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本文以视域融合为视角,考察理论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融合,进一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延续力,提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践行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是我国仪式教育根植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小学校仪式教育的应然取向为:由“继承”走向“传承”,由“适应”走向“融合”,由“共性”走向“个性”,由“规约”走向“自觉”。其核心内容为:吉礼、宾礼、嘉礼,即祭祀仪式与诚敬文化、交往仪式与敬慎文化、成长仪式与生命文化。其实践路径是:以“礼”为目标追求,构建学校特色文化;以“仪”为内容载体,复原具身认知场域;以“合”为实践样态,整合资源协同共育;以“行”为评判标准,创设真实交往情境。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教育内容。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源泉,"是催生中国公众文化自信的精神动力"。当前,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存在"认同高、认知低"的情况。从历史渊源、发展脉络、鲜明特色等方面入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即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开近代文明先河的科学技术、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完备自洽的哲学思想以及承古烁今的传统伦理道德进行细致梳理,有助于公众进一步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是时代下,中学生已经成为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加强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学教育中,红色课程资源是中学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对历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有辅助作用。本文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研究红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探索具体的应用策略,希望能为中学生在历史教育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6.
7.
新时代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一是人类的精神发展危机日益严重,二是现代教育过分偏向"物质性功能"的价值取向,忽视了人的精神发展的一面。通过深入发掘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精神教育精髓,如天人合一的探索精神、道法自然的辩证法则、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和超越自我的大爱精神等。这些精神教育思想无疑对于缓解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发展危机,纠正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偏差,都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因此,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更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华传统修身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为人修身的文化,是一种适应社会、适应历史发展的道理。中华传统修身文化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修身文化源于哲学,同时,哲学的发展又对修身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典型的“中国元素”之一。中小学校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可以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创设文明的校园环境;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落实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对本土优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设符合校情的特色课程;加强对教师开展主题化、系列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推进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认同性、道德性、实践性等维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多重辨析,提出了坚持正确导向,突出思想引领;挖掘历史渊源,传承道德精髓;扎根现实世界,融入生活实践等基本策略。以基本策略为指导,应从立足传统文化,建设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全"体系;回归现实生活,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范式;结合学生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多"维度等方面大力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2.
林小萍 《海外英语》2023,(23):238-240
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英语学科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基于此,文章围绕文化自信,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价值意蕴,并从教学内容、校园活动、教学方法、考核评价、课外活动、翻转课堂等方面出发,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策略,旨在提供一些有益参考,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果,培养有文化自信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与人在文化交流中逐步实现文化认同的过程,人的主体性是二者融合的核心。二者融合并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而是人逐步理解乃至达到融合的动态过程。哲学解释学为二者融合提供了全新视角,前见、对话、视域融合等贯穿于二者融合的全过程。二者融合遵循着一定的逻辑,其中,人的“前见”是融合的起点,人的“对话”是融合的过程,人的“视域融合”是融合的终点。要实现二者全方位融合,必须培育合理前见,创新思维方式;提倡平等对话,注重人文关怀;注重视域融合,满足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4.
吕峰 《河南教育》2022,(11):44-45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源头和高度凝练,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升华。本研究从新形势、新情况出发,重点研究如何注重发挥青少年的主体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实现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5.
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薄弱,高校相关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科学认识、明确意义、梳理关系、分析原因、把握方法5个方面具体分析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地位、角色、症结与实效,切实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6.
涵育文化自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高校要秉持精华与糟粕相区分、传承与发展相结合、主导与主体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促进、本来与外来相关照的原则,从教育的理念思想、载体手段、师资队伍、环境氛围等入手,做好顶层设计,全方位着力,一体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民高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民德育提供思想养料、为国民美育提供创新素材、为国民智育提供智思源泉。在国民教育中,加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连接传统与当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作用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应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目前我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综合国力的提升对我国来说尤为重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强盛是综合国力强大的前提,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我国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源生动力,青少年作为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主体。中学阶段的学生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本文从意义、现状与路径三方面来研究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课堂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20.
雷锋精神作为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和树立道德典范的背景下,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传统意蕴和当代价值,为其找到根源性和民族性的文化根基意义重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弘扬雷锋精神,要定好位:雷锋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钉钉子:鼓励爱岗敬业、忠信报国;从小抓:让雷锋精神永驻青少年的心田;弘正气:让英雄、模范霸屏,刷头条;树新风:推动爱心团队、志愿者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