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幼儿园门口,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一情景:有的孩子哭闹不止,不愿父母走开;有的提出诸如“星期天回家给我买电动小飞机”,“星期六回家给我做最好吃的东西”等要求;有的干脆抱住家长的腿不放为了摆脱孩子的纠缠,有些家长就说:“好好好,只要你不闹,里期天一定给你去买”如此这般,孩子听了家长的“许愿”,即使很不情愿,也只好带着某种期盼,乖乖地进了幼儿园这些家长把“许愿”当成了专治百病的良药,殊不知这样做不利于孩子品德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幼儿,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无休止地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形成了"只要我想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意识。因此,只要他想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地去取,甚至去夺。有的家长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  相似文献   

3.
很多父母都为自己的宝宝缺乏交往能力、不能与伙伴和睦相处、缺乏分享意识等表现感到担忧。确实,这些都是独生子女身上的一些毛病,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有位专家曾经讲过“,孩子的童年一定要有伙伴,让他在伙伴中学习人生。”由于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导致他们没有玩伴,缺少交往的机会。孩子童年伙伴的缺失,对他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个缺陷,所以,父母要为孩子的交往铺路架桥,为孩子结交伙伴穿针引线,教孩子在交往中逐渐学会与人分享,和睦相处,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伙伴意识”。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就是:培养孩子的“伙伴意识”很重要。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与异性交往过密,被通俗地称为“早恋”。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异性交往过密时。吃惊之后,愤怒之余,便开始采取对策了:有的去学校接送接子,有的告诉老师并请老师出面干预,有的不许孩子接电话,有的威胁要和孩子断绝关系。还有的干脆找到那个把自己孩子带坏的“坏男孩”或“坏女孩”的家长,要对方把自己的孩子管好。总之,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孩子来往。这种做法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只会使孩子与你的距离越来越远,反而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机会。下面,让我们走近早恋的中学生,看他们的父母对他们做了什么。A某,女,父母对其期望很大。她四五岁时,就被逼着背古诗,学钢琴,念外语了。她说:“透过玻璃窗,看着小朋友快乐地玩,听到  相似文献   

5.
家长“软暴力”现象及其心理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家长“软暴力”的表现类型1.过度否定型讽刺挖苦、数落训斥,乃至于辱骂,这是家长“软暴力”最常见、最典型的行为表现,是家长对孩子某方面或整个人持否定态度的体现。一些调查表明,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满意度普遍偏低。孩子在哪个方面不和父母心意,就对孩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你怎么这么傻?”“你怎么这么笨?”成了一些家长经常脱口而出的口头禅。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为了发泄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讥讽孩子说:“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上来,简直是个榆木脑袋!”“你连狗都不如,狗还可以看家护院,还可以宰了吃肉;你既不能看家护院,又不能宰了吃…  相似文献   

6.
建议一: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不良情绪。有时,危机的受害者是孩子,但受到心理冲击更大的却可能是我们父母。不难理解,养一个孩子不容易,自己的希望都在孩子身上,孩子经历伤害,父母内心更是充满自责和懊悔……这些想法有时会让我们自己比孩子还要脆弱,会有种自己“崩溃”了的感觉,情绪变得焦虑、紧张、易暴易怒。这时,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就变得十分重要,因为你此刻的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如果你始终表现出烦躁和不知所措的样子,那么你的孩子一定会“继承”你的这些“缺点”,深陷在创伤中不能自拔。此时,建议家长不妨多增加一些交往,多听…  相似文献   

7.
在一个班中经常会发现有那么几个孩子,平时总爱和同学磕磕碰碰,今天跟这个同学闹意见,明天和那个同学不说话。他们在同学中也没有好朋友。孩子放学回到家里往往情绪不高,家长问起时,孩子也很委屈。孩子往往会说:“我真讨厌某某”、“我恨死某某了”、“某某真没劲”…… 不同的家长对此反应也就不同。有的不闻不问、无动于衷;有的会说“谁欺负你了,去告诉老师”,有的甚至“告诫”孩子“谁欺负你,你就打谁”;当然也有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在学校与同学  相似文献   

8.
3岁的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对父母的要求他们常常会毫不犹豫地说“不”,使家长感到束手无策。讲道理吧,孩子不喜欢听或者根本听不懂,结果,有的家长就以打骂孩子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怎样来对待这些小家伙呢?我的体会是“3岁的孩子爱游戏”。我就以游戏的方法或游戏的口吻来解决这些矛盾,使孩子愉快地改变主意,按照你的要求去做。  相似文献   

9.
“太阳公公为什么起得这样早?”“太阳公公要睡觉吗?”“地球每天在转动,人怎么不会摔下去?”……幼儿在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时,会经常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不仅是孩子对父母的亲昵和信任,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孩子希望探求人生和世界的奥秘、希望得到父母的指导和帮助的愿望。对于孩子喋喋不休的提问,家长的态度是不同的。有的家长总是一门心思干自己的事,听到孩子的提问就干脆回绝:“你话不要多。”“去去去,烦死了。”或者打发他去问别人,说:“我没有时间和你罗嗦。”有的家长因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就厌烦地说:“你问这么多干什么?”也有些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只是敷衍了  相似文献   

10.
夏卉茜 《考试周刊》2012,(85):190-190
家长时孩子保护太多是让孩子胆小的主要原因。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人呵护备至.在生活中,一些本该让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家长都会代劳。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合群,缺乏交往能力;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代替,使孩子丧失锻炼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一、家长“软暴力”的表现类型 过度否定型 讽刺挖苦、数落训斥,乃至于辱骂,这是家长“软暴力”最常见、最典型的行为表现,是家长对孩子某方面或整个人持否定态度的体现。一些调查表明,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满意度普遍偏低。孩子在哪个方面不和父母心意,就对孩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你怎么这么傻?”“你怎么这么笨?”成了一些家长经常脱1:3而出的口头禅。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为了发泄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讥讽孩子说:“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上来,简直是个榆木脑袋!”“你连狗都不如,狗还可以看家护院,还可以宰了吃肉;你既不能看家护院,  相似文献   

12.
离异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有以下四种:一是粗暴。父母离异,孩子无人管。没有责任感的父母,一旦看到孩子学习退步,就对他们责骂加棍棒。孩子就对家产生了恐惧、反感和厌恶,甚至在外过夜、离家出走。二是放任。离异父母对子女只养不教,孩子不是觉得有冷漠感,就是觉得有无聊感,与家庭日益疏远。这时,外界一旦有人给他们“关怀”、“温暖”,他们就很容易“羊入虎穴”。三是简单。离异父母对子女生活学习无暇照顾,一味地限制孩子外出与人交往,与外界隔绝。然而孩子的心是关不住的,为了对付家长,他们学会了撒谎,找到了对付家长的…  相似文献   

13.
尚巾 《家教指南》2004,(12):38-39
一些家长让孩子“以暴制暴”《家庭导报》报道,记者不久前偶然听到两个七八岁男孩的对话,觉得很惊奇。一个孩子说:“现在学校没人敢欺负我了,谁打我一拳,我就打他两拳。”另一个孩子则说:“要想让别人怕你,自己就要长得壮一些。”让记者更吃惊的是,孩子的这些“以暴制暴”想法竟然是他们家长灌输的。记者随即采访了一些家长,发现教孩子“以暴制暴”的还真不少。有的家长为了强化孩子的这种意识,平时会故意打孩子一下,如果孩子不还手,就教育他说:“不管是谁打你,一定要还手”!一位家长说,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强者,以免在学校被人欺负…  相似文献   

14.
“不同阶段”指孩子发育成长的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的亲子关系调节,各具不同的特点。比如,家长特别气恼的是,孩子有话不告诉父母,只让同龄伙伴知道,因而家长指责孩子:“我养你十几年反而不及你的同学?”等等,引起冲突,这就是家长不懂得,在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意识迅速发展起来,重视自我,对父母教师长辈都会有“闭锁”倾向,这是正常的,也是心理健康发展必需的,指责孩子不对家长说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卓有成效,家长应坚持做到以下几个“不”字。1.不炫耀学历。现代社会是个学习化的社会,作为孩子家长的父母的学历越来越高。父母不要特意在教师面前显示和炫耀自己的高学历,如“我是医学硕士”、“我是留美博士”。据笔者2001年7月~8月对80位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抽样调查发现,97%的教师都喜欢与“同等于自己学历水平”的父母交往,因为这样的父母“容易沟通”,而不喜欢与“高于自己学历水平”的父母交往,因为这些父母与“低于自己学历水平”的父母相比,“更难相处”。可见,父母的高学历会对教师产生较大的心理压…  相似文献   

16.
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受到的“委屈”,怎样进行处理呢? 一、镇静自己的情绪,不急于下结论。 二、引导孩子如实地将事情的经过讲清楚。 三、和孩子共同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四、问问孩子“你准备怎么办”、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自己解决身边发生的事。 五、与孩子一起商讨处理问题的方法。 六、和对方父母交交心。 七、不要忌讳孩子受欺负这一痛楚的经历,而去约束孩子的交往。 八、家长不要向孩子灌输一些错误的思想,什么“现今世界是谁怕谁,他欺负你,你就还手打他”,什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相似文献   

17.
在多年的幼儿教师工作中,常常听到孩子向家长告状:“他打我。”“他骂我。”“他不和我玩,还抢我的小手帕。”有的家长会给孩子讲明道理,教育他待人谦让随和,与小朋友搞好关系;有的家长则是无表示,不敢去正视这一问题;有的家长把孩子的不计较和谦让责怪为无能,甚至对孩子教唆说:“他打你,你不能打他吗”孩子在园受欺侮,家长应怎样正确对待呢我认为,首先,年轻父母对这种现象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孩子在园打闹、吵嘴是一个普遍现象。你看,刚刚还在吵吵打打的小朋友,眨眼之间又会高高兴兴地玩到一起。原因很简单,幼儿游戏…  相似文献   

18.
▲不可一味说“行”过去,家长们认为子女应该一切服从长辈,什么都是父母说了算。现在,一些家长却由“绝对专制”走向了“极端民主”,对孩子或放任自流,或百依百顺。心理学认为:“过分的自由造就没有界限和没有责任心的人。”阿莎·菲利普斯在《说不——为什么对你和你的孩子非常重要》一书中指出:“为了避免专制者形象而只知道说行的父母,只会造成一种脱离现实生活的幻想和危险的形势。”孩子长期处于受宠的特殊地位,要风得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家庭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父母的理想、信念、作风、习惯、品德、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子女,但是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家长言语失误而自己尚未察觉,故没有引起注意,长时间必然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一是对孩子讲专横话。孩子的健康成长与父母的正确教育是分不开的,然而有的父母却自以家长身份为尊,经常不问青红皂白、主观武断,吹毛求疵,由于这样的父母不懂教育规律和儿童心理特点,只知严厉斥责,口边带着“瞎说”“人小鬼大”“变坏了”“混蛋”等专横语言,更有甚者还动不动就打耳光,踢脚尖,父母…  相似文献   

20.
孩子发“人来疯”是指家里来了客人时孩子故意在客人面前闹来闹去,或给父母提出各种要求,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发“人来疯”呢?一是为了在客人面前表现自己,吸引大家的注意有些孩子发“人来疯”是因为客人来了,父母只顾与客人谈话,把他放在一边,孩子当然会不高兴,为了吸引家长和客人对自己的注意,他就有可能故意做出许多行为,以显示自己的本领和存在。二是因为客人在时提出一些要求,父母不好拒绝有的家长平时对孩子管教过严,当家里来了客人,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会比平常温和些,也不轻易当着客人的面训斥孩子。这样,孩子就觉得特别“自由”了,得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