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群 《现代语文》2006,(1):59-60
"才"与"就"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而且义项纷繁复杂.研究者向来比较重视对这两个副词的研究以及对它们的比较分析.早在1956年王还就有<就和才>一文;1987年白梅丽有<现代汉语中"就"和"才"的语义分析>一文,都侧重于从分布特征和语义特点等方面来研究"就"和"才".  相似文献   

2.
本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就"和"才"语义和语用进行共时和历时研究,探究"就"和"才"的实词虚化过程并依据时间像似性原则对"就"和"才"的语义和语用偏误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3.
"才性"、"性情"之辩是魏晋六朝时期形而上学领域持续争论的重要问题,它是对先秦两汉以来传统的心性问题的延续与发展.魏初的"才性论"只论情性之用,至"才性四本"才对"才"、"性"的内涵与相互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而学理发展的趋势则是对"性"的概念进一步作本源性的追溯,"才性之辩" 因此在逻辑上发展为"性情之辩".六朝哲学家们进而将此外化为各种具体问题,产生了新的哲学视角与理论.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创作主体的才性问题普遍受人关注,但凝结为以"才"为核心的范畴集群是在唐以后.唐人的"尽才"思想以及圣人、风俗、天地"养才"的观点,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宋以后,因道与文的分途发展,文人的自尚宗趣与自觉独立,使得"才"的讨论脱开了政教束缚,走向更精细的境地.基于"才"的酝酿、发扬与呈现竭尽幽微与特殊,时人将兴趣更放在难以究诘的"天地养才"上,由此演成传统文论中主体理论与主体论范畴的极大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北地三才"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一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认为他们是对南朝齐梁宫体风格的继承。20世纪末以来,学术界对"北地三才"的研究逐渐深入细致,呈现出繁荣的局面,这是学术进步的表现,但是不足依然很多。总之,作为北朝土著作家中的佼佼者,对"北地三才"的研究还有大量可以拓展的空间,需要学术界进一步努力,才能取得更多开创性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从"三才"理论入手,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三才"的渊源关系,阐述了孙子的制胜观与"三才"内在机理的关联性,并从天地的空间观念、人与天地的依存关系以及"三才"和谐合一之道等方面论述了孙子"庙算"体系、攻防兼备的打击体系、"权胜"体系、"整体制胜"体系的丰富内涵,揭示了孙子体系制胜观对现代战争以及战略谋划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教师只有首先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才会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时游刃有余、张驰有度,课堂教学才有内涵与深度,文本的价值、教学的价值才会得以充分体现。一、"深度解读"——为何而"解"  相似文献   

8.
有一句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这是说性格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性格并不完全是天生的,后天养成对性格影响也很大。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思考"性格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通过对"教师服务意识与行为"的研究,我们认为:首先有需要,有了需要才有思维,有了思维才有行为,行为反复才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学生有了良好、健康的性格,就有助于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副词"就"与"才"使用频率很高,义项繁多;并且二者关系复杂,用法灵活,在现代汉语副词中具有代表性。有研究表明"就"与"才"构成的句子有一个相同的句法结构,本文从主观量①、焦点和音重等角度出发,讨论二者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下产生的对立或统一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内生态美学研究者习惯始终将自身的批判视域放在了"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方面;然而,人学维度才是生态美学批判与建构的出发点和归宿。以"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以及合理的理性、伦理、价值等尺度为内在精神的现代性主体可能才是生态美学研究的元范畴抉择。  相似文献   

11.
嵇康虽然主张"声无哀乐",但并没有割断与情感的联系,并且正是以这一联系为基础,他才对儒家的乐教思想作了重新定位。礼乐相须是儒家教化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从根本上讲也就是对儒家礼教观念的反对,因此对嵇康乐论的研究最好能引入时人以及嵇康对礼的态度作综合分析。只有将它放在魏晋玄学的背景下,把它与时人特别是嵇康对礼的态度综合起来研究,才有可能真正把握它的玄学意蕴。  相似文献   

12.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浮浅,必然导致教学的浮浅。只有教师首先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才会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时游刃有余、张弛有度,课堂教学才有内涵与深度,文本的价值、教学的价值才会得以充分体现。但教师对文本"深度解读"究竟为何而"解"?"解"出什么?"深"向何处?又如何去"解"……这些问题本身就需要深度思考与解读。  相似文献   

13.
说"才"     
汉字中的"才"字构字本义尚无定论.本文分析"才"字字形,把它与相关字如"余"、"舍" 等相比较,认为"才"是"材"的初文,"材"是"才"的后起乳化字;"才"本表示房屋的一种支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现代汉语"使"字句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和评论,指出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使"的词性和"使"字句的句法结构分析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较大的分歧,20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注意语义和语用分析,但这样的分析才刚刚起步,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5.
以商务英语学科定位的研究为参考,对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科定位与内涵问题进行考察研究。商务日语学科不是"日语"和"商务"的简单组合,商务日语只有建立在语言学理论和多门类商科的理论基础之上,才能够保持其作为交叉型学科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词典、教材对"只有……才……"的解释一般都很简单,但它的实际运用却有相当复杂的条件和规则。外国学生在使用复句"只有……才……"时最常见的错误是在"才"后直接使用普通动词。调查发现,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结构的意义和功能解释得不够精准,没有在语法结构上给出一个明确的"安全模式",语用条件也没有解释到位。从句法结构、深层语义和语用条件等方面对"只有……才……"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语义与结构相互制约的规律,从而对"只有……才……"的教学方法和重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兰州方言中"才"的一种特殊用法为研究对象,对照普通话中"才"的使用,采用篇章视角,分析二者在实质上的不同:普通话中的"才"可以有申明反驳的功能,而兰州方言中类似的"才"作用则是反预期。  相似文献   

18.
姚东英 《班主任》2004,(6):10-11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学"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外因作用,激扬"学"的动力,才会达到"教"的目的,才会超越"教"的境界.作为中学生,作为花季少年,什么才是他们求知奋进的动力呢?是教师喋喋不休的说教?是家长耳提面命的唠叨?都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是学生自身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19.
苏区史的研究必须突破传统党史和革命史的研究范式,必须在理论与方法、史料的挖掘,以及研究的宏观视野等方面"兼筹并顾"、"埋头苦干"。这样,苏区史的研究水平才有可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20.
梅艳 《考试周刊》2013,(14):188-188
班主任怎样才能让"真爱"的清泉淌进学生的心田呢?那就是永远站在学生的角度。只有站在学生角度的"爱"才是"真爱"。班主任只有将自己对学生的"真爱"有效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学生才可能与之进行心心相印的情感交流,教育才可能绽放出一朵朵绚丽的成功之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