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麻林娟 《海外英语》2011,(14):254-256
马丁.艾米斯是二战以后英国新秀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大胆怪异的主题,让读者感到讶异的同时又不得不赞叹佩服。国外对马丁的研究越来越热,而他也在渐渐吸引越来越多国内研究者的关注。该文的《时间之箭》是马丁备受赞誉的一部小说。这不仅表现在这部小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马丁纯熟的叙事策略,在宏观主题上面,马丁也比以往更近一步,从对个体的自杀意图与行为等的关注扩展到二战中德国人残害犹太人的大屠杀事件上面来。通过将其与马丁其它作品的对比和印证,该文意从策略与主题相结合的角度探索在这部小说中,马丁如何用精湛的叙事手法展现令人深思的历史主题。  相似文献   

2.
杰克.伦敦是美国以描写北极淘金而饮誉文坛的著名小说家,一般的文学史教材都认为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马丁.伊登》。而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海狼》,体现了他的主要哲学思想和创作特点,比《马丁.伊登》更适合做他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3.
杰克·伦敦和他的《马丁·伊登》魏清刘咏梅成功,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地吸引着世人,令人神往,令人心醉神迷,甚至令人不择手段,因为它象征着人生的得意与辉煌。然而,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却在他的代表作《马丁·伊登》中描写了一位功成名就的奋斗者自取灭亡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马丁的早晨续编》 蜈蚣马丁$上海漫工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5.
《马丁·伊登》展现了主人公马丁·伊登在美国梦破灭后自杀的悲剧。作者杰克·伦敦在小说中通过呈现马丁不同的空间运动轨迹,揭示了空间实践对美国梦的参与:奥克兰和伯克利两座城市,一方面,推动马丁物质上的成功,物化了美国梦;另一方面,参与了美国梦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工人阶级马丁的压迫,从而推动美国梦价值体系的国内帝国主义化。马丁在城市中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塑造,转而对南太平洋地区进行他者想象性建构,体现出美国梦的国际帝国主义化。《马丁·伊登》通过书写城市空间与南太平洋地理空间的社会性、历史性与政治性,从而呈现美国梦的拜物主义以及意识形态的帝国主义化,从而批判美国梦的虚伪实质。  相似文献   

6.
朱继季 《文教资料》2014,(28):19-21
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和《活着》都是讲述在苦难面前生命力的坚韧和顽强,不同之处在于面对苦难,索克洛夫顽强反抗,而富贵则更多地呈现出淡然和超脱的姿态。本文在分析两位主人公性格和经历之后,从文化背景、作家个性和写作背景等方面分析两位主人公面对苦难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7.
窦晓瑜 《英语广场》2023,(22):80-84
杰克·伦敦在其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女性角色,本文对《海狼》与《马丁·伊登》中的女性角色进行了对比分析,《海狼》中的莫德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强者,最终如愿与韦登比翼双飞;《马丁·伊登》中的露丝个性懦弱,习惯听取别人的指令,在乎他人的眼光与看法,最终与马丁分手。本文分析莫德和露丝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揭示性格决定命运的主题,探讨新时代女性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以及坚强的个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杰克.伦敦一生奋斗不息、辛勤耕耘,功成名就之后因看破人生而英年早逝。其代表作品《马丁.伊登》中的同名主人公马丁.伊登,无论在生活经历、思想观念,还是在人物命运、社会背景等方面都深深地折射出作者杰克.伦敦的影子,可以说《马丁.伊登》即是杰克.伦敦深沉的自我写照。  相似文献   

9.
迟子建长篇小说《伪满洲国》是一部借由民间小人物展现历史复杂性与多元性的鸿篇巨著,小说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被置于后台,而民间大地上普通生命个体的生存韧力和人性光辉则是作家着力描写的对象。作者在表现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里民众所承受的巨大苦难与无情伤害时,始终坚持将人道主义关怀施与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她以绵密细致的笔触礼赞平凡生命的顽强与善良,力图使文本呈现出勃然的生机和希望的光芒。  相似文献   

10.
《张马丁的第八天》采用了二元对立的情节模式,这种模式的背后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碰撞与扭结,反映了整个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选择中的焦虑。小说在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人类的寓言,在张马丁与张王氏的身上,能够清晰的透视到世间的荒诞与人类苦难绝望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读者批评理论中的读者"期待视野"观点,通过实例阐述了广告翻译不应是译者的独奏,而是读者与译文的共鸣,使读者与译者之间的视野得以融合,以体现读者"期待视野"在广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期待视野"观点体现在广告翻译上就是译者通过站在读者的立场进行换位思考,从而使译文在完整表现原广告内容的基础上,更加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  相似文献   

12.
胡风人生与艺术追求的独特性首先可概括为一种"透彻的真实"。这种"透彻"来自于对现代中国最底层的富有质地的体验。这与其称之为"现实主义",还不如根据他坚守文学的社会介入需要,努力推动直面底层生存真实的追求,将之总结为文学上的"社会派"。胡风文学追求的成型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对鲁迅式的独特"社会派"文学传统的认同和体验,是这一文学的壮观景致让他从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当然,较之于鲁迅本人,作为文学思想家的胡风似乎承受了更多的理论的压力,也依然存在着某种无奈的对真相的"牺牲"。  相似文献   

13.
黄生的《杜诗说》是影响于当时却淹没于后世的一部杜诗评论和研究著作。黄生在《杜诗说》中,将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原则作了重新诠释和具体化,并以其作为评论和研究杜诗的基本方法,力图揭示杜诗的本意。对《杜诗说》评论和研究杜诗的方法所作的初步探讨,通过对《杜诗说》的钩稽认为:黄生所提出的“深悉公之生平”、“综贯公之全集”、“融会一诗之大旨”三原则,就是“以意逆志”的具体化,是黄生在《杜诗说》中分析和研究杜诗的主要方法。黄生对杜诗创作本意的认真探寻,体现了他作为训诂考据学者的严谨学风。  相似文献   

14.
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玻璃山》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品。巴塞尔姆的创作原则是“戏仿”及“语言拼贴”,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正是这种极端的表现手法拉开了其作品与“读者熟悉的先在审美经验”之间的距离。使其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5.
《〈石头记〉交响曲》是胡风的文学创作生涯后期的一部作品。通过分析《〈石头记〉交响曲》中胡风的文艺思想,以及探讨胡风对于《石头记》的独特认识,试图能再现胡风终生坚持的文艺思想和展现胡风作为文艺批评家敏锐眼光与卓越才华。  相似文献   

16.
李渔所处的时代虽然还没有"接受美学"的诞生,但李渔凭借对戏曲这种特殊文艺形式的独特理解以及对戏曲创作的切身体会,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用他自己的方式阐释了300年后接受美学中所谓的"隐在读者"、"期待视野"、"审美距离"等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7.
沙元炳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教育家,在他的《志颐堂诗文集》824首诗歌中,悼亡诗尤其引人注目,不仅情致幽婉,而且发展了韦应物悼亡诗意象营造的丰富与细腻,形成柔婉幽远的独特风格,而这种风格与沙元炳所处时代和经历有着莫大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清末社会转折时期的龚自珍,作为先进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其思想实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他早年曾致力于依靠"天"的权威以实现自己改革现实的理想,可由于当时社会现实的障碍,以及自己官微言轻,使他的理想最终无法实现。于是,他从对"天"的迷信转向对"心"的膜拜;在经世致用思潮中,他虽崇尚"西京"今文经学,却又反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在自我矛盾的哲学体系中,他最终走向了"心本体";晚年受菩萨戒后,龚自珍出于对佛教的虔诚,在经过艰难的跋涉之后,便彻底完成了他回归"心本体"哲学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统观安徒生165篇童话可以发现,安徒生童话呈现出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交流受阻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当两者正面相对时,其中一方(主要是人类一方)并不知道另一方的存在。在安徒生的童话中,“沉默”作为一种幻想方式被运用。“沉默”是安徒生成功在“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灵魂里出入自由”的法宝之一,它成为安徒生童话打破幻想与现实僵局的重要方式。“沉默”的存在在彰显出两个世界的同时,勾勒出安徒生暖昧的幻想观。  相似文献   

20.
《被雨淋湿的河》是鬼子颇具特色的代表作,呈现了别具一格的叙事特征。文章以西方叙事学理论为基点,分析小说文本在"叙事话语"层上的"时序"、"视角"和"声音"的问题,探讨鬼子独特的叙事策略,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文本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以及鬼子"把故事还给读者,把叙述留给自己"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