注段塞体系,并对其配伍性能、吸附性能、接触角变化等进行室内评价。经分析可知体系稳定,且疏水材料吸附性良好,有利于隔水防膨,注水驱替启动压力和水流阻力降低,从而延长措施有效期。现场应用表明该注入体系满足配注要求,且措施实施后研究区单井注水压力明显降低,累积增注32893m^3,增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水驱油剩余油分布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油藏水驱油微观机理及不同井区的水驱油影响因素,将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和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对不同井区岩样不同阶段水驱油后剩余油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分别对文昌区A、B井及涠洲区C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驱油前,小孔隙基本不含油,油主要分布于中等孔隙和大孔隙内;水驱油后,A井和C井驱油效率中等孔隙高于大孔隙,岩样表现为亲水性,中高渗储层非均质性强,使得大孔隙驱油效率低;B井大孔隙驱油效率远高于中小孔隙,注入水主要波及大孔隙,难以波及中小孔隙。油田开发过程中,通过增加驱替速度可以增加采收率。长期水驱可以增加油藏采收率,亦可通过调剖、堵水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水驱油开发潜力。因此对于中高渗储层来说,通过对不同孔隙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注水开发方式,提高油田的动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无机粉体的表面改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无机粉体的偶联剂湿法表面改性及应用接触角测量评价表面改性效果的实验技术,获得了样品接触角与偶联剂用量的对应关系,并以此判定样品的表面改性的效果。该实验技术可用于粉体表面改性的科研开发,还可进一步设计成物理化学、材料化学教学的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相似文献   

12.
常规稠油出砂油藏活性水驱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林樊家油田油稠、易出砂、水油流度比大,注水开发后油井含水率上升快,稳产难度增大的问题,开展了活性水驱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双子表面活性剂和单酚钾按质量比2:3可复配成最佳驱油体系BN-001.该体系最佳使用浓度为0.5%;BN-001表面活性剂耐温120℃,耐氯化钠大于150g/L,耐氯化钙大于2.3g/L,具有较好的防止黏土膨胀的作用。经现场试验见到了较好的控水增油效果,为常规稠油出砂油藏的水淹治理和提高采收率,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降低路面和冰雪之间的黏结力,用有机硅憎水材料作为道路表面涂层.有机硅憎水涂层技术的除冰效果用接触角实验和剪切实验来表征,其耐久性用加速加载磨耗实验来评价,而其抗滑性能则用摆式摩擦法和铺砂法来评价.接触角实验结果表明,有机硅憎水涂层材料与水的接触角为100.2°,具有很好的憎水性能.其次,通过剪切实验可以得出:在涂有有机硅憎水材料的情况下,冰层与试件表面的最大剪切应力仅为0.06 MPa,低于没有进行表面涂层处理的最大剪切力3.5 MPa;剪切之后,冰层能够很完整地从试件表面脱落.加速加载磨耗实验表明,在经过一定时间的磨耗之后,残留在沥青路面构造深度里的有机硅涂层材料仍然具有除冰雪的效果.表面涂层后的道路表面的BPN值和构造深度值均有所降低,但是其仍然远远大于规范的要求,确保了安全性.研究表明,沥青道路表面涂层技术能有效地降低沥青路面与冰层的黏结,从而解决冬季道路结冰影响行车安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非常规”物理实验,是指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现象作为演示对象或条件而进行的有别于传统的常规性的物理实验.其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主要对“非常规”物理实验进行介绍,分析初中“非常规”物理实验的重要意义,总结现阶段物理实验设计中存在的缺乏良好教学情境、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探究实现初中“非常规”物理实验的设计与实践优化策略,以供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大港油田A区开展污水聚合物驱油试验研究,通过污水聚合物驱油体系的筛选和现场污水的处理,分别对五种聚合物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了聚合物的四大特性(增粘性、抗剪切性、稳定性、驱油性)。室内研究表明,污水配制聚合物驱油可有效提高污水聚合物溶液的粘度;加入适量稳定剂、杀菌剂可提高聚合物的稳定性;污水聚合物能较大程度地提高驱油效率。该研究成果在A区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增加产油量、降低含水、提高最终采收率的目的,同时可以节约清水,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稠油碱驱提高采收率机理,以55曟黏度为325 mPa·s的胜利油田桩西普通稠油为研究对象,构建了 Na2 CO3与 NaOH 质量比为1暶1的复配碱体系(简称复合碱),并利用玻璃刻蚀微观模型研究了此类体系的驱油过程和效果。试验表明,油包水乳状液只是碱驱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表观现象,它的形成要归结于碱剂自发向原油中渗入;复合碱浓度越高,碱液渗入能力越强,波及系数越大。  相似文献   

17.
该文设计了CO2-水注入驱替致密油的仿真实验,引入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模拟了水驱、CO2驱和CO2-WAG驱替纳米孔道内致密油的微观动力学过程,研究了驱替过程中的气、水、油的流动行为、所受阻力及各组分之间的微观相互作用,分析了三种驱替方法的驱替效率、驱替速率和临界驱动压强。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本实验深刻理解了油气田开发的不同驱替方式的微观过程以及不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驱替过程的影响,掌握了研究油气田开发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为进一步开展相关创新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肖波齐  陈志远 《三明学院学报》2006,23(4):381-384,398
提出了临界热流密度的一个分形模型,根据加热表面活化点的分形分布得到了临界热流密度的表达式,从该模型中发现大空间临界热流密度(CHF)是壁面过热度、接触角和流体物理特性的函数。接触角对临界热流密度有重要的影响。沸腾表面模型预测的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两者是极好的吻合。  相似文献   

19.
基于加热表面核化点遵循泊松与分形分布,提出了临界热流密度的一个数学模型,从该模型中发现大空间临界热流密度(CHF)是壁面过热度、接触角和流体物理特性的函数.对不同的接触角,模型预测的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两者很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20.
针对纯铜铝铁共渗工艺,在控制电阻炉升温速率的前提下,研究了共渗过程中渗罐内部纯铜基体表面的温度变化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纯铜铝铁共渗的物料配比、电阻炉的升温速率、升温过程中所采取的保温制度都会对纯铜基体表面的温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产生影响的原因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