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以二次元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成为了Z世代年轻群体表达生活态度、行为方式和自我价值的社会文化形态。通过梳理Z世代二次元消费现象时发现,其消费形式主要分为电子游戏消费、虚拟偶像消费、周边衍生品消费和线下体验消费。深层次分析来看,Z世代二次元消费行为具有深刻的心理机制,主要反映了年轻消费者的逃避现实心理、投射移情心理、自我实现心理、身份认同心理。  相似文献   

2.
“80”后一代出生、成长在一个比较特殊的环境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这样不同的生活背景也导致了他们与众不同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特征.如今,“80”后已经渐渐成为社会主要的消费群体,对于“80”后自身来说,了解自身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的不足,认识到影响自身消费行为的因素,以便进行有效的购买行为;对于企业来说,深入分析“80”后的消费行为,有助于制定切实可行的的营销策略,提高自身竞争力.本文主要采用频数/频率分析、描述统计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旨在研究“80”后消费心理以及消费行为特征、分析其对企业营销策略的影响并探讨如何针对这些特征制定恰当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3.
成长于信息时代的“Z世代”群体,热衷于以颜文字、表情包、缩写词、网络流行语等为代表的网络语言和虚拟社交表达方式。“Z世代”将自己的情绪、态度通过符号语言的方式进行表达,网络语言成为“Z世代”身份标识的文化映射,具有群体适用圈层化的特点。理性看待网络语言的流行,应尊重语言市场的规律性,倡导语言体系的包容性,重视语言表达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中小学生“我的钱我做主”的意愿日益强烈,自主消费行为越来越频繁,消费范围也不断扩大。可青少年学生毕竟身心发展不成熟,因此不合理、非理性的消费行为时有发生,“我消费我存在”“挥霍就是气派”等错误消费观念以及冲动购物、应援偶像、打赏主播等极端消费行为屡屡登上新闻热搜。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国际传播事业方兴未艾,而人才作为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一环,将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和国际地位产生深远影响。文章以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导向,结合“Z世代”的专属特性,从思想道德素质、学科建设、交流合作、科研实践等方面着手,探讨高校在“Z世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的方向和举措。高校应多措并举提升“Z世代”的国际传播综合素养,助力我国国际传播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贡献青年力量。  相似文献   

6.
与互联网同步成长的“Z世代”(Generation Z)大学生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的主力军。“Z世代”大学生有其独特的观念认知、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给高校育人工作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本研究聚焦高校文化育人工作,阐述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结构及价值追求,剖析了“Z世代”大学生群体存在的思想误区,通过深挖高校育人“文化力”,打造育人“文化圈”和“文化场”,积极构建高校文化育人体系,以正本清源,清除“Z世代”大学生群体文化乱象,为“Z世代”大学生打造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滁州学院学报》2021,(6):20-26
随着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传入并在青年群体中的广泛传播,名人明星、网络红人等消费意见领袖凭借具有专业性与知名度等特征,借助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平台对青年消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消费意见领袖虽然为消费者提供了专业的产品信息、帮助他们形成消费决策,但在其影响下,青年消费行为也出现了符号性、示差性等新特征,出现消费异化现象。本文采用访谈法收集资料,分析消费意见领袖的类型与特征,以及在其影响下青年消费行为出现的新动向,通过针对消极影响提出对策与建议,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氛围做出尝试。  相似文献   

8.
合作作为重要的学习形式,在高等教育阶段被广泛应用。通过对两位“Z世代”大学生的个案研究发现,小组分工不均、评价不科学、教师指导不到位等老问题仍未得到充分解决,加之Z世代大学生拥有个性鲜明、善于利用互联网、不愿被影响自身计划等特点,使得合作学习的收益不够显著,滋生了抗拒合作的声音。但受制于国内的主流文化及高校的评价机制,Z世代大学生不得已坚持合作。事实上,Z世代大学生抗拒的并不是合作本身,而是流于形式的无效合作,切实有效的合作仍是Z世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优质资源,因此需要对合作学习开展更为深入的变革促进“真合作”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促进知识接受方式的变革,要加强对青年学生认知规律与接受特点的研究,推进教育数字化发展。与互联网相伴而生的Z世代以独特的方式在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呈现出新特征:人机协同下“离散”与“连通”并存;虚实互嵌中“随意”与“刻意”交织;技术赋权下“他律”与“自律”互构。同时,也涌现出新问题:技术依赖下的“身心分离”;符号互动中的“情感缺失”;融合场域中的“行为失范”。基于Z世代在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与新问题,提出优化Z世代在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超越技术依赖,促进深度认知;加强情感互动,增强在场体验;强化内外规训,重塑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不同自恋水平者的怀旧消费行为特点.结果表明,高低自恋在不同类型怀旧消费行为上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不同水平的自恋表现出不同的怀旧消费行为:与低自恋者相比,高自恋者表现出更明显的个人怀旧消费行为,他们对个人怀旧消费产品的回忆率更高,更倾向于喜欢个人怀旧的产品;在怀旧消费意愿、集体怀旧消费行为方面,高低自恋者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无论是高自恋者还是低自恋者,他们对集体怀旧消费产品的认知、情感和意愿上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求学》2023,(18):47-49
<正>从保温杯里泡枸杞到主动穿上秋裤,从睡前泡脚到热衷吃维生素、益生菌,在吃喝玩乐中达成“碎片化”养生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是的,Z世代的年轻人们,正在开启“新派”懒系健康养生。养生观念已经深入Z世代的年轻消费者的日常。随着“懒人经济”的崛起,方便速食也进入如何让产品更加美味健康和精致化的竞争阶段。因此,对于品牌来说,不仅需要聚焦“懒”还要重视“效”,更要重视“简单方便易操作”。  相似文献   

12.
Z世代,是拥抱未来的一代。在中国企业普遍寻求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的今天,Z世代必将成为这场变革的中流砥柱。本文以未来的中国企业发展趋势为背景,运用游戏化的管理思想,通过钥匙模型以及由钥匙模型推导的素质环结构来探究对Z世代员工素质测评的应用和意义,以及对中国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生消费误区及消费教育佘海英佘忠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使消费成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而中小学与此相对应的教育准备却是苍白无力和滞后的,学校和教师还尚未对“消费”这一活动进行深究,学生的消费行为中还有许多有待规范之处,认真开展有关消...  相似文献   

14.
岁末年初,无论是中国人的春节还是西方人的圣诞节,都在这个时候到来,尽管中西文化差异如此之大,但是岁末年初时的特殊消费行为却惊人的相似。这种中外皆有的“岁末情结”和“年货情结”成为这个时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与普通老百姓积极消费相对应的,是商家想出各种方法赚上一笔。近年来,商家的动作越来越大,不断刺激老百姓的消费欲望,原本含蓄的“年货睛结”变成了疯狂的血拼行动。  相似文献   

15.
介绍并分析了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思想,即消费行为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炫耀性消费的原因、奢侈性消费的行为.认为凡勃伦的消费思想不仅对后来的消费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对于理解我国目前层出不穷的“炫富”现象,建立健康的消费观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验主义后现代研究者认为,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消费行为是符号消费的象征行为。艺术、美学、文化与民间社会、商业活动互渗、交融于一体。后现代主义是这一社会经验的现象,是文化变迁的过程和结果。由此经验研究出发,后现代主义的关键特征则是:艺术的消解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随之而来的是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差异的抹平,消费和文化的平面化,人们沉湎于“能指”的狂欢而放逐“所指”的深度。  相似文献   

17.
分析:(1)信用消费就是得到商品提供服务后,不立即付钱而是承诺将来付钱的做法,也就是“先买货,后付钱”的一种消费方法;超前消费就是消费行为背离了自己的实际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在明知自己无力消费的情况下硬与别人盲目攀比.  相似文献   

18.
《少年儿童研究》2008,(9):22-23
为深入了解当代高中生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韩国青少年开发院及美国Idea Resource Systems公司于2007年10月联合实施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消费意识与行为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职务消费与个人消费间的界限模糊,经济人“理性行为”的恣意延展,体制、制度的不健全与监督约束机制的不完善,使得职务消费行为扭曲,致使国有资产流失,职业道德沦丧,管理功能弱化。为根治职务消费泛化,应构建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重塑监督机制,加大惩处力度,从根本上杜绝职务消费行为的泛化。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法对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21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职生金钱态度存在权力—名望、焦虑和品质三个不合理倾向;心理健康状态90.5%为中等及以上;消费行为总体健康:求实性消费最高,之后依次为冲动性消费、超前性消费、攀比性消费。金钱预算、不信任与求实性消费正相关。金钱预算与攀比性、冲动性消费和消费行为负相关,权力—名望、焦虑和品质与三者正相关。焦虑和品质与超前性消费正相关。金钱预算与心理幸福感正相关。心理健康、心理幸福感与求实性消费正相关。权力—名望、焦虑和品质能预测消费行为。求实性消费能预测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