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民君 《早期教育》2006,(10):34-34
攻击性行为有口语攻击、身体攻击和破坏物品几个方面。一般来说,小班幼儿攻击行为大多表现在身体攻击和破坏物品两个方面。引起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有:  相似文献   

2.
攻击是幼儿期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它对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和危害,深入探究了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和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谢静 《考试周刊》2014,(76):189-190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父母们会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致使孩子们尝不到被拒绝、被阻止的滋味,这样的一群孩子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时就会产生不适应。当自己不顺心时,某些幼儿会采用攻击性行为达到目的或宣泄自己的不满,攻击性行为在小班幼儿中间普遍存在,给幼儿园的生活及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先天的原因,但更多的与后天的教育环境因素有关。创造有利的教育及社会环境,是帮助攻击性幼儿进行矫治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一、情况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特别是小班幼儿常见的行为之一。开学后的第一学期,是小班幼儿发生打人、推人、挠人甚至是咬人等。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期,下面我们通过对小班幼儿浩浩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个案研究,以寻找解决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一定稳定性、发展性和性别差异,对幼儿发展影响深远。从关怀视角出发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现生物本能个体经验因素、空间物质环境的密集、大量媒体信息的暴露、关怀关系的缺失与错位等原因,会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建议通过“关怀实习”培养幼儿关怀意识和能力,家园携手共建关怀型关系的方式来预防和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6.
攻击性行为亦称侵犯性行为,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反社会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本文主要以中班幼儿为例,简单讲述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并从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减少环境中易于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这是解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其先天因素,也有家庭、社会、同伴等后天因素。基于此,可创设宽松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营造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提供温馨和谐的同伴交往环境。为幼儿树立榜样,通过多种方式强化行为,建立自控能力,从而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8.
攻击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身体或言语的攻击。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攻击行为会或多或少地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可以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如果任其不断升级,不仅会影响其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会造成其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交的困难,因此,笔者就针对幼儿攻击行为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攻击性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及同伴的成长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对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家长要多管齐下,既要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又要采取一些安慰、鼓励、利用媒体向幼儿传播正能量等具体措施,还要通过户外集体活动及移情训练等,逐步提升幼儿的自控能力。  相似文献   

10.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推人、咬人、拽人)和言语攻击(骂人)。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给他人和整个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发展。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般与同伴的关系较差,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也成为教师眼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消极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幼教工作者要重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认真查找原因并想办法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1.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非常复杂,包括生理因素;遭受挫折;认知偏差与敌意归因;愤怒情绪与移情水平低;攻击性行为受到强化等。要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就必须采取各种策略措施,如创设良好的幼教环境,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提高幼儿的道德认知水平,帮助幼儿学会正确归因;实施幼儿移情训练,开展幼儿角色游戏;学会表达倾诉,合理宣泄攻击性情绪;依据强化原理,实施奖惩措施。  相似文献   

12.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在幼儿时期较为常见的问题行为.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周围环境的认可和接纳,其身心发展都会受到明显的不利影响.探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早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干预与矫正,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梁玉华  苏丽 《教育探索》2012,(2):129-132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包括教师主导策略、幼儿主导策略和放任策略三种类型,且不同类型的应对策略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受教师教育观念和幼儿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应对策略会体现出一些总体特征.基于教师在处理幼儿攻击性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教育建议包括为幼儿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区别对待由不同动机引起的攻击性行为及加强对幼儿交往技能的指导等.  相似文献   

14.
攻击性行为是在幼儿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具有此种行为的儿童往往很难建立良好的同伴的关系,以致影响幼儿以后的身心健康。本文主要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并相应的提出一些有效的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黄如珊 《成才之路》2014,(17):56-57
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比较常见的,其发展状况影响幼儿人格和品德的发展,是一种不良行为。开学后的第一学期,是刚离开家庭融入集体的小班幼儿发生打人、推人、踢人等"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期,不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为什么小班是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期,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小班幼儿都有哪些攻击性行为,对个体"攻击性"行为如何矫正,值得我们思考。一、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攻击性行为是指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敌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本文在对300多名幼儿的观察调查以及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在家庭、学校、社会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的策略,旨在为有效的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在成长时期表现出的一种非常不良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幼儿的成长以及身心健康发展都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分为幼儿自身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本文将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进行概述,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探究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有效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尹建玲 《甘肃教育》2020,(21):66-67
<正>儿童攻击性行为指的是由于自己的某些欲望或需求(有时存在无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些敌意、讨厌或憎恨等情绪,对别人或玩具、物品等目标采取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它的主要表现有:辱骂别人、嘲笑别人、大声哭闹、叫嚷撒泼、污蔑别人等用语言攻击他人的行为;撕咬别人、踢打别人、抢别人东西、破坏物品等肢体性的攻击行为和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伤害等行为。  相似文献   

19.
章瑜 《孩子天地》2016,(6):234-235
攻击性行为是指主体的需要受挫折时出于敌意对客体实施的伤害性行为。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既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也是新时期对幼儿教育提出的一种现实要求。文章分析了小班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纠正措施。  相似文献   

20.
熙熙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强,善于发现和观察事物.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