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木林 《新闻界》2000,(6):64-64
凝聚了蓝鸿文教授心血的《新闻采访学》修订版作为“ 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中的一本最近终于出版了,拜读之后,我感到获益匪浅。   修订后的《新闻采访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闻采访学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新闻采访的意识与原理、采访方式与方法、采访重点与环节、采访种类与资料积累以及记者等,作者都进行了深入探讨,许多地方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如该书第七章“采访意识”,作者列出了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五个意识:信息意识、受众意识、监督意识、未来意识和竞争意识,这在别的新闻采访学著…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一本以探讨新闻采访基本规律和方法为重点,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新闻采访学》,经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蓝鸿文教授数年精心修订,第二版作为“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之一,已于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这本面貌一新的教材,初版于1984年,不久即被当时的国家教委指定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截至1999年,此教材已印行10余次,累计印数达30多万册。修订后的第二版,内容大大充实,篇幅大大拓展,文字从20万增加到47万多。第二版,作者除提高论述的科学性外,还在内容的时新性、前瞻性、操作性上下了功夫。近年新闻界关注的采…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00,(2)
一本以探讨新闻采访基本规律和方法为重点 ,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新闻采访学》 ,经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蓝鸿文教授数年精心修订 ,第二版作为“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之一 ,已于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这本面貌一新的教材 ,初版于1984年 ,不久即被当时的国家教委审定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截至1999年 ,此教材已印行10余次 ,累计印数达30多万册。修订后的第二版 ,内容充实、篇幅拓展 ,由初版3篇17章51节。扩至第二版的5篇25章90节 ,还增加了绪论 ;文字从20万增加到47万多 ,是原文字的一倍…  相似文献   

4.
一本以探讨新闻采访基本规律和方法为重点的《新闻采访学》,经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蓝鸿文教授精心修订,第二版作为“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之一,已于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该书第二版,作者除提高论述的科学性外,还在内容的时新性、前瞻性、操作性上下功夫。近年新闻界关注的采访方式(直面、视觉书面、体验式、电话、因特网等采访方式)、新闻策划、新闻追踪、记者招待会、突发事件的采访与报道。旅行采访与旅途通讯、隐性采访等问题,一一进入作者的视野,成为第二版的新篇章。《新闻采访学》@刘宏  相似文献   

5.
人所共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虚假从轻处说是误导读者,从重处说则会危害党的事业。作为新闻学教材或“准教材”。选择典型新闻作品作为范例。就更应该注重真实性。然而,笔者最近参加高等教育新闻学自考辅导时。发现由焦飞主编、张默主审的《新闻采访  相似文献   

6.
采访是新闻记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作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见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第10页)。无论是报纸新闻的写作,还是广播、电视新闻的制作,都离不开采访。相对于报纸新闻和广播新闻的采访,电视新闻的采访有其鲜明的个性,其突出标志就是“镜前采访”。本文所探讨的“电视新闻的采访问题”准确地说应该是“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问题”。“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下文提到的“电视新闻采访”、“现场采访”或“电视采访”指的都是“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以其符合电视媒体特点,现场感强,更加形象、生动、逼真等优势,受到了电视记…  相似文献   

7.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的道理素为新闻人耳熟能详:没有亲临现场采访的新闻或者采访不到位、不深入的新闻十有八九空洞无物、枯燥乏味,差不多就是个张贴着“本报讯”标签的部门工作材料。换言之,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备真实性、权威性和一定的可读性,就需要记者贴近新闻源,找到当事人进行深入采访沟通,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相似文献   

8.
记者“冒充”采访不宜提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冒充”采访不宜提倡周胜林新闻记者采访,历来有“冒充”一法。从早年的名记者到当今的小记者,从新闻工作经验介绍到大学课堂的新闻知识讲授,都曾有把“冒充”这一采访方法作为采访成功的例子加以肯定。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新闻竞争空前激烈,“抢新闻”...  相似文献   

9.
大力开展“让消息唱主角”的再教育张骏德记得早在1981年春天,我与周胜林教授接受国家教委文科教材委员会关于《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的编写任务时,在概论的开头就写了“充分认识新闻(消息)的地位”: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了消息、通讯、特写、...  相似文献   

10.
赵萱 《记者摇篮》2010,(6):26-26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当前媒体记者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是“访”的范畴;可是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就要求记者“谈”的能力了。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学》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蓝鸿文教授精心修订,第二版作为“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之一,已于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第二版,作者除提高论述的科学性外,还在内容的时新性、前瞻性、操作性上下功夫。近年新闻界关注的采访意识(信息、受众、监督、未来、竞争等意识)、采访方式(直面、视觉、书面、体验式、电话、因特网等采访方式)、新闻策划、新闻追踪、记者招待会、突发事件的采访与报道、旅行采访与旅途通讯、隐性采访等新闻问题,一一进入作者的视野,成为第二版的新篇章。作者在修订此书的过程中,从中…  相似文献   

12.
采访采访,最重要的就是“访”。访,从言,方声,其基本字义之一为“向人询问,调查”。在新闻工作中,访问作为一种重要的采访活动方式,因“少问一句”而使新闻失实的案例并不鲜见。地方党报的新闻记者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不仅要会“问”、善“问”,还要多“问”,采访才能更深入,最大可能地避免新闻失实,写出合乎“三贴近...  相似文献   

13.
老杨 《军事记者》2009,(3):71-72
采访,顾名思义,包括“采”和“访”两大内容。所谓“采”,就是对新闻稿件所需素材的寻找和采集;所谓“访”,就是对新闻事实的主人公、见证人或知情者的调查和访问。采访是新闻采写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而在采访过程中,最关键和决定稿件成败的工作,莫过于“问”了。善于“问”,就可以获得充分而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为新闻稿件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罗以澄教授的《新闻采访学新论》,自2000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短短两年里已经是第三次印刷了。这部书列入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育部重点教材,是近年来我国新闻学特别是新闻采访学方面的一部力作。由于业务关系,笔者对编辑、采访方面的论述一直很关注。看到许多不错的文章和教材,但又觉得失之零散,失之偶得,有的或者太过程式化,颇感陈旧。还有一些是案例加分析,读来总感到采访学的学味尚浅。想觅到一本能对复杂多变的新闻采访活动全面论述的著作,指导一下实际工作,总觉得有些费难。因此,一见此书,顿感不错。罗教授的新论有两大特色,…  相似文献   

15.
人所共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虚假从轻处说是误导读者,从重处说则会危害党的事业。作为新闻学教材或“准教材”,选择典型新闻作品作为范例,就更应该注重真实性。然而,笔者最近参加高等教育新闻学自考辅导时,发现由焦飞主编、张默主审的《新闻采访写作———自学考试指导与题解》(知识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竟选择了曾震惊新闻界的假新闻《钱被大风刮跑以后》作为优秀写作范例(见该书第154~155页)。大概是为强调该书的权威性,书的封面和封底刊有如下醒目字眼:“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研究组组编”,“全国高等教育考试指定教材配套用书…  相似文献   

16.
说长道短     
说长道短新闻采访”标志牌摘得好济南市广播电视局关于各种车辆停止使用“新闻采访”标志牌的做法,是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维护新闻单位声誉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不搞行业特殊、自觉维护交通秩序的一个具体行动,值得称道。新闻单位车辆时兴挂“新闻采访”标志牌的...  相似文献   

17.
有的新闻是“看”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学会用眼睛采访”;有的新闻是“听”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掌握提问的艺术”;有的新闻是“跑”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脚板底下出新闻”……关于采访的箴言睿语已经很多了,本文还是想罗嗦一句:记者还应该用“心”去采访。所谓用“心”去采访,就是采访者特别注重自己在采访中的“感受”,从“感受”中去提炼新闻主题。一个记者,在采访中既然有所见,有所听,就必然要有所思有所感。如果一个记者的职业神经不是很麻木,他就不会停留在所看到和  相似文献   

18.
采 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 ,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 ,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 ,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总结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经验 ,对新闻采访技巧作一简单论述。技巧之一 :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把握好采访动机。为某一个人去“吹捧”的采访不宜搞 ;带着“敌意”的采访不宜搞 ;拿了人家钱的采访不宜搞。因为你带着这三种动机去采访 ,就不可能采访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为吹捧某一个人去采访 ,那你就可能只看成绩不看缺点 ;带…  相似文献   

19.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让反“客里空”的警钟长鸣, 这是新闻领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新闻采、写、编、播(发)的整个生产流程来看,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新闻失真。由于新闻采访处于第一道工序,更由于采访决定写作,采访先于写作,所以因采访失实而导致的新闻失真是最大量的,也是较难克服的。从采访这一关开始“打假”,无疑是抓住了“治假”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新闻摄影记者采访拍摄新闻,要是不到现场,不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去捕捉新闻信息,熟悉采访对象,就不可能创作出令人信服的新闻作品,这种深入现场的采访与抓拍,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身入”。“身入”是新闻摄影记者采访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尽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用心去发现对方内心世界的闪光点,摄取充满生活气息的动人细节即“心入”,这是新闻摄影采访的重要环节。但时常出现这种情况:对于同一件新闻事实,有的人激情满怀,有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