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高校主体性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主体性教育的目的;高校主体性教育实践活动包括:主体性观念树立、大学生个性教育、高校主体性教学、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和交往、高校主体性教育管理等方面内容。笔者系统地论述了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提出了实现主体性教育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2.
3.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建构高校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体性精神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步骤、方法,使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课程结构与教学方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紧紧地围绕主体性精神教育这个目的来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4.
文章就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建设和谐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强调了只有和谐教育才能培养出和谐的人才,有了和谐的人才才能有和谐的社会;和谐人才不仅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5.
王龙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7):123-124
新课程的改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随之而至的主体性教育思想更加被广大体育教师所重视.加深对主体性教育思想实践意义的认识,在教学中实施有效的策略,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的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存在的双重性和人的发展说明人是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统一。人的和谐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自身内部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二是人与外部关系的协调发展。教育是人的发展的主要手段,对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理解偏差,导致人的异化。着眼于人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应从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学生生活环境等方面入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人的发展摆脱盲目性而走上一条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7.
针对社会学中“和谐社会”的高频率出现,“和谐教育”在教育学中的倡导也成了必要。“和谐教育”的内涵很丰富,但其真谛在于实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体能够全面发展。师生关系作为教育中重要因素是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关键。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在充分坚持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建立良好的主体间关系。在教育中实现观念、话语和方法的转变都是建立良好主体间关系的一系列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浅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尊重和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要注意克服教育者无原则地发挥自身主体性的错误倾向,克服教育者淡化主体作用和教育责任的倾向,还要克服教育者任意发展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9.
李春玉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1):95-96
近百年来,创新教育的逐步兴起,使人们开始对创新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反思。随着创新教育研究的深化,关于怎样实施创新教育——即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便成为了关键性的问题。笔者从创新教育中的主体性原则的涵义谈起,重点论述了创新教育中贯彻主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当代哲学思潮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本性及其发展规律。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必然会在其中得以彰显。现代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实践领域必然要尊循这一原则,它应该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实践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主体是对人的一种全面理解,主体性是人自我发展的能力,是引发世界以及人自身变化的个性特点。人非生来就是主体,主体的形成、发展主要分为10个阶段。近半个世纪以来,“主体”的概念应用于教育学和心理学中,主体性原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性思想,也是大学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教育"认识误区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主体性教育”蔚然成风的形势下.一些追“风”者走入了“过犹不及”的道路,在对“主体性教育”认识和把握上进入了误区,一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少讲或不讲就是“主体性教育”;二是认为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少管或不管就是“主体性教育”;三是把主体性与创造性完全等同。其实.“主体性教育”有其内在的本质特征,教师应从根本上把握,以免使教育实践活动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新主体教育论纲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现代教育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二元论主体哲学和技术理性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教育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完整的自我的三重支离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必然性。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技术理性的樊篱 ,需要运用整体有机论的视野重新建构人的主体价值 ,把主体性理解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内在统一 ,由此确立起哲学和人类生活中的“新主体性原则”。指向于“新主体”的生成、内化了“新主体性原则”的教育即是“新主体教育” ,追求“新主体教育”是建构教育中之时代精神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4.
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曾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0(5):134-139
主体间性的研究是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通过对主体间和主体间性的讨论,揭示了主体性教育中教育活动实质是人和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同时指出教育活动中主体间性的特点及其与主体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伏干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2):21-25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主体,在教师教育100多年的发展史中,教育主体性发生不断变迁:从最初的计划、单一、封闭的主体性僵化模式到灵活、多元、开放的主体性发展模式。新的时期,教师教育主体性的真正发挥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充分发挥教师教育改革中的主体性,针对教育者、受教育者的特征来把握未来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才能为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师资。 相似文献
16.
庄清珠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5):45-47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主体性是个体全面发展素质的核心。幼儿主体性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性教育。文章首先阐述主体性教育的内涵,然后从教学形式的主体性和幼儿的主体性生成两个角度来论述主体性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主体性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体性是主体性教育的基本概念,全面、科学、完整地理解和把握主体性的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直接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时代价值取向,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设计和实施,对此必须给予科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主体与主体性教育散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主体是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界颇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主体教育不仅已成为一种教育改革实践,而且已经成为当代一种影响广泛的教育思潮。本文提出了教育主体及其主体性的“活动生成说”、“社会生成说”和“教育生成说”、“形式主体与实质主体说”和“外在主体与内在主体说”等新观点;并在批判性反思现实教育主体性缺失的基础上,提出了主体性教育的实现方式(机制)。 相似文献
19.
黄翠景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1):96-99
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理论和文化,更是一种实践。必须依赖和谐教育使社会个体达到人格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这样的社会才能够稳定、持久。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发展动力中的决定性因素。知识人才为主要动力源,创新教育是基础性工程。作为创新战略系统中不可或缺乃至至关重要的支撑系统的创新教育,在我们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视野下,必须与和谐教育相辅而成,以培养出与社会和谐的创造性个体为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0.
超越是人的实践本性的表征,是对实践的人与其所处现实的关系的概括。教育作为人自身的发展建构活动,其发展建构体现在人对自身、对社会不断超越的否定性统一之中,是人的生命自我否定的辩证发展历程。所以,教育本质上具有超越性,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超越。教育超越性的实质是弘扬主体性,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教育的最高理想在于超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