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安忆的小说"三恋"是中国新时期小说中极具独创性的文本。相较于其他对于人生命体验进行理性探索的书写,《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中反倒呈现的是她对于人在非理性层面生命体验的书写,小说中的主人公遵从自己的非理性情感而行动。本文主要从心灵世界的"悬置"、狂欢的叙述和抽象化的语言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翻译选集是文学作品在异域流通中特殊的文本载体,也是文学"再书写"的重要类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部中国现代小说英译选集在西方世界出版.通过考察其中两部的编译情况发现,尽管两部选集表达出明显的文学自觉,却仍然是战时话语下的产物.在编译过程中,编译者加强了中国现代小说作为叙事文本的故事性,实施了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再书写"...  相似文献   

3.
苗族作家向本贵擅长写乡土小说。在他的多部小说中,都对湘西这片乡土地域进行了"鸟瞰式"的描写。在其长篇小说《凤凰台》中,他从哲学、宗教、文化等层面对"乡土中国"及其流变史这一中国文学由来已久的主题进行了全新的思考与拓展,为中国乡土文学的书写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艺术文化命题。  相似文献   

4.
意义消解、技术主义及其他--韩东小说阅读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东的小说消解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判断标准,着眼于对当下人类虚无生存状态的展示.在书写中,韩东加入了自身对生活的哲学理解,这导致了叙事层面上技术因素的加强.这样一种充满了后现代意味的文本内质及叙述策略,在当今的一些青年作家中颇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新感觉派的身体审美研究》一书不落窠臼,创造性地从身体审美的角度切入,研究新感觉派的文学文本中对"身体"的书写,并将其上升到生命美学与生命意识层面,带领读者领略中国社会由古代向现代转型时期身体美学与生命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吴长龙 《黄山学院学报》2004,6(1):99-101,105
从文本叙事的角度,对废名小说叙事话语、审美形象和叙事意蕴作具体的分析.考察了废名小说的文本特色和废名的独特的审美境界、生命哲学。在文本的意义上,论证了废名小说的文学理想必然孤独与寂寞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6,(3):63-69
李永平的小说大多具体细微地书写了人的行走状态,以"走"为切入点讨论加诸其身上的文学感慨——原乡与异乡,小说因而有了具体切实的阐释空间:以原始肉身书写行走生命的苍莽观照作者的原乡/异乡情结,剔除理念化的论述,从文学的审美性阐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与情感,凸显抱慰生命、呼唤个体生命原始体验的小说美学。  相似文献   

8.
文学史书写中"作家作品集"式体例正受到质疑。文本的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作品与文学背景及历史背景的关系、文本间的渊源与影响,正在考验着文史家的史识功力。杨联芬以《中国现代小说导论》的书写实践,使我们看到了这种书写体例可能蕴涵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文本中一再重现的“永劫回归”哲学观进行探讨。在哲学层面上把永劫回归与生命意志看作是人的存在的一组哲学上的二元对立来理解,并推演出必然性与偶然性、重复性与一次性、轻与重、灵与肉等一系列西方精神发展史上的二元对立关系来,以此来探讨人的生存困境;在文本层面上则以这些二元对立来理解小说的存在观、人物的生存困境和现实行动,从而肯定了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成长小说《巴德,不是巴迪》以其鲜明的黑人文学特色、独特的叙事策略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美国黑人文学乃至20世纪美国青少年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利用黑人独特的叙事策略达到建构主人公文化身份的目的。通过研究小说的语言特征和其中的非语言因素可以发现,小说通过利用美国黑人英语构成"讲述者文本"并再现特定的文化现象来构建主人公的黑人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纳博科夫在文学创作中明显地折射出叙述虚构、自我意识以及文字游戏等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文体策略和写作范式。其英文小说《洛丽塔》和《微暗的火》便是具有元小说写作策略的经典文本。两部小说分别暴露出后现代文本的互文性策略和虚构的文本策略等文学创作机制,诠释着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写作范式及其文学创作意义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陈忠实在《白鹿原》这篇小说中运用了多重感官的叙事技巧,除了大量视觉的叙事之外,对于听觉的叙事策略值得去探讨。小说文本中构建了在白鹿原上由一系列的声音事件汇集而成的景观,奠定了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而《白鹿原》小说之中的听觉叙事策略运用了音景、声音的"在场"与"缺席"、听觉的"视觉感"等策略,塑造出了丰满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品的主题意蕴以及深化小说中的神秘色彩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把握《白鹿原》的听觉叙事策略,更有助于呈现出陈忠实小说文本中广阔的研究空间,发掘出听觉叙事的效果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蜗居》的电视版非常忠实于小说原作。电视剧《蜗居》的被禁不仅折射出了当代文化语境的非生态性,更暴露了整个当代文学创作的结构性匮乏:一是,写实性使《蜗居》在塑造人物、构置情节上遵循人物的情感逻辑和生活逻辑,而非当代都市小说那样在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立场上书写都市文明病中的边缘群体,《蜗居》折射出了当代文学对"五四"文学"写实性"的整体性遗忘;二是,《蜗居》的悲剧性紧扣现实生活层面中的普通人,既不同于十七年文学、文革后文学将悲剧历史化处理,也不同于先锋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寻根文学等将悲剧文化化或哲学化处理,《蜗居》使悲剧体现了舍勒意义上的那种普遍性,也打破了当代中国文学无现实悲剧的意识形态神话;三是,《蜗居》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折射出了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现实主义已被沦为一种意识形态策略,从而使"现实生活"在当代文学中遭到遗失。因此,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不具备生态学意义上"灌木丛式",而更像是一株美丽而苍白的"盆景艺术"。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远征军书写作为抗战书写的一部分,体现了作家们对历史与战争的深刻反思,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现实启示,其中还产生了一批经典文本;但多数远征军书写拘泥于史实,缺乏政治哲学层面的高度。本文将从历史谱系学的角度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远征军书写进行现象学梳理,对这一书写的基本特征作出分析比较,从而对其存在不足的原因进行深层解读,为远征军书写新的写作空间的拓展提供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5.
小说《织工马南传》包含哲学、宗教、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生态学的内涵,具有跨学科研究和分析的意义。在哲学和宗教层面,乔治·艾略特强调个人要进行自我完善,对他人和社会尽义务。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层面,作者详细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发掘出人物善恶美丑的伦理境界。在社会学和生态学层面,作者侧重描写社会变革,引出关于人与自然的话题,在文本内部形成多维关联模式。在层层递进的文本分析基础上,小说中丰富的叙事内容和跨学科内涵——展现出来,显示出这部作品的跨学科含义和丰富的文学空间,揭示了作者的跨学科创作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这部小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伊凡·布宁在流亡时期创作的小说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基质,通过想象方式的开掘、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挖掘和艺术结构的更新,综合生成了小说文本的"游离"式美学效应,提升了小说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空间,开拓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书写领域。在一种普世性意义的层面上,布宁筑构了一条诗意的回廊,从更深层次上推进了俄国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人类学领域,运用仪式理论解读文本,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十七年小说中出现了许多仪式化过程的书写,这些仪式化过程包括神圣的民族寓言的建构,"成长叙事"中的阈限以及残忍和暴力的展演。仪式成为文学和人类学之间的一条纽带,十七年小说中的仪式化过程,展示了特定的历史语境以及置身于其中的人们灵魂的挣扎。  相似文献   

18.
毕淑敏二十多年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有关疾病/治疗书写的医学型小说。她的医学型叙事没有因袭前人,停留于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写作传统,而是回归到生命层面的疾病本体、治疗本体,以生存智慧和生命美学的意义,为文学的疾病/治疗书写提供了新的经验。毕淑敏的写作根植于对疾病隐喻文化的去蔽,她寄希望于现代人对生老病死的坦然面对,寄希望于现代人拥有强大的生命伦理力量,强大到足以捍卫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足以清洁困扰自我的心灵死角,还自己一个敞亮洁净安详智慧的心灵天空,从而实践着文学的另一种“现代启蒙”。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王小波为代表的知青作家进行的文革书写与作为知青文学非主流倾向的代表性文本《黄金时代》,为研究知青文学文革书写的另类写作提供了典型性范本。通过对此书写中挑战权力机制、挑战公众话语、挑战文革思维、挑战文化秩序四个层面的分析,将挑战文革荒诞性的书写紧密地统一在同一逻辑层面上,这对研究王小波的文本价值和知青文学的书写方向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伤痕小说”书写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文学体制是影响较大的制约因素。文章通过分析文学体制场内的文学政策、文学出版、文学批评和文学评奖等各个子场域对文学创作场的规训,进而考察对“伤痕小说”书写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