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叙述了“我”——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返乡搬家的一段经历。一般认为小说的线索是: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我们似乎更应注意到伴随这一经历的“我”的情感的深刻变换,即:期待——幻灭——再生的心理历程。阔别故乡二十余年的“我”返回时见到的竟是一幅苍凉的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瑟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而在“我”的记忆中,故乡要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投有言辞了”。于是“我”只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归咎于“没有什么好心绪”,这一似乎合理的解释未能使我们满意。故乡本来也许就没有什么改变,“我”心中  相似文献   

2.
我和我们     
我和我们,看上去仅一字之差,实际上——却完全不同。我是我们中的一员,有无数个我,才有我们。我是我们中的一员,只有一个我,绝没有我们。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没有我们,我寸步难行。你、我、他只是我们中的一员,还有无数个你、我、他,才有我们。一人得“人”,二人为“从”,三人成“众”,万众一心,无所不克。一木得“木”,二木是“林”,三木成“森”,五木合聚,才为“森林”。这就是我和我们的关系,有我,不一定有我们,可是,只要有我们,一定有我。我和我们$福建泉州市德化县五中初二(4)班@陈彩萍  相似文献   

3.
答答热线     
《高中生》2002,(9)
经过一年时间的相处,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已经和答答成为好朋友了,这真让答答高兴。现在我们把“有问有答”更名为“答答热线”,但我们为同学排忧的宗旨没有变。“把你的难题告诉我,把我的关切带给你。”这是答答的承诺。  相似文献   

4.
与成功牵手     
今天,我们班竞选班干部。当我听到“要竞选了”这四个字时,心里像有个小兔子一样“砰砰”直跳,因为竞选是我又爱又怕的一件事,两个字“紧张”。竞选开始了。首先是竞选大队长,我没有上去;接着是竞选中队长,我也没有  相似文献   

5.
捕鼠记     
这几天晚上我们家可不太平,每到晚上,屋子里到处都是“吱吱”的声音,吵得我们睡不着觉。爸爸说:“我们来个‘人鼠大战’吧!”我和妈妈都说好。“人鼠大战”开始了,我们家早早关了门,开始找老鼠。我们跑到这儿,老鼠就蹿到那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捕到一只老鼠,气得我拿着“武器”乱捅一气。忽然,一只老鼠从我脚底下蹿了过去,我赶紧追过去,不料老鼠跑进了老鼠洞,我头也没抬跟着就往前跑,只听“啪”的一声,我一头撞到了墙上,头上还起了个大包。爸爸妈妈看见我这副样子,气呼呼地拿起“武器”往老鼠洞里面捅。我想这样捅也不是办法,何不想一…  相似文献   

6.
去年上学期的一天,我在一个班上生物课。当我正讲得起劲的时候,突然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学生中,有一只高高举起的手,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们人有没有犬齿?”这突如其来的一问,让我方寸大乱,我只好黯然失色地望着全班学生。“没有。”随即我肯定地回答了他的问题。他怎么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暗自想。“老师,我们人是类人猿进化而来的,那么,人一定有犬齿。”他理直气壮地与我针锋相对。“对,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突然,一个平时不大爱讲话的学生介入了我们的争论。“类人猿有犬齿,我们人一定有犬齿。”平时更文静的一女生红着脸从牙缝…  相似文献   

7.
李广仓 《教育文汇》2013,(12):29-29
一次语文自习课,几个学生问我有没有QQ号,我说“有呀”,他们让我说出来。我问:“你们有没有QQ号?”同学们齐声回答:“我们都有!”这太令我兴奋了。这两年我不当班主任,感觉和孩子们疏远了很多,如果能通过QQ和学生们进行网上交流,不是很好的沟通途径吗?当我说出这个想法时,同学们都要求我加入他们的QQ群。  相似文献   

8.
“毕业就等于失业”这是毕业生在调侃时常用的一句话,作为一名专科生我对这句“阳光总在风雨后”更为敏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无所适从,俗话说的好,“笨鸟先飞”,在别人还没有做准备时,我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触电”。  相似文献   

9.
教了20多年的苏教版教材,感觉有一种遗憾,这些图文并茂的教材,有时让我觉得像一座与外界没有太多联系的“美丽孤岛”。虽然,我们老师总在拿着这些教材做“学问”,但这教材与我们看到的任何一本“学问书”有个明显的区别,它没有太多“链接”,这套教材上很少出现“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0.
守望乡村     
之一我是一名村小的音乐老师,有一次带着孩子们去中心校表演口风琴,中巴车在气派的校门口停了下来,孩子们开始惊叹了,“真漂亮呀!”“真大呀!”……我想制止他们,可还是忍住T,农村的孩子,出来一次不容易,不扫他们兴了。“呵,他们有图书馆的!”“呵,他们的图书馆真大!”“呵!我们没有这么好的食堂!”“就是,我们在教室里吃的!”“太不公平了,我们怎么什么都没有?”……行进的队伍遇上了正在校园里自由活动的中心校孩子,他们用惊讶的眼神看着我们,有好几个“吃吃”地笑着,“乡下来的,乡下来的!”我终于忍无可忍,或者说抑制不住了。我命令队伍在食堂门口站定,说了一个我似乎从来都没有说过的词:“稍息!”同学们条件反射似地站得直直的,疑惑地惴惴不安地望着我。看着这群,我整整带  相似文献   

11.
在生活的许多方面,我们经常觉得没有作出真正的“选择”。事实上,当我回首时,我意识到许多年来我都是生活在“假设”中——从来没有真正感觉到我是在作着选择。一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我只关注我在“放弃”的,而不关注我走上那条道路后所“得到”的。  相似文献   

12.
让爱,延伸     
我们的自由天空 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从没有把它(公益助学)看成一件“助人”的事情,也没有以“助人”心态去做这件事。我们期待身边的每个人都能将奉献爱心作为一种习惯.这样在付诸“助人”这一行为的时候,是一种很自然、平和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网遇     
一声铃响,我拎起书包飞奔出教室。狂奔到家,不晚,才五点半,这是我与老网友“半块橡皮”的相约时间。打开电脑,先等她一会吧———这东西是绝不会早来一分钟的。屏幕上显示的时间已经是五点五十了,“橡皮”这家伙还没来。自从我们约好上网时间以来,她虽然没有早来过一分钟,但也从来没有迟到过,今天是怎么了?我愤愤地想,凑了一大堆话准备教训她。当那个被我看了不下十遍的时间显示跳动到六点零五分的时候,“橡皮”开始呼叫我了:“苹果?很甜吗?”———她终于来了。“半块橡皮?好用吗?”我悻悻地答应着———这两句已经成了我们“见面”时的固…  相似文献   

14.
“小草喝水吗?”“喝。”教室里欢呼雀跃。接着我和同学们明确了实验的方法。此后,我经常到教室里提醒他们要进行测量记录。一周以后10个小组进行了汇报,而有些却出乎我的意料!意外收获之一:发现根是小草喝水的重要器官。学生说:“好奇怪,我们这组试管里面的水一直都是17厘米,一点都没有下降。”我听了大吃一惊,怯怯地问:“你们量错了吧?”学生说:“没有。我们几个人量的,都是17厘米。”“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呢?”这时第七组的组长站起来说:“我观察了一下,他们组的小草没有根,其他组的小草都有根。”我松了口气,把这组小草喝水的装置看了看,…  相似文献   

15.
今天放学回家,我告诉妈妈这几天我们学习了位置与方向。妈妈说:“你学会了没有?会应用了吗?”我说:“我学会了,也会应用了!比如我们家在学校的东边,我的书架放在屋子的东边,西边挂着一幅我  相似文献   

16.
土地狗     
这天吃完晚饭,我出门去玩儿,发现路灯周围聚集着许多“不明飞行物”。有几只“飞行物”掉了下来,我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种我不认识的虫子。正巧,爷爷来了,他告诉我:“这种虫子在我们这里叫土地狗。”我知道有土地神仙,没想到竟然还有土地里的“狗”,而且,这土地狗一点也没有狗的模样啊。我好奇地盯着这奇怪的土地狗,只见它棕色  相似文献   

17.
“今天班会课能不能给我上啊。因为教学计划还有一点没有完成。”科任教师找到我想要“霸占”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我急忙答道:“今天可不行,你占我的课吧,看上哪一节都可以。今天班会课非常重要,孩JI..,'ffl盼了好久了,我可做不了主。”“这都什么时候了.离高考还有80多天,还开什么班会啊?再说了,你们班周周开班会,少一次也没有什么。”“我们班啊,今天要选‘终极班委'。”  相似文献   

18.
魔爪脱险记     
“太棒了!这本书我终于买到了!”我和伙伴们一起在新华书店买了书后便打道回府。当我们穿过一条冷清的巷子的时候,忽然有个人从后面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说:“后面有人找你!”那声音阴森森的。我不由回头一看,拍我的是一个骑自行车的男孩。再看不远处,一个女孩装束的男青年大摇大摆地向我走来。我一见,便感到事情不妙,催促伙伴们快走。骑自行车的男孩一踩车,冲到了我们的前头,拦住了我们的去路。那个男青年也追了上来,他发话了:“小孩,有没有钱?”“没……没有。”大家吓得语无伦次。“快点,识相的快给老子交出来,否则,哼哼…  相似文献   

19.
把不字去掉     
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许多小学里的老师都会实行一种做法,那就是在黑板上写上三个字“我不能”。写完这三个字,老师会回过头去问孩子们:“我们怎么办?”这时所有的孩子都会齐声回答“把不字去掉!”于是,老师将“不”字擦掉了。黑板上只剩下了一个“我能”。我能什么,是什么都能,没有“不”字。没有不能。我都能,这就是美国人的意识。于是,一个强大的信念便深深地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我能”。  相似文献   

20.
“呼噜———呼噜———”这声音时而清脆,时而厚重,有时像狮吼,有时像鸟鸣;长短不同,风格迥异,千变万化。这就是我们寝室里“呼噜大王”潘钿杭的杰作。一说起他的呼噜,我们寝室里的同学无不埋怨。还没有熄灯,你听,他早打起了呼噜。潘钿杭像奏乐一般,“啪啪”、“轰轰”、“呼呼”、“咚咚”,搅得我们不得安宁。郑浙峰说:“他这么讨厌,索性跟生活辅导老师说一声,让他搬到别的寝室去。”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啊!他搅得我们每晚都睡不着。”只有鲁俊杰说:“不行,难道别的寝室就没有意见了?”“不怕,我有绝招,我上次在电视里看到吹口哨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