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说园》     
从《说园》这本书的书名看,好像并不能引起对它阅读的兴趣。《说园》,顾名思义无非是向人们介绍园林之美,以诱导人们去游览而已;或者是一本学术著作,非此行中人,是难以看得懂的。可是,这本很不起眼薄薄的书的作者,却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说园》,确实说的是园林建筑方而的事。对于园林建筑,我自然是一窍不通。可是,当我慕作者之名读了这本书之后,深深感到自己经历了一次实实在在的美文享受。因为,陈先生的这本书,既不是一般园林导游之作,也不是园林建筑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文笔很美的散文集。朱自清先生把散文分为广义的和  相似文献   

2.
王寒烨 《大观周刊》2012,(29):137-137
我国山水画和园林都源于自然,彼此间有亲缘性。我国山水画的布局、构图以及美的表现与我国城市中园林的构建,包括植物景观的营建都有相互的借鉴作用。因此,在城市的植物景观营造中,对于该区域特征性的植物景观美应予以充分展示。  相似文献   

3.
覃霄 《大观周刊》2013,(11):106-106
在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史上,竹类是园林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景观植物,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景观优势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本文论述了园林景观中竹类的设计与应用,并分析了在其以后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海潮 《大观周刊》2012,(33):165-165
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植物造景是古典园林的设计元素。园林植物造景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还能为人类创造一个观赏的艺术空间。本文试图对古典园林的特点、发展演变和植物造景在古代园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求为我国现代园林艺术的发展提供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5.
竹溪记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椎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  相似文献   

6.
扬州园林因兼具南北特点而名扬天下.唐代以其盛世特质推动了扬州的造园,形成宫苑园林、衙署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名胜园林五大类.其中私家园林更在造园的时间、主体以及范围等方面充分体现出唐代扬州的时代性和城市个性.唐代扬州园林对后世的建园造林、景观塑造、城市经营,在城市化趋向、公众化属性、滨水化特征、精致化追求等方面具有启示.  相似文献   

7.
美是什么?由于美有多义性,所以想用一个完美的结论把它固定化是很困难的。但起码有这样一些因素必须考虑。首先美是审美主体的人所理解、所认识的美。美有强烈的社会性。离开了社会意义的内涵,美或者消失,或者降同于动物的生理需要。例如人以松、竹、兰、菊等花卉草木为美,那是因为它们的自然属性被赋予了人所需要的象征意义,是物质现象的心灵化。而在动物眼里,它们与一般植物是没有区别的,共价值无非只是能填饱肚子而已。人若按照动物的生理需要来  相似文献   

8.
刘艳 《大观周刊》2011,(6):119-119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园林的宗旨是不断满足人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在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休息游览和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健康长寿和共同持续发展。园林设计的因素包含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与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路和场地、植物种植、置石、假山与小品的设置等。本文所研究的园林景观是指在通过改造地形、布置园路、种植植物、设置小品等途径所营造出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满足居民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综合需求的景观。  相似文献   

9.
洪岸 《浙江档案》2009,(1):29-29
造纸术是我园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富阳是我国传统造纸的重点产区之一,素有“土纸之乡”之称。富阳竹纸制作技艺,始于南宋,世代相传,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富阳多山,毛竹资源丰富,竹料是传统手工造纸的主要原料。竹料纸分白纸类和黄纸类。其中自纸类以“元书”质量最为上乘,这也是富阳竹纸制作技艺的代表。据清光绪《富阳县志》载:“浙江各郡邑出纸以富阳为最良,  相似文献   

10.
严蕴悦 《兰台世界》2023,(S1):208-210
<正>在苏州园林档案馆馆藏的外文园林出版物史料中,有一本不起眼的影集,名为《In the Chinese garden》。与纤薄的尺寸相反,它有着巨大的信息含量,是一本独特而又珍贵的园林史料。它创作于非常关键的历史节点:1926年,摄影技术与设备已经开始普及,大批传教士以各种契机把它带入中国;苏州的私家园林正陆续转为政府所有,战争尚未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一切都刚刚好。作者独占这一切天时地利与人和,以当时最为先进的设备与技术,留下了留园、狮子林两座苏州古典园林罕见的早期照片资料,我们可以借由书中的照片,回望百年前的园林倩影。  相似文献   

11.
《园冶》     
《全国新书目》2023,(3):62-63
<正>本书详细论述了宅园和与之相应的园林营建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手法,并以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理念,为好园者指明了清新素雅、简约守拙、含蓄幽深、远逸超脱的至高造园境界。  相似文献   

12.
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学的运用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林设计中对植物的色彩的掌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对植物色彩的构想来源于对色彩植物的认识和掌握。对园景设计的色彩美要靠色彩植物与周围环境合理的应用,要靠人对植物色彩的和谐感受。对园景色彩的合理应用是评价园林设计质量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13.
九洲池是隋唐宋洛阳宫城内一处重要的池苑建筑,荟萃了唐宋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可谓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出典范。本文根据考古资料,对九洲池遗址进行考古分期,对不同时期九洲池的形状规模、池岸结构、池底结构、池中岛屿及建筑等园林要素进行归纳。分析九洲池的宫苑布局特点:"广水无山",平地筑园;多岛屿,九洲池中发现十多处大小不同的岛屿,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池三山"的传统依然存在,但并不拘泥于"三"这个数目;园林建筑形式多样,既有长廊建筑,又有亭类建筑,还有殿阁建筑;巧妙应用"尺度设计";生物配置范围广泛,品种丰富。"园囿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九洲池始建于隋代,得益于汉魏时期引谷工程而形成的小面积水域,唐代扩大面积,成为政治舞台,宋代九洲池面积变小,随着北宋西京政治地位的衰落,皇家的九洲池也随之衰落、废弃。  相似文献   

14.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大诗人苏东坡的咏 竹名句,是中国有口皆碑的民间俗谚,它表达了中 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 中国人的爱竹是举世闻名的。由爱竹而重竹,由重竹而种竹。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的竹种起源国,也是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竹子王国”的美称。 随着“科学营竹”浪涛的兴起,中国对竹类资源的利用,已突破传统的范畴,跨入飞跃发展的崭新阶段,形成了科技开发、资源培育、加工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兴产业,竹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1989年,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瞻园园史陈列,我们从中引发了一些对园林陈列艺术的想法,终贸然撰文,以求教大方。瞻园地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西边,从明朝建园,至今已历六百余年。其间,达官显贵,墨客骚人;几度风雨,几度沧桑;留下了斑斑的历史遗迹和丰厚的史料佳话。但要把这些史料提纲挈领为园史陈列,特别是在园林里展示她的朝代变迁,对我们来说,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都遇到了先例鲜见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熊洋羊 《大观周刊》2012,(30):123-123
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在于意境的营造,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观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和哲学意味,是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独树一帜的魅力所在。植物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常常以人格化的姿态出现,具有特殊的文化韵味。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我们应该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充分发挥植物在现代园林以及营造中的作用,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刘芳 《大观周刊》2013,(11):100-100
园林道路,是指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园林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园林的骨架、网络。园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园林面貌和风格。  相似文献   

18.
韦成钢  韦罗华 《大观周刊》2012,(27):139-139
山石与植物是园林中的重要造景要素,在园林中经常组合造景。分析了园林的设计原则, 植物的配置方式和植物与山石的配置形式,以期望对园林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苏州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不同于北方皇家园林的轩昂气宇,以小巧玲珑见长,处处散溢着书香墨气。历代文人骚客多有感悟,赞颂题咏文字不可胜计。吴中园林的书卷气息常为一般游客所不觉,而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却正在于此。 苏州园林是文人的杰作,尤其讲究意境的营造。因为它是园主人性格、心  相似文献   

20.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悠久的园林历史为当代园林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隋唐之后,大批文人、画家都参与园林绘画或写作,在景园之中浓缩了大量的写意山水,从仿效自然山水园逐渐推向写意山水园,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大园套小园,园中有园的风格。当时的园林不仅仅是欣赏,其中还有游居的作用,真正成为人们放松心情、寄托心灵和回归自然的空间领域,帝王将相,平民百姓等各个阶层都切身感受到了园林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