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日本学者森野繁夫《宋代的李善注(文选)》(《山西师大学报》1986年第4期,李心纯、林和生编译)对《文选》李善注在宋代的演变始末作了细致的分析,读后深受启发。现就笔者所知,将该文涉及的宋代《文选》版刻补说如下。1、关于北宋国子监本。森野先生说:“宋代刊行最早的李善注《文选》,是北宋国子监本。”这是对  相似文献   

2.
萧统《文选》是甸古代一部著名的诗文总集。远在隋、唐之际,研究《文选》即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叫作“《文选》学”。《文选》对后世文学的发具有锭的影响。本文回顾了20世纪中国《文选》研究的主要情况,指出“五.四”以后,《文选》学衰落,而近几年《文选》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肯定了黄侃,高步瀛和骆鸿凯对《文选》学的贡献,对今后的《文选》研究寄予厚望。  相似文献   

3.
宋代刊行最早的李善注《文选》,是北宋国子监本,然而不久即在编纂六臣注《文选》时与五臣注《文选》合并了。在所谓六臣本中.有将李善本正文与五臣本正文进行对校的校语。这个与五臣本对校并被认为是北监本的李善本,到底是怎  相似文献   

4.
清代是《文选》学最为繁荣的时期,政治上源于清政府的导向,学术上是因为考据学的兴起、李善注的阙失,文化上根源于骈体文的兴盛。清代《文选》学呈现出与往代《文选》学不同的特点:以小学释"选学";运用多种方法,系统综合研究《文选》;运用新思维,与现实相结合来评价研究《文选》。虽然清代《文选》学成为"显学",但是它仍然存在版本受限、严重因袭等不足。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先生的巨著《管锥编》中包含着研究《文选》的丰硕成果。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纳结:一是推扬萧统的编选能力和“文选学”的重要性;二是在理论实践两方面突出了《文选》评点的价值:三是运用循环阐释方法补正李善的注文。  相似文献   

6.
梁章钜是清代具有爱国爱民思想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文选》学研究专家。他的《文选旁证》四十六卷校勘认真、细致,注释确切、详赡,考证细密、审慎,评论深刻、精湛,被誉为“选学之渊海”、“集大成”之作,对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和《文选》学,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宋代古音学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古音学是在吴开拓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建立和发展 ,有着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隋唐人的协音注释为它作了前期准备 ;对前儒经说的怀疑以及对《集韵》《礼部韵略》旧韵模式的不满 ,促使了宋人对古音学的研究。它的蓬勃发展 ,一是表现为研究古音的著述很多 ,二是研究古韵的学者很多 ,他们在各种著述中发表了很多古音学方面的见解。宋代古音学虽然以通转叶音说为主体 ,但宋儒之中不少人对古本音问题以及对叶音说的错误 ,都有相当深刻的认识 ,并提出了古无叶音说的口号。本篇从古音学史的角度 ,探讨了宋代古音学形成的历史条件及社会基础 ,并讨论了宋代古音学的历史功绩及其是非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种文学思想的形成往往不能脱离当时文化背景的影响。张炎《词源》中提出的存“骚雅”、有“意趣”、风格“清空”的词学审美理想,与宋代理学影响下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尤其是诗文审美取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宋代文人注重以儒家为本,以释、道思想为辅的人生态度,追求不离世俗而又高雅淡泊的生活情趣,在诗文创作和欣赏上,宋人重视作者心性学养在作品中的体现,同时崇尚淡泊高远、空灵含蓄而意蕴丰富的艺术境界。张炎《词源》的词学主张正是宋代的文化取向在词学思想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释了有关《文选》学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回溯了萧统《文选》37种文体之一的“七”作为一种文体的历史及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其二,对《文选旁证》的作者作了考证,认为其作者为梁章钜。其三,评价了苏轼论《文选》的观点,认为苏轼的评论有其得失。得在指出了萧统的一些错误;失在他从个人喜好出发,未能对《文选》作客观的评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研究必须在充分占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由于目前学界缺乏一部集大成的“词学批评资料全编”之类的著作,因此对词学批评的文献状况及其存在形式的了解与分析,是摆在宋代词学批评研究之课题面前的一个亟需首先解决的问题。笔者兹根据现有的有关文献整理成果和井蛙之见所得的点滴材料,尝试对宋代词学批评文献作一个粗疏的概述。吴梅先生曾在《词话丛编序》里说过这样的话:倚声之学,源于隋之燕乐,三唐导其流,五季扬其波,至宋大盛。山合海负,制作如林。然北宋诸贤,多精律吕,依声下字,井然有法。而词论之…  相似文献   

11.
宋遗民词人隐逸词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宋遗民词人 ,是宋词中一个颇具特色的群体 ,本文从宋遗民词的文本出发 ,对其中的隐逸词进行考察 ,结合宋亡后士大夫心理与境遇的分析 ,探求宋遗民词人的心奥 ,试图为宋末元初遗民群体中隐逸词的特点找到社会文化学依据。运用社会文化学的眼光 ,详析宋遗民词中隐逸词的新特点 ,并联系宋末元初那一特定历史时代的具体情况 ,试对宋遗民词进行认真 ,允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闽粤赣边区是宋代乱事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两宋之际时局的变动,使得原本活跃于闽粤赣边区的土豪势力借助时势伸展其张力,在南宋以降逐渐成为地方社会的支配阶层,其演化过程充满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并与基层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一转变对宋以后闽粤赣边区地方社会的发展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文试图将土豪、动乱与王朝的变迁共同纳入到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框架下,藉此展开对于这三者复杂关系的探讨,以求探明区域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3.
李之仪是北宋后期重要的“苏门”文人。他一生的心态曾有过两次重大转型,由早期的用世心态转变为自通判原州起膨胀的悲剧心态和由悲剧心态转变为晚年的庸常心态。这三种心态各是以其权力意志、意义意志和闲乐意志为内驱力的。这三型心态是他一生中各阶段行事为文的心理基础,甚至进一步影响到后人对其人格褒贬不一的评价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前辈学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进行过阐述,认为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而笔者认为这是在文学发展不同时期都应当存在的。本文梳理从魏晋到北宋山水诗发展的大致脉络,以苏轼山水诗创作为典型个案对“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做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始得”由非词演化为词,历经了先秦的非词结构、两汉的两义结构、唐宋的成词和高频率使用阶段以及元后的萎缩阶段。“始得”的语法化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内因是语义的变化,外因是高频率的使用和适合的语境。唐宋时,“VP始得”高频率出现于唐宋禅宗文献和《朱子语类》中,因其后省略了“VP2”,使其语义更为含蓄和深刻,这一特点正符合了禅宗“不立文字”和“言语道断”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宋代环卫官从唐代十六卫官承袭而来,在名称和编制上无太大变化,但由于宋朝历代都遵从"崇文抑武"的"祖宗家法",环卫官的职能范围越来越小,以致两宋以来环卫官多不除人。从现存的宋代史料中可以发现,宋代环卫官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在《宋史》的"合班之制"和宋代的官品令中尤其可以发现这些变化。这也反映了宋代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处于从中央集权专制到皇权专制主义的转型期。研究宋代集权的就为角度之一。  相似文献   

17.
论宋代小说的“由虚入实”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虚”而宋“实”是后人对唐宋小说实际现象及各自特质的揭示和评价。造成宋代小说“实”之状况的原因有这样几点:晚唐小说由虚构铺衍向征实补史演变给宋代小说发展定下基调;宋人小说观念有浓重的求实意识,唐代小说“假小说以施诬蔑之风”助长了宋对前代小说盛行的考据求实之风,在对唐小说虚构成就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以偏概全,误将虚构当做虑幻加以攻击;宋代统治者对小说既以之消遣,又斥其不实;宋代史学发达,取小说入史,宋人更强调了小说以补史为标准,以纪实为手段,以鉴诚为目的;宋代党争激烈,文网日张,给小说的虚构以沉重打击。  相似文献   

18.
儒家诗论强调诗是人情感的抒发,其反映并影响着社会。宋人在继承这一理论中,走出了一条直抒己见、对社会人生纵横议论、既继承唐人又不同于唐人的创作道路。在此理论下形成的宋诗,被明代复古诗论以“宋无诗”予以否定。然而宋诗及宋人的诗歌理论却一直影响着明人对诗歌的探索,对宋诗的接受主要表现在认清继承中的墨守与创新、法其法与法其所以为法、抒情与议论等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19.
宋小说已深入到大都市、小市镇的市民日常饮食生活中,使其具体、直观呈现并形成了系统,像酒楼茶肆等题材,对后世文学影响甚巨。以《东京梦华录》为代表的城市日常生活笔记文学,为宋代饮食文学构筑起一个平台,使宋代城市市民日常饮食生活独立出来。宋小说笔记的饮食生活内容已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并互相融合,从而构成了宋代乃至宋之后无比生动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20.
《周颂》是西周特定时代之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诗篇,具有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周颂》中的周初诗篇强调继承文德、保守天命,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突出的敬业意识;而西周中、晚期《颂》诗则只强调求福禄于神祖。这反映了周代统治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周颂》宗教色彩、神灵意识淡薄,抒情、描写多针对现实,具有突出的理性特征。这种理性特征是西周思想文化背景的反映,它与《尚书》等史籍中所反映的西周统治者的理性思想是相符的。《周颂》在艺术形式上显示出中国诗歌在形成之初的诸多原始性特征,这与《鲁颂》《商颂》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