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74):21-22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作用不可忽视,然而长期以来,在传统译学的影响下,译者一直处于"隐身"的地位。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当代翻译理论将译者从幕后推向了幕前。本文从阐释学的观点出发,探究其对译者地位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向春霖 《考试周刊》2008,(12):32-33
翻译是一门以理解为基础和目的的学科.本文从阐释学角度分析了翻译过程中文本阐释和译者的主体性的联系,说明了翻译是原文本的客观性和译者主体性的相互对话和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以往的翻译理论研究中,译者常常被视为原文的"奴仆",强调译文的忠实性,认为其只是原文的复制。而本文以阐释学理论为指导,从译文的选择、解读、表达几个方面分析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的发挥,指出译文是某种意义上的再创造,而译者主体性的存在是不可缺少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也对占译者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阐释学是一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互动活动,词义翻译又是翻译之根本。而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对原作的选材、理解、翻译策略的选择都体现了主体性能动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译者主体性问题受到了中国译学界的广泛关注,译者主体性研究对探讨翻译的本质、过程、批评以及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此项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定义界定模糊的问题。将着眼于翻译过程,从阐释学的角度对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翻译既是一个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交流的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思维过程。译者的主观意识参与文本的阅读、理解和阐释,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着手,分析译者在阐释文本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时对原作品的“召唤结构“的主观影响。  相似文献   

7.
生婧 《海外英语》2011,(8):230-231
在传统的翻译观念中,译者一直被认为是原文作者的仆人,只是复写原文作者的观点和看法;然而现代哲学阐释学提出的诸多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原文与译者之间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突出了译者的主体性。该文从现代哲学阐释学的角度对译者的主体性做了初步的探讨,期望为这一课题提供更多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8.
张萍 《海外英语》2014,(14):161-163
该文以斯坦纳阐释学翻译四步骤为基础,列举了朱振武教授所译美国作家丹·布朗作品中的数例,来说明在文化信息的表达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同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又必须受到原文本、译者自身文化素养和读者的"期待视野"等因素的制约,所以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和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创作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译本。  相似文献   

9.
论文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视界融合角度出发,引申出视域差概念,取《道德经》英译本中实例,将译者视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进行研究,旨在对东、西方译者英译《道德经》时的不同理解进行客观的、合理的梳理,并肯定哲学阐释学对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阐释学是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以当代西方哲学诠释学的有关理论作为基础,探讨了译者主体性问题。从对哲学诠释学有关文本理解的本质和过程的深刻解读中可以看到,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比语内解释更为复杂的理解与解释过程。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面对原著,译者必须发挥自身的艺术才能和主观能动性,进行堪与原著相媲美的再创作,同时必须尽量忠实原著,自觉地用原著来约束自己。  相似文献   

11.
从阐释学视角论字幕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字幕翻译受到技术参数和文本因素的制约,需要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阐释学视角下,字幕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整个字幕翻译过程中,涉及译者选择原片时的信赖,以及阐释和再创原片时的侵入、吸收和补偿。  相似文献   

12.
阐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理论。阐释学代表人物斯坦纳提出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彰显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以斯坦纳的阐释学为基础,分析陕北民歌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相似文献   

13.
14.
近几年,随着文化交流愈发频繁深入,原本长期处于“隐身状态”的译者地位逐渐得到了提高和重视。许多阐释学学者都认为应该以更加全面的视角来探讨翻译,以便更好地研究译者的主观性。本文通过分析经典电影《末代皇帝》在中国大陆官方公映的字幕汉译本,并基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深入探讨字幕翻译者在翻译影片时如何发挥译者主体性,以期为影视字幕的汉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机器翻译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不断挑战人工翻译的地位。由此,关于人工翻译存在的价值和发展方向的探讨不断展开。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和译者的主体性特点再次引起译界的关注和讨论。借助太极拳中医养生的英译实例,以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通过斯坦纳翻译过程的四个步骤,对比分析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的差异,论证现阶段人工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阐释学的发展,译者主体性不断得到深入研究。当代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强调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他提出阐释翻译的四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本论文试从斯坦纳翻译的四个步骤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具体体现。阐释翻译观与译者主体性的有机结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17.
客观阐释学代表人物赫施对"意义"与"意味"进行了区分。前者确定不变,决定了译者主体的受动性。后者变动不居,决定了译者主体的能动性。从赫施阐释学的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孔雀东南飞》英译本的深入分析,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哲学理据。  相似文献   

18.
在阐释学翻译理论框架下,翻译过程可以分为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阐释学分析的翻译步骤,译者主体性作用在对原文本的理解和阐释过程中得到了彰显,在翻译《太平广记选》过程中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将中国文化内涵介绍给西方读者,实现了翻译再创造的过程.阐释翻译操作过程中从语言理解到译者主体性作用的考察,也为阐释学翻译理论指导实...  相似文献   

19.
阐释学重在对意义进行解释,译者主体性主要指翻译过程中翻译对象本质的外化,对翻译主体加以影响、控制,实现艺术的再造。在翻译中,翻译人员既需要利用其主观能动性促使译文与原著相媲美,又要忠于原著。《生死疲劳》是我国著名作家莫言的作品,其英译本由翻译家葛浩文翻译,针对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进行研究,探究信念投入、主观投入、补偿思想以及归化、异化、平衡翻译等策略,对中国文学对外传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谷若作为一个哈代专家,他的译作<苔丝><还乡><裘德>等已经被许多学者从文学方面进行了研究,而在翻译研究中多是从语言层面对译作进行对比,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选取张谷若的第一部译作<还乡>并从阐释学角度分析他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