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讨论的是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在创作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时,对法国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从而折射出作者强烈的政治动机。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生活经历、性格形成,进一步论述了他的《包法利夫人》和其他作品的写作。  相似文献   

3.
对《包法利夫人》的叙事视角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作品是通过三个视角展开的:一是上帝式俯视的视角,笑看芸芸众生;二是客观冷静的叙事视角,采用人物视角和画面展现;三是"我们"的叙事视角,若即若离又从未离开。这样的视角选择与福楼拜的人生虚无观相呼应,同时也阐释了:每个人都是看者又是被看者。  相似文献   

4.
《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它为福楼拜带来了举世的功名。在小说中,福楼拜有意识地选择有限的叙述视角,最大限度地减少作者在作品中的痕迹,不再像以往的作家,以上帝之势凌驾于作品之上,这一创作原则,将文学带进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5.
房丽娜 《考试周刊》2011,(60):22-23
居斯达夫·福楼拜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包法利夫人》是其代表作,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在法国甚至世界文坛获得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本文通过该作品中所表现的现实主义特征、创新性的描写独特的叙事技巧这三个方面来研究《包法利夫人》的艺术特色,从而证明了《包法利夫人》不仅标志着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史的一个转折,而且在世界范围影响了小说这个文学体裁在此后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爱玛是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她短暂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理想爱情的过程中度过的。可她所追求的理想爱情一再破灭,最后在走投无路中死去。文章试图通过对爱玛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悲剧及悲剧原因的分析,使人们认识到爱玛的爱情悲剧主要是由社会、环境以及她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希望能给人一点新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德伯家的苔丝》与《包法利夫人》分别是英国著名作家哈代和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两部作品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特点。文章别开生面地对这两部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力图还原他们对两位女主人公苔丝和爱玛悲剧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解析世界名著《包法利夫人》,分析女主人公爱玛一生为了追求偏激、虚荣的浪漫爱情生活而债务缠身,最后因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历程,并探析爱玛的悲剧是由其性格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解析世界名著《包法利夫人》,分析女主人公爱玛一生为了追求偏激、虚荣的浪漫爱情生活而债务缠身,最后因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历程,并探析爱玛的悲剧是由其性格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哈代的《还乡》都属于环境和性格小说的范畴,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都因不满现实环境而进行激烈反抗,都以悲剧命运告终,但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却有许多不同之处.从爱情婚姻冲突模式、悲剧类型以及悲剧成因三方面分析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希望让读者对两部作品及两位作家的创作思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包法利夫人》中几个主要人物情感的刻画进行分析,来探讨福楼拜的爱情观。福楼拜对小说人物有极深的感情,他用完美的理想构筑了一座爱情的祭坛,他自己的一生也被当作了这一祭坛的殉葬品。  相似文献   

12.
福楼拜巧妙地在小说《包法利夫人》中安插瞎子这个角色,让爱玛与赫麦关联在一起,间接地构筑起人物对比.在瞎子面前,爱玛如被死神掌控的木偶,是“被操纵者”,而小资产阶级的新兴代表——赫麦却成为瞎子的“操纵者”.福楼拜借用瞎子的“双面性”,一方面使人物具有“弧度”,另一方面使小说的张力得以扩展.  相似文献   

13.
戴着镣铐跳舞--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追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由于自幼受到修道院的教育和浪漫主义文学的熏陶,对爱情、婚姻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势。她以这一思想定势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理想的爱情,如同给自己的人生追求戴上了一副镣铐,并最终导致了毁灭。爱玛的悲剧对那些不切实际、好高鹜远的女性及追逐名利、贪求欲望的世人,无疑起到了深刻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福楼拜作品《包法利夫人》是外国文学教学中的经典篇目,小说男女主人公查理和爱玛可谓一对怨偶,他们的结合以悲剧收场。究其婚姻问题的原因,爱玛固然难逃其咎,查理亦非完美无缺。他们一个醉心于虚妄的幻想,一个满足于平常的生活,终于渐行渐远,酿成悲剧。当爱玛遇上查理,因彼此大异其趣而似乎原本就是一个错误。然而,假设爱玛与查理能够多为对方着想,在差距中积极寻求彼此靠拢的途径,那么两人渐行渐近、乃至携手并进也还是有可能的。"相互塑造"与"自我完善"便不失为两种有效途径。由此,外国文学经典教学或可走出封闭的象牙塔,对现代人际交往提供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5.
英国与法国在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其艺术上又各自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本文运用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的文学批评理论,以中法两部以女性为聚焦点的小说《简·爱》和《包法利夫人》的对比为例,采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来挖掘英法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同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6.
《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包法利、夏尔之母和艾洛伊丝三位女性的爱情悲剧、事业悲剧和人生悲剧预示着一个时代的悲剧。这种悲剧不是特例,而具有普遍意义,在中外诸多优秀作品中,都有这三位女性代表的三种典型化悲剧女性形象。除了被压抑的欲望、身体商品化和生与死的选择等悲剧色彩,也存在着女性解放、渴望自由的的呼喊。  相似文献   

17.
福楼拜的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因不满于婚姻的平淡而去追寻理想的爱情生活,她先是与人私通,被无情抛弃后,又与人偷情,后来也被遗弃,而她在追求所谓理想爱情的过程中,不仅耗尽了包法利的全部家财,也使自己债台高筑,在爱情的幻灭和债务的催逼下,只得服毒自杀。本文拟从爱玛对爱情的一生追求来探讨她这种理想爱情追求背后的悲哀,从而分析爱玛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8.
李菲菲 《文教资料》2012,(32):152-154
纳博科夫在其《文学讲稿》中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一反传统文学评论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过分强调,在文本细读的前提下,侧重对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可以说为《包法利夫人》的批评研究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但是,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也带有极大的绝对化和片面化倾向:首先表现在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绝对割裂,其次则是过度强调作品的虚构性,否定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谁都知道《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一部经典之作。但是你可曾想过,那位浪漫、虚荣又无法得到满足的女主人公和现实中的你我有多少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0.
本人旨在分析卡特福德转化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主要选用法语名著《包法利夫人》两个汉译本中的相关例证,主要从范畴转换方面探讨转换理论运用于翻译实践的有效性,具体阐释了这一理论在法译汉中需要进行的一些符合汉语行文习惯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