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从多源流理论视角解读高考政策改革发现,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矛盾是新高考改革的问题源流;"从上到下"的改革试点、经验总结和全面实施的改革实践是新高考改革的政策源流;执政理念、国民情绪是新高考改革的政治源流;政策制定者抓住有利时机将问题、政治、政策源流连接起来,开启了新高考改革的政策之窗。研究表明,新高考改革政策是多种源流合力作用的结果,呈现出鲜明的中国决策特征。  相似文献   

2.
异地高考政策执行是颇为复杂的,无论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因素,还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工具选择的模式或风格等,渐增的复杂性会使政策执行面临着较多的管理难题。面对异地高考政策执行的复杂性,我们应正视地方政府决策的自发性,以及政策执行利益关系的非线性、政策执行与环境间的交互性和政策执行结果的多变性,坚持公平价值取向,合理配置流入地教育资源,建立保障、监督、问责机制,在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有机协调和良性互动中,使复杂性与政策执行互塑共生。  相似文献   

3.
多源流理论在中外公共政策的研究中有广泛应用,利用该理论分析新高考改革政策议程设置具有适切性。基于多源流框架,学生应试压力与高考录取公平等问题形成了新高考改革的问题源流,政策内外部参与者的辩论与探索形成了新高考改革的政策源流,舆论丛林下的国民情绪与顶层设计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了新高考改革的政治源流。2014年“政治之窗”开启,“三流”汇聚产生耦合效应,新高考政策议程得以设置。基于对模型的修正,新高考改革的动力分为问题、政策、政治、外部环境四类因素。  相似文献   

4.
新高考改革"两依据一参考"的政策设计,最终得以落实的根本是高校招录机制的改革;而新高考改革成效的最终检验,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结果。基于对上海、浙江等地新高考改革政策试点情况的跟踪调研,从高校人才培养视角反观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初衷与试点实践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及其应对。研究发现:高校在具体分析生源的实际构成情况的基础上,采取了暑期补课、分层教学、优化培养方案、适当放开转专业等针对性措施;并在应对当前问题的基础上探索选考科目前置引导、大类招生、生源培育、增强特色等改善招生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长远布局。高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议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高校在采取应对措施时要慎之又慎,权衡好政策举措的利益得失。  相似文献   

5.
高中生作为新高考政策的目标群体,其对改革新政的认同与否直接关系到政策的实施效果。本研究从目标群体视角研究山东省新高考政策的认同度,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山东省5所高中学校的高中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目标群体对新高考政策的整体认同度较高,但有些方面的措施仍有待改进和调整,比如减负初衷并未完全实现,人们对等级赋分的科学性、综合素质评价的可信度等存在一些争议。鉴于此,教育主管部门应保持新高考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探索体制创新;加强对学科教学的专业引领和指导,寻求深度与广度之间的平衡;提高微观制度设计的专业化水平,优化等级赋分方式;规范具体评价标准,健全综合素质评价的诚信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高考加分政策已实施近30年,为我国选拔特殊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同样出现了许多问题,调查了解社会各界对高考加分政策的看法和建议,梳理和分析高考加分政策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策略,对于完善高考加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对近几年的新高考政策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高考政策的考试内容、新高考政策的评价方式、新高考政策的录取方式、新高考政策40年或70年的回顾以及对新高考试点成果探讨等方面,并且目前研究存在研究对象学段有待扩大、研究方法有待拓展、研究范围有待扩大和研究维度有待全面等不足。最后本文针对以上不足认为以后相关研究可以扩大研究对象学段、拓展研究方法、扩大研究范围和完善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2010年11月14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签发《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学[2010]10号)的下发,高考加分项目调整拉开了新一轮帷幕,社会对高考加分问题的关注掀起了又一波高潮。通过对近年来有关高考加分政策问题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有助于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拓展对该问题的研究深度,进而完善我国的高考加分政策。  相似文献   

9.
1997年以来高考改革进入深化期,对高考政策进行价值分析有助于把握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1997年以来的高考政策体现出注重能力考察、遵循科学公正和民主自由原则等诸多趋势,但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首先是地区间权利不平等,其次是评价学生的方法单一、水平偏低,还有进一步尊重学生个性、发扬民主自由等问题,最后还要从社会角度考虑高考改革。  相似文献   

10.
“新高考”政策的落实体现了素质教育呼声下人才培养的新方向和多方主体的价值需求。基于多方群体的利益诉求,新高考改革的应有之义是增强自主选择权、加强专业导向、促进教育公平。在推行政策改革试点过程中,各方利益主体做出的行为选择既体现了其利益诉求又预示了未来教育改革将进一步落实配套政策、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科学选课的实践走向。  相似文献   

11.
异地高考是从教育起点上解决务工随迁子女升学考试、促进教育起始公平的政策.文章从教育公平视角分析现行异地高考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困境:本地考生与异地考生利益冲突致新的教育不公,诱导隐患中的“高考移民”现象爆发,引发寻租、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通过促进政策内容设计的科学化、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与管理、改革名户籍制及分省配额制完善异地高考政策.  相似文献   

12.
新高考政策旨在扩大学生的选择权、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增加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实现高考政策从选拔到兼顾育人的价值转型。在公共政策的复杂实施系统中,"选科走班"在高中学校的实践中表现为"选科容易走班难"、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校招生实践中没有得到真正参考、部分省份放缓执行新高考政策的节奏。从高考政策变化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发现,政策影响利弊各有:其中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难度加大,执行效果亦受限于政策执行决策空间和专业模式;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取得突破,"专业+学校"招生模式给予高校专业化的空间;高中教师短期内工作难度、强度增大,但其专业发展将长远受益;高中学生成为新高考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其个性化发展需求得到满足。新高考政策需要明确中央与地方的决策权限、明晰分权合作共治框架;教育治理须尊重科学规律,纵向上健全国家公共教育决策机制;引入教育政策执行评价,逐步确立公共教育政策的决策与执行评价的平衡机制;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协同社会治理的机制,引导民众力量有序参与公共教育治理;顺应新公共管理发展趋势,引导新高考决策体系走向教育善治。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中的理性决策模式、渐进主义模式和混合扫描决策模式,对上海市春季高考政策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理论与实践中所面临的主要政策困境进行综合分析。春季高考实现突破的关键在于加强决策的顶层设计与系统性思考,在政策实践中注重评估反思与渐进调整,此外还需要更加明确其自身的特色与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4.
论文对当前高考理科综合考试试题现状进行分析,探求其“拼盘”现状的成因,并指出跨学科综合试题在命题设计上与高考应用中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考理科跨学科综合试题设计应遵循的准则,依据该准则设计试题案例,以求唤起各界对高考理科综合考试中跨学科综合试题设计的关注与思考,为综合试题的跨学科命题设计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促进公平是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高考政策的公平性是我国学术界与社会舆论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数量日趋增加。区域公平与考试公平、考试内容的科学与公平等问题是理论关注的焦点,但也不断涌现出异地高考等新问题。研究者开始重视对高考政策公平性的实证研究,但研究数量还较少,研究方法有待规范,尤其缺乏对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追踪研究。公共政策分析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备受推崇,高考公平性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统一高考的多视角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高考制度在我国建立以来,有关高考存废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针对这一情况,本文从文化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三个视角论证了统一高考在我国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指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统一高考还将作为我国高校招生的主要形式而存在。  相似文献   

17.
台湾地区的高考加分政策的适用对象为边疆学生、华侨生、港澳学生、台湾原住民、退伍军人、派赴海外工作人员子女、运动成绩优秀生以及大陆来台学生,大陆高校的高考加分对象则为工农子弟、少数民族生、港澳台侨生、退役军人、烈士子女、德智体特长生、定向与委培生等。论文梳理了大陆与台湾各项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演变,并就高考加分的优惠对象、优惠标准、优惠幅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考是我国现阶段最有影响的高厉害大规模教育考试。因此,研究高考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过去十年中,我国学者对高考的信度和效度的研究多局限于运用古典考试理论。本文提出了运用项目反应理论进一步研究我国高考的信、效度的建议,并探讨了运用等值、链接等当代教育测量学技术,建立跨地区、跨年分的高考大型数据库的可能。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为高考改革及相关教育决策提供更多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