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文从词义、语法、修辞及表达是否规范几方面论六种译文的得失。本文以出版社名称的前两个字作为版本名称。在六种译本中以齐鲁本为最好。遇到六种译文均不理想的,笔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提供的《十二铜表法》第3表译文与通行译文有较大出入。人教版教材译文是:“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而徐国栋《(十二表法)新译本》(《河北法学)2005年第11期)将此翻译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理解的历史性"为指导,分析《孟子》具有代表性的两部译作——理雅各1894年的译本和刘殿爵1970年的译本中译文的差异,以窥见译者的历史性对译文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比较研究两个不同的《红字》译本:“花山文艺版”和“译林版”,从描述和分析复译现象入手,揭示并批判复译背后隐藏的消极因素,为健康、正确的复译指明方向。在对两个译本的比较中,主要涉及译文体例问题、源语语言文本与目的语言文本的处理问题、翻译理念的选择与文化问题的处理问题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文学的译介传播间接影响着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而鲁迅小说以国民性批判和民族启蒙为特点,塑造了诸多集国民性和民族性特点的经典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翻译中的再现效果无疑影响着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本研究以鲁迅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塑造的“狂人”形象为例,借助语料库工具总结“狂人”形象在蓝诗玲译本、莱尔译本和杨氏译本中的再现特点。研究发现,三个译本中再现的“狂人”形象在饱满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原因在于译者对原文人物形象文学性和译文流畅性的取舍差异而造成的人物形象翻译策略差异。研究认为,中国文学人物形象的外译应在反映和展现优秀积极的中国文化以及国家形象的前提下,通过适当调整其表现方式以符合受众的阅读审美度,提高其接受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认为,译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评判译文的优劣不在是译文和原文的对等程度,而是译文预期功能的实现程度。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对赵元任先生的《阿丽思漫游奇遇记》的译本进行研究。笔者认为,赵元任先生的译本能根据小说的特点,灵活变通,对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在充分考虑了译本的类型和读者的同时又成功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不失为翻译的佳作。  相似文献   

7.
功能主义理论中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主张评价译文的标准不应局限于“等值”(equivalence)为核心的翻译观,而应该衡量译文是否对某个翻译目的“充分”(adequacy)。本文对翟氏译本中译例的翻译现象与翻译效果进行分析,并与其他《聊斋》译本作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翟理斯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始终如一地受自己翻译目的的指导,因而翻译策略缺乏连贯性,没有很好地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8.
从目的论看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认为,译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评判译文的优劣不在是译文和原文的对等程度,而是译文预期功能的实现程度.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对赵元任先生的《阿丽思漫游奇遇记》的译本进行研究.笔者认为,赵元任先生的译本能根据小说的特点,灵活变通,对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在充分考虑了译本的类型和读者的同时又成功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不失为翻译的佳作.  相似文献   

9.
老子哲学是自然哲学,发掘老子哲学的生态价值对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湛约翰、阿瑟·韦利和陈荣捷的译本,考察了他们对老子生态哲学核心词:“道”“无为”“观复”“自然”的阐释与翻译。研究发现湛约翰的阐释融合了部分基督教思想,韦利的阐释具有人类学民族志的特色,而陈荣捷更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史和思想史角度阐释。通过分析译者阐释可见,他们大部分情况下能较好地把握和展现老子生态哲学核心词的基本含义,但译者身份不同、所处社会背景不同也使得其译文侧重有所不同。通过对其译文分析发现,译者们综合运用了直译与意译法、语境化释译法、增补翻译法、加注翻译法、音译法等多种翻译方法,以不同方法呈现了老子生态哲学核心词的生态意蕴,不同译本之间可以相互补充,能更好地将老子生态思想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作为“生态翻译学”的概念架构核心,“译者中心”及译者行为是无法回避的论题。译者看似隐身于源语信息的传播过程,但并非全然是“局外人”,其思想早已内化于译文之中;其次,译文是译者与读者的互动场域,译者考虑到读者的思维习惯和信息传递的效果谨慎编写译本,读者阅读译文时,也必然会感受到来自译者的关照,这是一个双向影响的过程。共推“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选取罗希文,李照国《伤寒论》译本作为参照,意在紧扣译文线索,认识译者通过调整译文实现对原文本信息受者的“关怀”与“不周”,对比译者的翻译思路及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认识评价传播对象对于译文的适应性,以及影响译文质量的种种因素,期待对日后的中医英译实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鸡西大学学报》2022,(1):151-158
基于阐释翻译观,研究《飞鸟集》郑振铎和冯唐译本在翻译四步骤中译者主体性的差异。郑振铎和冯唐出于对原作的兴趣,“信赖”并翻译《飞鸟集》;“侵入”性地理解原文;在“吸收”步骤,郑振铎运用异化以保留原文的形式和风格,冯唐则使用归化改变原文的形式;最后都对译文进行了“补偿”,力求实现原文和译文的平衡。研究发现,两译本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差异源于他们所处时代背景、所受教育、翻译目的、个人意识、文化观念和诗学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在《培根散文集》译介史上,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王佐良先生和水天同先生都曾翻译过这本散文名著,两译本风格迥异。然而,现今有关王译、水译培根散文的研究多为描述性的译本介绍,兼及从词汇、句法、修辞角度对译文概括性的评价,而对译文风格全貌着墨不多,或有零散,粗略的论述。此外,对两译本的对比研究甚少,译文风格对比则鲜有研究,而译文风格对比研究则能对散文翻译批评及散文翻译实践提供依据及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本文试图运用翻译风格论对比研究两译本中风格的具体表现,直观地揭示两译文的风格,并通过译本风格结构性的阐述展示译本在风格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笔者在笔译练习讲评中使用的“同学译本比较法”。本文的教学实验和数据分析表明,“同学译本比较法”有助于克服传统的以学生个体为对象、以语法内容为重点的印象式翻译讲评的缺陷,将翻译讲评变为学生横向比较、共同进步的过程,从而大大提高翻译教学尤其是讲评环节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功能主义理论中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主张评价译文的标准不应局限于“等值”(equivalence)为核心的翻译观,而应该衡量译文是否对某个翻译目的“充分”(adequacy)。本文对翟氏译本中译例的翻译现象与翻译效果进行分析,并与其他《聊斋》译本作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翟理斯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始终如一地受自己翻译目的的指导,因而翻译策略缺乏连贯性,没有很好地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5.
图里的翻译规范分为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涉及从翻译活动伊始的背景分析到具体句子、词语的翻译,为整个翻译活动提供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图里的三大翻译规范为框架,从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探讨菲茨杰拉德代表作The Great Gatsby的乔志高汉译本(1971年)和李继宏汉译本(2013年),分析两个译本在不同规范影响下各自体现的特征,以期为文学翻译规范对译本的影响进行归纳提供借鉴,为译者提供更优质的翻译策略。预备规范下,乔志高译本当时的出版社要求译文流畅、通顺,也影响着初始规范指导下的译本向可接受性靠近。相比而言,李继宏译本更倾向于充分性。同时,操作规范层面,本研究构建小型双语平行语料库,并基于语料库文本检索、分析软件WordSmith 4.0、AntConc、ParaConc等分析两译本在词汇层面(标准类符/形符比、叠词等)和句子层面("被"字句)的特征。研究表明乔志高译本更倾向遵循译入语规范,李继宏译本更倾向源语规范,并向译入语规范适度靠近。  相似文献   

16.
运用图里的描写翻译理论,以译入语文本为中心,分别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对『日本の思想』的两个汉译本的“起始规范”进行描写翻译研究,重建译者在翻译时的决策,以考察两个版本的译者在不同的翻译时代、不同的翻译目的下所做出的翻译决策是更注重“适当性”还是曼注重“可接受性”。经过该文的初步分析可以得知,宋吴译本译者更倾向于适应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规范;区刘译本译者更倾向于忠实地遵循原语语言文化规范。  相似文献   

17.
译文在基本内容上要忠于原文.当代语言学就语言的结构而言,将语言界定为“符号系统”.那么,英语是英语的符号系统,汉语是汉语的符号系统.因此翻译要在结构上追求对等,是根本做不到的.翻译只能是“译意”.本文根据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以及当代翻译理论,认真阅读了《无名的裘德》三种译本.通过对比,笔者以为最新一个译本较为接近化境.  相似文献   

18.
娄梦佳  宫丽 《现代语文》2015,(2):154-155
本文通过对唐诗《江雪》及其四个英译本逐字逐句的深入解读,比较分析了四个译本分别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其对原诗意境的传达程度。以该诗与译文解析为例,归纳得出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对意境把握的三个层次,总结出诗歌译者的责任与诗歌翻译的规范。  相似文献   

19.
陈明 《海外英语》2022,(20):21-22
21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世界了解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重要窗口,其外文译本也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该文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中文原文及其英文译本为语料,以“外宣三贴近”原则为理论指导,通过对“发展”“全面”“提高”三个高频词的译文表述进行分门别类,以小见大,从而探析报告中一词多译的深意和策略共性,以期促进对该类文本的外宣翻译进行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少数学者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对汉诗英译的不同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但既对汉诗及译本进行英汉对比,又对其不同译本进行对比的双重比较并不多见。以唐诗《春晓》的原文与译文及不同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为例,尝试从系统功能的及物性角度进行汉诗原文与译文以及不同译本之间的双重比较,来验证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汉诗英译中进行双重比较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