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们常常因为孩子的某些言行,为他们贴上这是个"××孩子"的标签,可事实呢?他们也有让我们佩服和感动的闪光点。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有一件往事使我终身难忘。那是我在单人校任教的第一年,我班有个叫健健的小男孩,个子不高,也不太讲卫生,又是一个好动顽皮的孩子。班上有二十多个孩子,不管是比他年龄大的,还是比他年龄小的,他都要欺负。家长也常常来我面前告状,因此,他没少挨我的批评。可他每次认错都很快,却一点不改,真让人头疼。我也认为他是一个难管教的"坏"孩子。  相似文献   

2.
一、调查背景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孩子的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就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此时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就越容易成功。小班幼儿的身体发展已经具备了做一些力所能及事情的条件,教幼儿做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生理卫生特点的。《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幼儿正在萌发的独立意识,我们一定要予以重视、鼓励和支持。  相似文献   

3.
不一般的爱     
今年我和林老师接了一个小班,孩子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有着这样那样的习惯和特点。他们是父母的小太阳,也是我们两位老师的宝贝。每一位孩子都牵动着我们的心,但那个患儿童孤独症的王力,却让我们付出了  相似文献   

4.
有些儿童有时会顺手牵羊拿别人的东西,这使家长们很尴尬,也很困惑。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关于儿童“偷窃”行为的心理因素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看,2—7岁的儿童正处在“自我中心”阶段。这时的儿童,常常认为世界是围绕着他运转的。他们还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所以只要是他喜欢,他就会顺理成章地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占为己有。年龄越小,这种现象越普遍。因为,人们的行  相似文献   

5.
万晓红 《山东教育》2012,(15):43-44
瑞瑞常常有"人来疯"现象,当着我们大人的面,经常会欺负年龄小的孩子,或是上蹿下跳,弄得我们很尴尬。我回家也会批评、教育他,可是收效却不大。一天下午,我来接他,本来已走到大门口的瑞瑞,却飞快地跑回去抢一个正在玩沙小姐姐的铲子。抢铲子的行为没有得逞,就回手打了姐姐一拳。我让他道歉,他马上使出了"杀手锏"——哭。对待瑞瑞这样的孩子,我该怎么办啊?  相似文献   

6.
——尊重的内容有很多,总的一点是,要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来看待,而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具体的方法是将心比心,我们不喜欢别人如何对待我们,我们也就不要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其实有时孩子在物质上需要的并不是那么多,他们需要父母对他们精神上的关爱。 ——如果您想让孩子聪明起来,就不要说孩子怎么那么笨;如果您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热爱学习的孩子,就不要说孩子除了不喜欢学习什么都喜欢。 ——如果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么当他面对别人的时候,他会失去自信,没有勇气也没有意识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不同意见。 ——与子女有效沟通需要有一些技巧,但是更重要的是态度。在交流中对孩子真诚、信任、接纳、尊重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儿童参与权的解释,《儿童权利公约》界定:“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自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其年龄和成熟度给予适当的看待。”尊重并维护儿童的参与权,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从小就有参与身边有关事务的欲求。然而目前,忽视或无视孩子的参与权,是家庭教育中比较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主要有: ——对儿童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够儿童是人,是正在发育成长的人,是拥有人的基本权利的人。我们长期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总认为儿童是稚气未脱的小孩,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未来才是他们的,现在是成年人的。他们和成年人比较,充其量是个“小人”。家长的主要职责就是照顾好他们,供吃供穿供读书,孩子的一切都是大人给的,还要什么权利。因此常不自觉地把孩子排斥在权利主体之外。重生存权而忽视了参与权,在人格上并没有把儿童和成人平等地看待。另外,儿童(未满18周岁)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容易使成人忽视儿童的参与权。  相似文献   

8.
一 儿童隐私意识的发展阶段 儿童的隐私,反映了儿童与其交往对象的一种人际关系。儿童稍大一些,如六七岁左右,就开始在人际交往中建构起自己的隐私,体验到秘密所带来的神奇的分隔力。他们开始知道什么是隐私,有了一些关于隐私的神秘体验,但是不能真正地理解隐私。如他们会说:“不告诉你我昨天晚上尿床了,因为这是我的秘密。”儿童的隐私意识主要来自于儿童和世界的互动,不仅包括和人的互动,也包括与物的互动。孩子的隐私意识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记忆的白墙     
正孩子越小,记忆保存的时间就越短。我们必须不断激活他们的回忆,才能让他们的记忆维持的时间更长。然而,两岁以前的儿童没有足够的词汇可以描述记忆。非语言的记忆模式失效7岁左右,关于童年最早的回忆开始模糊。7岁之前,儿童能够唤起60%的3岁之前形成的记忆。而到了八九岁时,儿童只能唤起40%的3岁之前形成的记忆。  相似文献   

10.
一般地说,孩子在三、四岁以后,就特别喜欢画画了,这一时期称为儿童绘画的涂鸦阶段。他们的绘画,虽没有明显的作画意图,甚至带有游戏成分,但体现了孩子最早的创造意识,是他绘画能力的最早表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对孩子的行为不要横加指责,也不必过早地要求孩子画这画那,要以培养孩子画画的情趣为主,坚持鼓励、表扬,任其自由发挥。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也迅速增强。当语言不能表达思维的时候,便自然借助简单的图画语言 (简笔画 )来描绘事物的基本特征,这个时期称为儿童绘画的象征期。   儿童在知识范围…  相似文献   

11.
<正>到底是孩子淘气、不听话,还是由于我们对孩子不够理解、不够耐心而冤枉了他呢?也许在孩子看来,是我们这些大人太不讲道理呢!作过50年的儿童教育,我常常说爱孩子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儿童,却没有想到,我会因为误解儿童而制造了一个个冤案。奶瓶冤案小外孙特别喜欢喝奶,拿着奶瓶到处跑,我便让他坐在小椅子上喝。心想,他一岁多了,需要养成好习惯。小外孙坐在椅子上美美地喝奶,一会儿却把奶瓶往地上倒,  相似文献   

12.
《家庭与家教》2006,(11):51
前一阵回老家时,遇到一个姓包的农民,他说他的大女儿考上成都的一所外国语大学,小儿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理工大学。我立刻就对这位黑黑瘦瘦的农民充满了敬意,问他“:你在教育孩子上有什么好办法呢?”他笑一笑说“:我的办法和别人不一样,不是我教孩子,而是让孩子教我。”“让孩子教你?”我更来了兴趣。他说“:是呀,我小的时候家里穷得供不起我读书,要指望我教孩子,那只能是笑话,但如果我不管他们,由着他们瞎混,我又不甘心。想来想去,我想了一个好办法——等他们上学读书的时候,我就开始跟着他们一起学。他们每天从学校回来,我都让他们把老师讲…  相似文献   

13.
我在这里所说的“小”,既指“年龄小”,又指“事情小”。因为孩子的年纪越小,其可塑性就越大;要求孩子去做的事情越小,孩子就越容易做到;而孩子接受的训练越多,其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就越强。儿子刚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我们就反复教他:早上起床时,第一句话就该说:“爸爸妈妈,早上好!”晚上睡觉前,最后一句话应是:“爸爸妈  相似文献   

14.
王维智 《教书育人》2009,(12):36-36
虽然儿童年龄小,但他们在生活中也会面临道德选择问题。由于儿童的道德认识还很肤浅和表面,因此,他们在道德选择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困难。孩子在遇到这些困惑后所寻求的帮助和做出的选择,将对他今后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那么,当孩子遇到这些道德困惑时,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去做呢?我们来看看小朋友童童的例子:  相似文献   

15.
【病文·片段】 如果说我是天,我没有它的广阔;如果说我是牛,我也没有它的强壮。而这两个本来很强大的字,却创造了我这个微小的生命——天牛。我的年龄不大也不小。说它小,在人类界也就是个孩子那么大;说它大,却在我们天牛界的年龄中算是老年人了——我九岁了。  相似文献   

16.
工作之余,笔者读了一个关于“法国儿童孵小鸡”的故事,颇受启发。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有个法国儿童见鸡蛋能孵出小鸡,便异想天开,认为同样形状的卵石大概也能孵出小鸡。他的老师并没有否定他的念头,反而鼓励他做试验,让孩子把卵石揣在衣兜里孵化,并煞有介事地给了学生一本小册子,让他记下卵石每天的变化。一个月后,这位学生把本子还给老师,说卵石毫无动静。老师并没有笑,而是认真地问他:“这是为什么呀?”孩子回答说:“噢,我明白了,石头没有蛋黄和液体,变不成小鸡。”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指出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即:教学中在对学生提出一些共性要求的同时,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年龄越小他们身上所蕴含的个性、创新的火花就会越旺盛,我面对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就像是一个个永无休止的小问号,对任何事物都好奇,每时每刻都会有创新,富于个性的相法出现,对于一些问题的回答,他们不会受年龄思维的限制,不会存在任何顾虑,此时的他们想象力丰富,个性显露,面对着这样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们的课改教师不应该再将他们简单地复制成一个个成绩优秀的模板.  相似文献   

18.
成长之殇     
成长是破茧而出的美丽,也是疼痛。最近听到很多人在唱朴树的《那些花儿》,没有感觉,他们没有唱得掉下眼泪,他们没有带着哭腔,他们不是孩子。2003年朴树的《生如夏花》卖得很好,可是我想念唱《白桦林》的朴树,那个声音温暖粗糙,眼睛前面挡着长长头发的孩子。但我只是想念,而不是伤心,毕竟那个孩子已经在笑,不再一个人哼唱着悲伤,他长大了,所有的人都要长大,我们不是彼得潘,也不是小王子。我只是为那些正在长大的孩子们失落,因为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少了一个人给他们安慰和陪伴。  相似文献   

19.
——有位母亲惊奇地对我说:“我昨天才发现我儿子已经认识好些汉字了,当我拿出字典翻时,他竟能念出不少字,我真不知道5岁的孩子是怎么学的。要知道,我们都没有专门教过他识字呀!”——4岁的女儿颇认真地问我:“为什么年龄越大,越有烦恼?”我反问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她说:“歌  相似文献   

20.
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的,变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惠特曼《草叶集》在孩子最初的生命里,我们力所能及的,能给予他什么呢?而在未来生命的那里,就成了他的一部分。在最初的记忆里,如果我们用优美的语言,博大的精神境界,滋养儿童,让我们的孩子在朗朗的读书声中长大,相信他的未来会拥有一个明朗的世界。在每个生命的黎明,我和大家一样带着班里的学生开始诵读,读童谣,读儿歌,读儿童诗,读古典诗词……看着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