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适应企业融 需要,突破传统物权理论“一物一权”原则,在大法系和英美法系上相继创立了各有利弊的财团抵押和浮动抵押两种担保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经济 ,财团抵押与浮动抵押已不乏实践,但缺少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应根据现实需要,建立财团抵押和浮动抵押制度,以完善我国的担保制度。  相似文献   

2.
企业担保是指以企业全体财产为标的而设定的担保,与财团抵押、浮动抵押两者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完善我国抵押权制度,满足企业融资的需求,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已经成为理论和实务界一项紧迫的任务,结合有关专家所提出的建议,应对“企业担保”内涵、“企业全体财产”、“日常经营”范围等进行明确界定,对抵押人自由加以一定的限制,设立托管人制度,对恶意担保行为进行制约,并作出明确的规定,完善企业担保实行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担保制度,作为一种传统古老的民法制度已逐渐演化为一项重要的现代法律制度,它保证和促进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自1981年以来,先后颁布施行的《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企业破产法》、《民事诉讼法》、《借款合同条例》等法律。均分别规定了有关担保条款。此外还有一些与担保相关的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由此确定了保证人、定金、抵押、留置四种担保方式(又归结为人的担保、物的担保和金钱担保三种方法)及其法律后果,确认了抵押、留置等担保方式的别除权地位,还规定了保证人资格、设立形式及保证范围,抵押的设立及抵押物的限制等等,因而构建了我国担保制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4.
抵押登记的效力从各国立法体制上看,有公示对抗要件主义和公示成立要件主义之分,两种体制各有利弊,我国目前采取的是两种主义并存。现行双轨制的做法与抵押登记的设置目的相悖,违背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实践中不利于当事人遵守抵押合同,增加了担保成本,阻碍了抵押制度的推行,也不符合国际立法趋势,因此应统一到登记对抗主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财团抵押的概念、特征入手 ,通过对财团抵押的设定、效力、行使、消灭的具体设想及在现阶段的重要意义 ,以期对财团抵押担保物权的确立与完善予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吴霞 《黄山学院学报》2002,4(3):103-105
抵押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的担保方式,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仅就抵押权的登记及竞存效力问题,作出浅显的分析,以期较为全面地认识我国的抵押权制度。  相似文献   

7.
抵押担保是我国《担保法》规定的担保制度中的一种方式,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项民事法律制度。它对保障交易安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其直接目的是确保债务的履行,保障债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立法上对抵押权登记采取折中主义,而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和担保制度的发展趋势,要求抵押登记具有完全的公信力,抵押权登记的公信力源于物权法的“公示公信”原则,两者内涵一致,抵押权登记公信力的价值功能表现在维护交易的安全和保护第三人的利益。第三人是与抵押财产有利益关系的抵押权人以外的人,且仅指善意第三人。  相似文献   

9.
让与担保作为一种非典型担保制度,因其兼顾"让与"的债权属性和"担保"的物权属性的双重性格,使得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设立存有颇多争议。争议的问题之一就是我国设立让与担保制度的可行性在哪里?本文选取了其中比较有争议的一点即让与担保与我国现行抵押制度的区别来对我国设立让与担保制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我国设立让与担保制度扫清理论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0.
浮动抵押起源于英国衡平法,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对新类型担保制度的需要而产生的。我国物权法中确立了浮动抵押制度,在完善我国担保物权体系,弥补传统抵押之不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面皆有重大的意义,是一次重大的立法突破。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