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王敦既下,住船石头,欲有废明帝意。宾客盈坐,敦知帝聪明,欲以不孝废之。每言帝不孝之状,而皆云:“温太真所说。温尝为东宫率,后为吾司马,甚悉之。”须臾,温来,敦便奋其威容,问温曰:“皇太子作人何似?”温曰:“小人无以测君子。”敦声色并厉,欲以威力使从已,乃重问温:“太子何以称佳?”温曰;“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相似文献   

3.
笔记小说《世说新语》,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东晋时期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传闻、逸闻趣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但一般是用大笔勾勒,较少刻意描绘。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其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在学习了课文《〈世说新语〉两则》后,同学们一定对《世说新语》这本书有了一些了解。下面两个片断均出自《世说新语》.都以人物对话为主构造情节。从这些人物的语言中.同学们可以窥见其不同的性格特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了课文《〈世说新语〉两则》后,同学们一定对《世说新语》这本书有了一些了解。下面两个片断均出自《世说新语》,都以人物对话为主构造  相似文献   

6.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 ) ( ) ( )世说新语笺疏 谢道韫 陈突 ● - ● ( ) ( ) ( )何所似 暴风骤雨 无奕女 ( ) ( ) ( )屋舍俨然 太丘舍去 差可拟( ) 惭愧二、填空 1.《世说新语》是由——写的。 2.“公大兄无奕女”就是朝的——组织编时期著9.元方入门不顾( )10.下车引之( )(四、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白雪纷纷何所似?答: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答:3.待君久不至,已去。答: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答:——五、阅读《咏雪》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很显然,谢安更欣赏无奕女对飞雪所作的描名的才女 ,她的丈夫王凝之是著…  相似文献   

7.
《期行》《乘船》均选自《世说新语》,是两篇内容浅显,篇幅短小的古代散文。《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中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今本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类,记述了汉魏至晋宋间三百年左右,一百二十多位人物的轶事和言论。书  相似文献   

8.
[自读导言] 1.读懂这三则故事,了解这三则故事的大意。 2.领会孔融“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外之意;领悟第二则故事的思想意义;体会曹操的个性特点。 3.学习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学习通过典型事件进行概括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4.反复诵读,继续积累文言词句。  相似文献   

9.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世说新语》的文体,古今学者持有不同观点。从“小说”这一概念的历史演变以及《晋书》与《世说新语》的比较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小说,并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之一:老人国里的好孩子 近读《世说新语》,若干“模范儿童”的故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人小心重、少年老成。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两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篇目。就教材选编者的意图而言,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就实际教学目标而言,语文教师往往注重引导学生疏通与掌握课文大意,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感悟亲情之可贵。  相似文献   

13.
《智子疑邻》学生:老师,读了这篇寓言,我有一点想不通,为什么富人的儿子与邻人之父同时提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的忠告,而后来富人却“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呢?老师:“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这个道理深奥吗?学生:这个道理很简单,小孩子都知道。老师:可见,提出“不筑,必将有盗”根本谈  相似文献   

14.
一、自读课文学习这类课文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凭空就能养成的,必须指导学生自己阅读,逐步“历炼”;切忌由老师包办代替,逐字逐句串讲。常用的方法是,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读通文章,遇到难点、重点的地方,由老师点一下。例如:1、游“孔子东游”。这个词,课本上没有注释,学生很容易犯“以今解古”的毛病,认为是“游玩”。甚至在有关专著中,也有人将“孔子东游”译为“孔子往东旅行。”(《中学文言文译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所反映的魏晋学风问题,主要表现为:标新立异、迷信权威、剽窃抄袭、附庸风雅等方面。"为人—为己—求进"的治学心路,是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之一:老人国里的好孩子近读《世说新语》,若干“模范儿童”的故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人小心重、少年老成。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德行第一·范宣受绢》十指连心,怎能不痛?但范宣“大啼”却是因为自己的“不孝”——  相似文献   

17.
〔总体阅读思考〕通过阅读本课所选的两封书信,我们应该了解和认清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如果说第一封信戳穿了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面纱,那么第二封信则揭露了帝国主义血腥的资本积累。所以这两封信应视同一篇,用历史和现实的分析方法联系起来看,这样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涵。〔阅读入门指津〕一、《关于美国式民主的一封信》主要是从美国的国家机器和国会两方面来谈其民主的,因此我们可据此将文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开头到“每年这样大规模的逮捕,是民主,还是专政”),表述了美国从成立以来,其国家机器是为自身阶级服  相似文献   

18.
新教材第二册在苏洵的《六国论》后附录了苏辙的《六国论》。两篇文章,可比之处很多。首先是立意选材。两文均是史论,分析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但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灭亡,而在讽谏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所以他们不像历史学家那样对历史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论述,而是剖开一个历史层面,选择一个问题,分析论述,表明自己的看法,以古鉴今。苏洵之文着眼于当时宋朝统治者屈服妥协的对外政策,围绕“赂”选材,批评统治者屈辱苟安的国策;苏辙之文着眼于战略形势,围绕“势”选材,批评统治者缺乏战略眼光,见利忘义,不识形势而相互攻杀的错误…  相似文献   

19.
刘汉生 《天中学刊》2007,22(1):81-84
从先秦到中古时期,作为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人称代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把上古时期的《史记》和中古时期的《世说新语》的人称代词进行历时的比较,可以看出人称代词在数量和使用频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并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总体阅读思考】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人们习惯把新闻比做“社会的窗口”、“时代的镜子”,即透过新闻,能够看到社会的风貌,时代的精神。本课所选两篇通讯,就是这样的“窗口”和“镜子”,透过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昔日黄泛区的巨大变化和长江天险成为通途的奇迹,更可以看到建国四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各条战线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及其美好前景。所以,在阅读本课时,首先应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