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状况下衍生出的“慢就业”现象逐渐引起社会关注。目前关于“慢就业”的概念尚未形成定论,但其特征较为明显,“慢就业”的形成有高校、家庭、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原因,而深层原因是就业供需双方的诸多不匹配,因此提出以精准就业的方式破解“慢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庞大的“择业慢”群体出现,高校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高校应研究“择业慢”现象和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实施树立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做好市场需求预测、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重新认识和定位就业管理工作、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等对策,以解决大学毕业生“择业慢”问题。  相似文献   

3.
“慢就业”是现代社会大学生就业发展的整体趋势。这一方面与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大学生自身对就业的认知与感受有一定的关系。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本质动因进行分析,是进一步采取措施减少“慢就业”现象负面影响的重要基础,利于最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问题,并将“慢就业”引导到科学的发展方向上。  相似文献   

4.
《滁州学院学报》2018,(5):93-97
为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进行系统探究,本文从大学生选择的意愿,将大学生"慢就业"分为理性选择型和被动无奈型两种,并概括了大学生"慢就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形成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就业形势、社会的多样性和宽容度、家庭条件氛围、学校教育、大学生就业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并提出从改善就业创业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供全过程的就业指导服务来预防和应对大学生"慢就业"的消极影响,以促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5.
“慢就业”热潮下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精准引导大学生理性就业,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以广东省高校应届本科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慢就业”群体的现状特征,结合半结构化访谈探索其“慢就业”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直接就业者相比,“慢就业族”的就业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影响“慢就业”行为的因素包括自我认知、就业期望、就业能力和亲友资源。由此,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职业探索,合理化就业期望,增强职业技能培养,发挥朋辈互促效应,强化家校教育。研究以期丰富大学生“慢就业”领域研究,并为高校职业规划指导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当前经济下行和新冠疫情等多重压力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凸显。一方面国家出台多项政策“稳就业”,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选择“慢就业”。本研究通过梳理近年来对大学生“慢就业”问题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从“慢就业”的界定、成因、影响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梳理和述评,以期为进一步扩展和深入研究和解决大学生“慢就业”问题提供参考和答案。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高校应届毕业生中的"慢就业"现象越发突出。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慢就业"现象,探索在职业能力训练营视阈下,通过提升毕业生职业能力素养,摈除"消极慢就业"导致的"懒就业",帮助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8.
随着95后毕业生步入社会,"慢就业"正在成为新生代就业群体中的"另类"选择。文章以"慢就业"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等问题为研究思路,在计划行为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上海某高校1500余名在校生进行研究分析,了解高校"慢就业"群体的基本状况,并通过因子分析探究形成"慢就业"现象的原因。研究显示,影响因子由高到低为:求学深造、职业规划、自我效能、就业质量、朋辈影响、网络媒介、家庭支持。基于供给侧视角,文章在充分遵循市场经济人才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给出高校提速"慢就业"的服务策略,助推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概念界定,首先论述了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构建,然后说明了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运作方法,最后阐述了本研究的结论、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文章基于相关背景,首先分析了高校毕业生“慢、漫、蛮”就业现象的成因,然后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个人层面三个层面论述了高校毕业生“慢、漫、蛮”就业现象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分析了“慢就业”形势下“阶段化混合式教学”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提出了“慢就业”形势下“阶段化混合式教学”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慢就业”群体不断扩大逐渐引发社会的密切关注,这关系到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高校要强化办学定位和专业解读、开展职前专项培训和毕业教育、推动校外实习就业有效衔接、营造积极向上的职业“认同”氛围、构建就业指导与服务“六化”体系;毕业生要提高自身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政府更要加强对就业舆论的正确引导等。该对策的提出旨在为河北省人社部门、教育部门及地方院校解决毕业生“慢就业”问题提供决策参考,以期在社会、高校、家庭和毕业生等多部门、多角色、多维度的共同努力及协同合作下减少“慢就业”毕业生数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人力资本理论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文章基于文献述评,采用实地走访、网络发放问卷等调查方式,对广西某三所高校2020—2022年的三届往届毕业生进行深入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应对策略,包括个人须保持积极开放心态、教师须关注学生在校学业表现、学校须提升学生工作重塑技能。  相似文献   

14.
"就业难"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一大问题。然而,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一些大学毕业生反而选择了"慢就业"。本文从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四个维度分析"慢就业"出现的原因并提出调适策略,以缓解"慢就业"现象,帮助处于就业困境的大学生寻找就业路径,使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大学生的求职选择也在急剧转变,尤其是95后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愈加凸显。通过对95后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调查发现,成因呈现正负极分化的意见倾向。基于此,探索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个人的多维联动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别的择业教育,助力95后大学生根据自身特质合理规划择业方向,客观看待“慢就业”有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针对入世后就业形势的变化和人才需求的特点,谈一谈大学生如何面对未来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7.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河北省职业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现状、影响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优化产业和区域布局;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好个人职业规划。  相似文献   

18.
19.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结合新形势下的社会现状和毕业生特点,梳理主动、被动两类“慢就业”学生群体及其在就业工作中的各方面具体表现,分析社会、家庭、求职技能与学生心理四个层面的相关因素,结合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毕业生“慢就业”全过程精准帮扶提升路径,助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慢就业这一词汇屡见报端。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就业期待更高、自我意识更强、职业规划不清、多元选择凸显。大学生个体选择慢就业是出于三种微观考量: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双重考量、社会期待与个人期待的错位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偏差。从微观角度出发,慢就业本质可以归结为个体的职业社会化程度不足。慢就业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有其合乎理性的一面,亦有必须引起重视的负面影响。其中相应的调适策略如下:大力加强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高校-社会-家庭”的协同教育合力、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