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善用重复,以完全相同或略作变化的语句重复多次的出现,从而体现人物性格命运,寄托作者感情.五次出现的“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既让人了解了刘和珍,更读懂了鲁迅,读懂了当时的中国.  相似文献   

2.
在艺术创造中,艺术家们往往通过"空白"给读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文学上空白语言,是对本可以直接表述的意思却有意进行省略处理的文学手法。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鲁迅先生更是以其如椽之笔创设了作品中独到的"空白妙境",启人心智,发人深省。下面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分析教材中"空白"语言的特点,以更好地体会鲁迅作品中深邃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主要有:表示人物描写的"空白"、表示说明对象的"空白"、表示思想感情的"空白"、表示文章线索的"空白"、表示文学效果的"空白"。  相似文献   

3.
【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2.学习爱国青年渴求真理、直面人生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一篇非常优秀的写人记事散文,这篇文章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课标教材都被选入了。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般从宏观角度分析作者情感,最小的单位也只是到句子分析为止。其实作为文学大家的鲁迅先生是将情感倾注入于每一个文字。而在现代文中,教师常常忽略看似不起眼的虚词,本文将重点从虚词出发分析文章的第四部分,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知道作者在运用虚词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文本细读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5.
一、洋洋洒洒写了2300余字,为何还说“我说不出话”? 文章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收尾很是令人费解:都已经写了2300余字了,文章都已经写好了,为什么还要说“我说不出话”?难道这2300余字就不是‘话”?  相似文献   

6.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写作的悼念檄文,全文除了悲伤,还有愤怒的情绪与发人深省的意蕴,这种感情表达是在过去与未来的不同指向的写作中渗透的。在指向过去与未来的写作中,实现了从过去现实到未来希望、从悲愤感情到奋然前行的主旨升华。  相似文献   

7.
一、说教材 2002年4月版的新《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阅读有这样要求:“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根据这一要求,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相似文献   

8.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饱含鲁迅先生“忧愤深广”思想情感的记叙文 ,其中那感情激越、泼辣犀利、发人深省的句段 ,令人百读不厌 ,回味无穷。在这篇作品的教学中 ,我以语境训练作为切入点 ,同时引用恰当材料渲染教学情境 ,使同学能入乎其内去领悟作品的深厚意蕴与表现力度 ,又能出乎其外去探求阅读的规律和方法。以语境训练作为切入点 ,这是我从高考对阅读的考查所得到的启示。高考阅读主要考理解 ,而分析综合、欣赏评价也是以理解为基础的 ,理解就必须遵循语境原则。鲁迅先生悲愤的情感贯穿于作品的每一部分 ,因而 ,我就引导学生从语境入手…  相似文献   

9.
《记念刘和珍君》是“三一八”事件后,鲁迅先生为悼念在游行中遭段祺瑞执政府卫队杀害的青年而写的文章。文章给人的深刻印象是文字问流露出的强烈情感——“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正是在这种“出离愤怒”的情感澎湃中,  相似文献   

10.
语言表达活动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之下,语言表达主体运用语言这一媒介,通过一定的语言表达策略作用于语言表达受体的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的形成和开展往往涉及到四方因素:语言情境、言语行为主体、言语行为受体和言语行为策略。其中,语言表达活动会受到语言情境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提出"诗人和画家也不例外,他们用同样的方式从事着自己的创作……对于他而言,由于是一种新的情境,当他处于那样的情境之中时,他的言语创作物的形式也会是与以往不同。"他认为语言情境的差异极大地影响着语言表达的效果。在写作这种语言表达活动中,语言情境即写作情境,主要包括写作前和写作时的外在环境、写作者的写作身份和写作对象。  相似文献   

11.
12.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1.1.1联系时代背景,认识“三一八”渗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  相似文献   

13.
收入鲁迅的杂文集的散文,犀利的讽刺占大多数,抒情之作,在比例上是比较低的。当然,收入《朝花夕拾》的文章,有相当多的温暖的抒情,表现鲁迅对童年时代周围小人物的宽容甚至热爱,这样的温情,除了在怀旧文章往往出现,在杂文中,多为社会文明的批判,以冷峻为主,温情是很少的,然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在鲁迅散文巾无疑是抒情的双璧,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不断人选中学语文课本,解读文章,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中心,从熟读课文、触摸文意、感悟情感三方面入手,阐述了如何对《记念刘和珍君》进行教学设计,以期给广大教师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李征 《现代语文》2007,(4):36-37
《记念刘和珍君》所反映的时代距今已有八十余年,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颇为陌生,但从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和形成现代青年学生责任感的角度来说,让它的价值永久性地熠熠闪光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我们必须发现并借助于能够跨越时空、打动心灵的因素,而作品的美质正具有这种巨大的力量。作品的美质主要来自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本文就作品内容谈谈《记念刘和珍君》的审美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一、历史的模糊背影 众所周知,人教社2000年版高中语教材和传统教材相比发生了许多变化。人们谈论比较多的是其学性、人性等话题。而在我看来,有一些细小的变化似乎更耐人寻味,比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我注意到,《记念刘和珍君》中对杨荫榆的评价除了类似《鲁迅全集》中对其定性的“依附北洋军阀,迫害进步学生,镇压学生运动”等语言外,又加了一句“后因参加抗日活动,被日寇杀害”这样一句话。仅此一句,即可见教材编写的一大进步——还原历史的真实,让本已模糊的历史背影逐渐清晰。  相似文献   

18.
《记念刘和珍君》两次出现“苟活”的字眼:“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苟活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不得不引起读的注意。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的斗士形象深深植根于许多读的心中,他的似“匕首”和“投枪”的字影响了几代人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童志国 《学语文》2023,(4):88-90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的一篇写人记事的纪念性散文,由于先生在文中寄寓的情感较为复杂,再加上鲁迅式独特的言语形式和表达手法,所以该名篇一直是中学生学习的难点。若能从特殊的言语形式入手,指导学生通过比较、还原等路径,梳理出鲁迅在文中曲折强烈的情感变化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读懂文本、读懂鲁迅,并掌握通过言语形式解读文本内涵的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对反动政府地无情鞭挞,对进步青年地高度赞扬,对愚昧国民地强烈唤醒.在1926年3月18日发生的惨案中,反动军阀当场打死47人,二百余人受伤.在众多患难的同胞中,为什么在鲁迅的文章中只纪念刘和珍一人.通过资料的整理和深入的思考得出几点原因:人物与时代背景之间存在联系;作家与读者情感交流;点线面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