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第九册《威尼斯的小艇》所在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课文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思路:小艇的重要作用→小艇的样子→坐在舱内的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威尼斯人离不开小艇。怎样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在读书活动中探索求知(课文写什么)求得(怎样抓住事物特点写)呢?笔者通过创设读书、思考、讨论的活动情境,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利用课文提供的阅读材料,强化重点训练项目到阅读理解过程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又让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中形成了会自读、会自悟、会自得的技能。 一、启发学生自…  相似文献   

2.
3.
《画杨桃》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组第三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告诉我们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道理,说明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本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一要真实,二要具体”。因此,这一课的教学既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又要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内容真实、记叙具体的表达方法。其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课后“思考·练习 1”的第 3小题第二问“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  相似文献   

4.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介绍地球的可爱和渺小以及地球上资源的特点,说明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要完成以下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2.抓住重点语段,理解课文内容。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理解能力,朗读感悟能力,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被育目标:使学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爱护人类资源的重要性,受到环保教育。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憎得课文题目“只有一个…  相似文献   

5.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圆明园的毁灭》,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请你们再读一遍,结合你对课题的理解,试着带感情来读。(生再读) 师:谁能说说你是带着什么感情来读的? 生:我是带着仇恨的感情来读的。 生:我是带着惋惜的感情来读的。 生:我是带着痛惜的感情来读的。  相似文献   

6.
《鸟的天堂》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著名的作家巴金。课文记叙了巴金在一九三三年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所谓“鸟的天堂”是一棵古老而巨大的榕树,它生长在广东省新会县天马河河心,枝叶繁茂,有十多亩地的范围。在这棵榕树上,住着无数鸟雀。一到早晨,成群的鸟在榕树周围飞翔,景象十分壮观。巴金目睹了这一奇特的当地名胜,就以“鸟的天堂”  相似文献   

7.
《詹天佑》一文主要讲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京张铁路是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独立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詹天佑在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科学技术落后的条件下,能在“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的险恶环境里提前两年竣工,充分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相似文献   

8.
《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的两种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被称之为“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组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所以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也就会有不同。教学本课,应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能理解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完后,能自由地抒发各自不同的见解和感受。一、借助媒体,引入情境,感知景象教学《鸟的天堂》这一经典美文,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引入情境,先感悟自然…  相似文献   

9.
10.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通过初读你们都读懂了什么呢?生:我知道圆明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师:你读哪段知道的?生:我是读课文第3段知道的。师:那么读了其他各段,你还知道了什么呢?生甲:我知道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那里收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生乙:我知道圆明园由三座园组成,那里的景观很美。生丙:我还知道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师:看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现在,老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还有哪些没读懂的地方?请提出来。自由…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与文本以及通过文本和作者、教科书编者进行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引领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读自悟,进而自我习得,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一、自主阅读,学生发展的首要前提 自主学习,是学生从自身需要出发,以自我为主体,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研究的心理过程.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仍流于一种虚假、肤浅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篇 ,作者凭借柳树赞美了春天 ,赞美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诗作清新自然 ,通俗易懂。教学中 ,我们舍弃了逐词逐句的讲解分析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与效果。一、初步感知1.简介作者后 ,板书课题 ,由题发问 :“咏”是什么意思 ?“咏柳”怎样理解 ?(课前布置了预习 ,就要检查 ,强化习惯的养成。诗题是全诗的概括 ,抓住了诗题就可以了解全诗主要内容。)2 .听老师范读全诗后学生自读古诗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3 .指名朗读 ,强调读出古诗的韵律来。(充分地读 ,自由地读 ,在读中咬准字音 ,识记字…  相似文献   

13.
一、诵读课文内容第一 ,自主阅读 ,凭借积累整体感知。学生独立地读整篇 ,凭借自己已具备的阅读积累在初读中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如“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一类句子 ,学生凭着对四季事物变化的了解 ,读后即知其义。在整体感知中让学生动笔记一记 ,哪些句子自己已读懂了 ,哪些句子略有体会 ,哪些句子理解有困难。第二 ,合作研讨 ,初释理解困惑。对于意思难于理解的句子 ,可通过师生、生生合作 ,采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深究、翻查有关资料及工具书等方式逐一求得理解。如“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我的日子…  相似文献   

14.
《梅花魂》是第五组教材的第三篇课文,属新增篇目。文章讲述了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这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我”看到故乡的梅花便忆起长眠异国的外祖父;第二段(第2自然段起至...  相似文献   

15.
16.
《高粱情》这篇课文描写了高粱的特点,揭示了高粱的品性,赞扬了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高粱的敬佩、感激之情。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高粱根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浓厚情感,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学时,我以图促读、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写,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一、借图设疑,通读全文课文插图用鲜明的画面,形象地展示了高粱的特点,我凭借生动的画面,用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同学们,你熟悉高粱吗?从它‘正直的秆子、硕大而血红的穗头、紧紧抓住土地的根,可看出高粱具有鲜明、独特…  相似文献   

17.
感悟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我结合十几年的教学体会,介绍几种引导学生感悟的方法。一、熟读成诵悟文意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是用心和用眼来学习,须在心和眼之外,加用口和耳才好。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出于口,入其耳,通其心,从而直接感知文学的意蕴,进入作者所描写的艺术境界,领悟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意旨。诵读要产生其应有的效应,必须注意诵读的科学化。“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处于随意状态来诵读“百遍”,恐怕不能收到良好的诵读效应。因此,在诵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爬山虎的脚》课文第三段讲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它是怎样爬的。其中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是教学难点。做为教研员,这一课我不知听了多少次,但有一节研讨课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下面是课堂中突破这一难点的片断:  相似文献   

19.
&;lt;爬山虎的脚&;gt;第4自然段是讲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其中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是教学难点.作为教研员,这一课我不知听了多少次,但有一节研讨课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下面是课堂中突破这一难点的片断:……  相似文献   

20.
上《物体的热胀冷缩》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时,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气球和老师提供的烧瓶、热水、冷水自行设计实验、探究。这时,问题出现了。学生带的气球都比较大,烧瓶放入热水中后,烧瓶内的空气受热后很难把这么大的气球“胀”得明显鼓起来,学生把求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