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谁来讲道理”和“怎么讲道理”是数字思政面临的一个崭新问题,它涉及到如何界定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与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之间的关系。基于人工智能的主体性争议,智能系统不能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实践主体,不具备交往主体的社会属性,缺乏思维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技术中介的人工智能赋能教师“讲深”思政课中的真理和情理;拓展“活化”思政课道理的实践场域;助力学生“感悟”思政课中的道理。在数字思政实践中,要明晰“教师—人工智能”的关系,构建以师生为中心的思政教育类人工智能,加强对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实现算法模型从可解释到可信任的逻辑,真正实现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2.
基于国家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的智能思政是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智能思政建设既是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之困”的回应,也是向社会主义教育立德树人本质的回归。推进高校智能思政建设,既要深入研究智能思政“何以必要”的合法性问题,澄清价值意蕴;也要深入洞究“何以可为”的现实性问题,厘清现实要求;还要深入探究“何以突破”的创新性问题,廓清实践路径,从而推动智能思政建设的“祛魅”“解码”“纠偏”“破藩”,实现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从“相加”到“相融”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徐徐  郑秋伟 《江苏高教》2020,(5):100-104
人工智能正重构传统教育生态,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向智慧思政转型。"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在解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体力劳动的同时,也引发了主体性危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深刻把握智能时代下理论与理论思维、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行与知的关系,并通过学校、国家和社会层面的统筹规划、融通衔接、教育培养,不断审思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之道,以切实履行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担当。  相似文献   

4.
智能思政是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新兴事物,智能技术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新场景、提供新手段的同时,其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也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智能思政伦理风险的生成是内生性逻辑、功能性逻辑和应用性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伦理关系失衡、伦理价值失序、伦理行为失当和伦理规范失控等方面。为确保智能思政健康发展,需要从价值引领机制、协同治理机制、法规约束机制、素养培育机制和监测评估机制等维度出发,做好智能思政伦理风险的整体性防控。  相似文献   

5.
邱叶 《教育探索》2023,(10):44-48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势在于实现信息传播的精准高效、成为师生交互的有益补充、促进学生管理的全面及时和有利于构建虚实相融的教育形态等,但同时也存在数据思维压制思政教育的人本属性、算法逻辑削弱思政教育的情感交流、智能技术不成熟不完善干扰思政教育的系统性等问题。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要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切实提升教育质量,凸显“智能思政”教育理念的人本意识和价值原则,增强教育模式的情感联结和虚拟体验,推进教育系统的互联共享和紧密协同。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评价是一种多维度、多主体的整体性教育评价。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运用智能技术开展思政课综合评价,需要把握和厘清智能技术诸多优势,实现思政课综合评价客观化与过程化、全面性与个性化、场景化与透明化。要通过建立智能技术平台、运用智能技术方法和创建应用场景,开展思政课综合评价。同时,要从理念、制度、技术和人力等层面推进智能技术与思政课综合评价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推动思政课教学创新遵循“接触→择善→吸纳→融通→创造”的逻辑,促进思政课教学产生整体性和系统性变革。思政课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发生教学观转向:由“知识表示”转向“具身认知”,“学教独立”转向“共同探究”,“零碎准备”转向“整体联接”。人工智能变革思政课教学的“未来愿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思政课教学空间拓展;精准—智慧,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整体—系统,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思政课教学环境转变。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创新的策略有三:建立基于智能技术的思政课专家知识库,推进基于数据驱动的思政课深度学习,构建融入情感元素的智能思政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智能科学应用技术发展的必然,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广阔发展前景。但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隐匿着伦理风险,呈现出主体地位消解与情感疏离、算法推荐与学生个性发展异化、个人隐私泄露与权责不清等多方面的伦理风险样态。其生成原因在于其与相关主体的技术素养欠缺、人工智能算法技术自身的局限、伦理制度和政策法规的滞后等有着密切关联。为防范和规避这些风险,需要“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师生伦理空间、“以术为用”增强智能思政的技术治理、“以法为界”构建智能思政大数据责任伦理规制,推进做好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风险的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9.
精准思政是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的应然追求,旨在实现精准育人。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数字化生存的普遍现实以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风险等多重因素,使得精准思政既具有技术上的可能性、实践中的可行性,也具有现实中的紧迫性。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是在精准思维指引下,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以“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供给—精准评估—精准管理”为运行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实践。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要着重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配备、科学试验引领、体制机制完善方面下功夫,着力促进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落地见效。  相似文献   

10.
智能思政是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教育方式上的一种创新性实践。智能思政有效性的提升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的精准衔接与协同驱动。在内在机理上,人工智能以技术嵌入的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赋值、赋能和赋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发挥重要作用。在实践样态上,通过智能分析引擎、多模态分析、算力算法、智能识别以及人机协同为教育者精细管理、精准决策、精致施教和精确评价赋能,最大限度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李赛红 《科教导刊》2023,(9):112-114
智能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的客观诉求。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功能的创新,具体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实现大学生自然交互、寓学于乐的个性化学习;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与创造性。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着重表现为: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则;智能思政精准教学的深化拓展;智能思政“课前、课中、课后”的结构互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工智能和教育相互融合,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严峻的挑战。我们要积极地抓住发展的机遇,迎接严峻的挑战,借助AI技术探索更高层次的智能化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师的综合能力,明晰思政教育的感性和AI智能的理性,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场域、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准分发、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化的同时,潜藏着削弱教师角色、加大育人难度、隐私泄露和技术伦理等问题。为此,要推动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因势而进,明确教师育人地位,打造智慧育人队伍;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注重育人过程人文化;顺势而为,加强技术监管,防范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风险。  相似文献   

14.
由ChatGPT掀开的科技盛宴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合和共生”的基本逻辑,从人机交互、智能升级和共生发展等维度出发,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新机遇。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体系、价值功能、智慧形态和关系性质方面的内在张力也使得转型实践备受掣肘,难以体现教育内容的聚合性要求、彰显意识形态治理功能、凸显思政育人的实践智慧、生成人人交往的精神共同体。因此,须辩证地看待生成式人工智能赋权增能的历史实践,挖掘技术潜能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技术限度,从整合教育形态、形塑技术生态、坚持价值赋魂和培育主体素养入手,激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赋能密码,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向善向好。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从立场、范式、范畴、要素等方面均迎来深刻变革,但同时也带来了价值固化、情感缺失、主体性消解等问题。为此,亟需从资本规制、技术突围、情感纠偏的角度出发,把握住“恒定与变化”中的逻辑主线,构建出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互渗互嵌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课程建设理念,主张智能技术与课程思政工作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有助于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改善教师教学手段、完善育人机制。然而,当前人工智能与课程思政仍处于简单耦合阶段,在推动课程思政创新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缺陷、思想观念、教学能力等层面的问题。新时代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建设应以变革教学理念为先导、研发教学技术为支撑、提升教学能力为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将人工智能与课程思政工作深度融合,推动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全新思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必须契合“互联网+”时代特征,促进思政课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2月版)一书由张毅翔著写,作者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与创新者的身份,对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这一模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生存成为普遍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人的思想引导、价值观塑造为价值旨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的系统变革、智能升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的动态过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融合中的潜生风险、内在张力以及进阶逻辑等,遵循“问题驱动+目标引领”、“伦理限度+功能效度”、“系统进化+迭代升级”的原则,在理论研究、基础建设、实践探索方面系统谋划、持续发力,以数字化赋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阵地。建设目标是强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管理与统筹规划,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开发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明确发展定位,坚守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深度融合,打造“跨界思政”;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数字思政”;与职教教育融合,探索“实践思政”,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技术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必须始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这是人工智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前提。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真""假"交织、"冷""暖"重叠、"动""静"共存的基本特点,因此,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担负起应有的角色担当,构建精准思政和智慧思政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用好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