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以国家危机为开端的近现代中国历史,激发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的的“中国梦”。主权危机和民权危机,决定了“中国梦”在政治层面上的两个维度,即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根据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向和本国政治发展的独特性,中国逐步确立了“主权优先、兼顾民权”的原则,并以此来处理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关系。要确保这一原则能够被自觉贯彻,则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20,(1):71-7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在新时代对中国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导。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保持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政治稳定、领土完整都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更好地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出于对"亡国灭种"的担忧,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反思传统和提倡维新渐成大势,传统中国的"天下与中国"、"国家与朝廷"这两对关系也由此发生了深刻变化.知识精英以"民族国家"观念中的"主权"、"土地"、"人民"来比照大一统中国的内外关系,使"中国"认同危机逐步显现出来.在民族国家已形成话语霸权的背景下,探寻到既能契合民族国家话语又能消除大一统中国认同危机的国家建构途径,是近代知识精英面临的难题.中国认同危机一直到"大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中华民族"、"五族共和"等词语的出现和使用,才逐渐得到缓和并最终消解.  相似文献   

4.
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的誓词中首次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1903年把它写入在日本创办的青山学校的校训内,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再次将它写入该会的政纲中。然而到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则提出"五族共和",包括联合满族在内的政治主张,这个转变标志了孙中山近代民族国家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论孙中山的国家工业化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临世界性的现代化浪潮,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走国家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提高到国家工业化的高度。他提出的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引进外国资金技术等思想,不仅符合一般的经济规律,而且 适应了当时的国情。为避免欧美资本主义的弊端,孙中山主张两种革命同时并举,在强调经济技术变革的同时,也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孙中山的工业化思想是其民主革命政治思想之外对近代中国的又一大贡献,虽然在当时难以实践,但对于我国当代的建设事业却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多民族国家内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有紧张冲突的一面又有共生一致之处。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向,对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观乎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路径,主要有强制同化、基于文化多元理论的认同整合、由建构"国家民族"认同而至民族国家认同、由"公民身份"而实现两种认同的"统一"等。实际上,关于国家认同的建构与强化,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应依具体社会政治和民族文化情境来展开。  相似文献   

7.
朱磊 《湘南学院学报》2021,(1):37-42,53
以国家视角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也是"多点"与"一核"的辩证统一,"多点一核"强调在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核心的领导下,中国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大一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深厚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年中国的启蒙运动,因近代以来中国具体的历史困境而背离了个性解放之"核心大业",走向参与构建民族国家的政治想像。正是因由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想像,民主与科学完成了国家拯救的工具化转变,新知识分子批判旧传统、重建国民性,则是要为新的政治共同体确立一个新的立命根基。因此,启蒙背后可以感受到民族主义潜流的推进。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美国出台"国家安全教育计划"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动因,其中中国因素尤为突出。"国家安全教育计划"的9个项目围绕关键语言文化、地区研究人才培养展开,都与中国有关。因此,美国"国家安全教育计划"实施20多年来,不仅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对华政策,而且对我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变革,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进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巨大杠杆。孙中山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提出并不断完善了“民族建国”、“民主建国”的现代国家政治学说,阐释了“直接民权”、“权能分治”、“五权分立”的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新型的民主政体。这是他集中外政治理论之精华创立的中国现代政治发展和国家建设最具特色的学说之一。  相似文献   

11.
国家意识教育是"四个认同"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国家意识的主要内涵就是国家认同问题,统一于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之中。不断加强和创新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教育,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各民族大学生,践行民族院校办学宗旨和使命,体现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实现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探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及二者关系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民族政治理论发展。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仅存在着矛盾性,也存在着统一性,完成二者的统一是关系到国家安定、民族和谐的大事。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下,传统中国基于儒家文化之上的王朝国家观念被完全突破。以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大背景下,试图重新建立对于现代中国的理解,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辛亥革命的意义则在于,它不仅在形式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更在于它从社会制度和观念文化层面,实现了中国人国家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初步转型,并由此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从辛亥革命开始,民族国家的建构始终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集地缘疆域、民族、政治和历史文化的综合概念,强化边疆各族人民共同的中国国家意识,就是通过对各族人民归属中国的客观现实性和既定性的强调,帮助各族人民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牢固树立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从边疆学学科属性入手,分析"民族国家"概念及其在"边疆学"构建中的重要性。如果以社会科学的方式构建"边疆学",本身意味着必须找到其研究的逻辑起点。而"民族国家"在国家发展形态上的理想类型意义以及在边界界定上的明晰性,决定了"民族国家"当是成为"边疆学"建构的逻辑起点。有必要将中国边疆问题研究也转移到"民族国家"这一框架下进行,既有助于学科的构建,也有利于边疆学研究服务于国家现实需求,而且也不限制对中国古代边疆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在以梁启超的政治小说为代表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想象之外,存在着另一种根植于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民族国家”想象,近代小说《老残游记》正是这类“民族国家”想象的典型范本。本文着重分析了作者刘鹗在小说中表达的政治想象,试图发掘这种“民族国家”想象在“彼时”的合理性依据及其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7.
现代国家建构理论认为,现代国家具有双重特性,即"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的特性.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必须分两步走:先完成"民族-国家"的建构,再进行"民主-国家"的建构.这一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民族-国家"建构的基础上,以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标志,从自身建设、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三个方面对建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进行了有益探索.由于当时党的政治生态在很大程度上被党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长期的政治动员所形成的特殊的领袖魅力所垄断,八大对"民主-国家"建构的探索以"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而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一直以来受到人们广泛持久的怀念,他是我国民族复兴和传承爱国主义的重要政治符号。孙中山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具有的优秀品格使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19.
想象的共同体--孙中山的"民族国家"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民族国家”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想象和话语形态,孙中山则成为这种“想象”的努力实践者。在其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民族主义”思想日渐明晰,并最终把反满口号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把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并现实地调整了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为中国的现代性追求奠定了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是最能体现国家精神的鲜明旗帜。弘扬民族文化就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提出,不仅是时代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凝聚着几千年深厚的历史感情,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的着眼点不仅是经济的腾飞,更应当看重文化的纽带作用,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加深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