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教育部 2 0 0 0年重新修订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 )》(下称“新大纲”)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文学作品应占到课文的 6 0 % ,中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 ,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初步欣赏文学作品”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 ,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指导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 )”。正是新大纲的这一新变化 ,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开展文学教育的热情 ,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成为时尚 ,中学校园内的各种文学社…  相似文献   

2.
“新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实际上体现了语文教育理念的变化,即在肯定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强调了它的“人文性”。“新大纲”关于“教育内容和要求”一章中强调了文学教育的作用。它明确指出:“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  相似文献   

3.
由国家教委主持制定的现行《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在高中阶段让学生“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要求。这是旧大纲所没有的内容。这一新规定,不仅肯定了今后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必然趋势,而且明确了在中学进行文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它对中学语文的教材及教学改革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培养高中学生“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不仅是语文教学适应“四化”建设,为培养  相似文献   

4.
“新语文大纲”明确指出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实际上体现了语文教育理念的变化 ,即在肯定语文“工具性”的同时 ,强调了它的“人文性”。“新大纲”关于“教育内容和要求”一章中强调了文学教育的作用。它明确指出 :“感受文学形象 ,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同时“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另外 ,在“教学中就重视的问题”方面 ,也有了“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品位”、“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  相似文献   

5.
一、考点分析 多年以来,语文高考《考试大纲》里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有两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与《教学大纲》要求相一致。大纲要求,学生应该“对阅读材料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2000年重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并详细开列了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为此各级各类学校都充实了图书馆藏书量,为学生提供了推荐书目中的“必读名著”,旨在提高学生感受文学形象、鉴赏文学作品的能  相似文献   

7.
[专题解说]根据大纲规定,学生要“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诵读古代诗歌”“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作了明确的界定: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相似文献   

8.
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的中规定“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提出了具体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 ,高中生应“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高中语文试验课本也加大了文学鉴赏力度 ,高二年级全部选录古今中外的文学佳作。教学中如何使《大纲》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我采用了“入境·入情·入理”的三层次教学法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入境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无不是情与境相结合的典范 ,作品的主题通过特定的情景来表现 ,因境生情 ,情境交融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鉴赏这样的文学作品首先要“登山”、“观海” ,就是指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入…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种情感的体验 ,一种审美的满足 ,一种生命与生活的感悟 ,也是读者“缘文会友”的交流过程。中学文学作品的教学在贯彻《语文教学大纲》(指试验版 ,下同 )提出的培养高中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感受文学形象 ,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不但要遵循文学作品的阅读规律 ,指导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人生的感悟、培养人文情怀的文学教育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然而 ,由于长期以来的阅读指向作者 ,把文学…  相似文献   

11.
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教学大纲关于阅读的要求中也有“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可见,整个语文教育界已经普遍开始认识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文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平凡的世界》为思考文学教育提供了一条文学中的“文学阅读”思路.“八十年代”文学在激发超越性想象的同时隐含了文学教育“内卷化”的倾向.大学文学教育需要立足于文学作品的感兴阅读,引导阅读体会由“说不清”向“说得清”乃至“清楚地看见”的转化,最终激发文学改造现实的“生产性”.  相似文献   

13.
简单而言,文学鉴赏就是在阅读的时候,读者自身对相关文学作品产生基本的感受、理解等。高中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新课标中被重点提出来,这符合最新高考《考试大纲》规定,也是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内在要求。从高中语文教学的视角,分析了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且提出几种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林璇 《天津教育》2023,(9):152-154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由此可知,语文课堂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要实施审美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审美教育被严重忽视,导致语文教学实质上的审美教育匮乏。  相似文献   

15.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改革的日渐深入,文学,这门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被摆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教育部重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语文课要加强文学教育,文学作品应占到课文的60%;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欣赏文学作品”。文学性作为语文的根本属性之一,已经非常明确。  搞好文学教育,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是在语文题海中成长起来的,是在与“ABCD”格式化试题的较量中学习语文的,如…  相似文献   

16.
《广东教育》2009,(12):21-28
点击考纲:《2010年广东省语文考试大纲的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作出这样的说明:“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由顾黄初、谢海泉先生主编的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语文教材,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新大纲就文学教育的任务,明确提出了三点:一是感受文学,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二:是了解中外文学发展简况与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三是养成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阅读量不少于300万字。这套教材的选文,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占有很大比重,  相似文献   

18.
黄泉芬 《教育》2014,(10):69-70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了解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2014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关于古诗文鉴赏评价也要求: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相似文献   

19.
一、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是必要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生提出的“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要求是完全必要的。我对这个问题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起初,我注意到近年来文学鉴赏的内容开始进入高考试卷,并有逐渐增加份量的趋势,觉得对学生有必要极早进行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写作的训练。后来,重读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些问题》,觉得原来的单纯为了应试的动机狭隘了。今天的中学生不但  相似文献   

20.
文学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确立了崭新的定位:“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与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美语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高品位、高素质人才,语文教育势必要加强文学课教学。“文学即人学”,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塑造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