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评价问题是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地认识历史、吸取经验教训、发扬民族精神都离不开对历史问题的客观评价。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学术界探讨评价历史问题时往往各抒己见,加之近年来大量出现的历史文学及影视作品,也对青年学生认识历史产生极大影响,愈加凸显历史评价问题的重要。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标准,以历史主义原则为指导,以历史人物、事件或事物对历史进程起推动或阻碍作用为标准,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农民战争以及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等问题,正确评价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革命与改良等问题,以培养学生探讨理论问题的能力,真正担负起历史教育工作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因民族危机日渐深重的现实刺激和自身教、学身份的变化,吴晗提出撰写历史教材、培养学生历史兴趣、提高历史师资力量、编纂历史课外读物等历史教育原则与手段,标志着其历史教育思想的初步形成。40年代以后,随着对历史教科书编纂的意义、历史教育与时代之关系认识的深化,其历史教育思想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史学普及实践中,其历史教育思想臻于成熟。他从教、学两方面着手,本着广泛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发挥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多种手段,将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相结合,在强调历史教育社会功能之时,不忘其学术价值,推动了历史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今年全国文综卷(Ⅰ)的第37题涉及到当今国际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民族主义,这是一道很有现实意义、大受赞扬的好题,许多历史老师都写了文章,对该题进行评价。读完后,意犹未尽,故也来谈几句。关于民族主义,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民族主义的含义。民族主义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理论思潮,它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而产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民族主义是人们感受本民族的存在和利益的一种认识体系”。主要表现在对民族文化、民族国  相似文献   

4.
从民族主义视角看,作为创办者与主笔之一的梁启超的思想变化影响了《新小说》的分期,也影响了小说作者的历史叙述。这些作者与其说是叙述历史,不如说是重构历史,召唤民族主义;宗旨乃在于将中国纳入世界普遍历史格局,将其变成现代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5.
周淑英 《江西教育》2003,(12):25-25
党的十六大报告突出地提出了民族精神问题,而历史教育为民族精神的培育、爱国主义的弘扬提供了最基础的承接面。笔者认为,在历史教育教学中,于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法,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才能将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之始终。运用比较法。历史比较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和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在中学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时运用比较法,可以通过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帮助学生鲜明直观地了解历史,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对伟大祖国的认识,加深对爱国…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44):17-18
中国和韩国都非常重视历史教育。两国的历史教育中存在某些共同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因素。同时,由于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地理环境、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两国历史发展各具特色,对于学校历史教育作用的认识和历史教育目标的确定也不尽一致。本文以21世纪初中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就中韩两国历史教育目标的共性及差异进行概括分析,以期为我国历史课程的改革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国际理解教育指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讲述、讲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以及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特别是本国、本民族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战争与矛盾的历史,让国民学会从全人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思考历史,突破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树立开放的国际意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崛起,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作为发展中的一个大国,培养国民大国国民意识也提到了日程上,而在这个意识之中,国际理解主义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社会学科,它与生俱有的民族意识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价值倾向性,决定了历史学科在国际理解教育中将承担着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李莉 《文教资料》2005,(21):49-50
香港中学中国历史课程在设置、内容等方面具有香港特色。自香港回归祖国以后,香港中学中国历史教育在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学历史课承载什么教育功能的问题,尽管意见不一,但毫无疑问,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最能体现它的价值。认识本国和本民族的历史,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对于学生的人格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历史学科最重要的任务。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源泉也”。世界上所有各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都几乎毫无例外地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0.
郑燕妮 《学子》2014,(7):92
民族历史教育是民族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目前延边州朝鲜族高中的民族教育比较倾向于重视民族语言文字教育,而忽视民族历史教育,致使朝鲜族高中生严重缺乏民族历史文化知识和民族意识。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延边州朝鲜族高中民族历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历史有着为指导现实、预测和开创未来提供借鉴以及教育国民、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主张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把懂得中国历史当作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我们应该认真领会其深刻内涵,即借鉴历史经验,指导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历史文化认同感,弘扬爱国主义,焕发民族精神;认识历史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用历史教育青年,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斯本格勒是二十世纪初欧洲著名的历史学家,其影响巨大的历史理论虽有深刻揭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积极意义,但也表现出全盘否定资本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倾向,成为近代以来德国学术思想界代表消极和反动方面的主要人物之一,这对二十世纪上半期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并由此使德国民族陷入独裁和战争的巨大历史悲剧,在思想和理论上有着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主义对现代民族国家、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民族国家的外交思想与实践需要从民族主义角度来解读。法国民族主义对其外交思想与实践的影响强烈而显著,形成了法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传统,从而成为法国外交独特经历的历史依据与基础。  相似文献   

14.
清季民初,进化论的风行,使人们的历史观念发生了变革。仿效西人注重历史教育以拯救危亡、开启民智已成为时人的共识。此时,政府颁行新学制,对中小学历史教育的相关内容和政策作出了界定。在新旧交替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促使了国人的觉醒和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  相似文献   

15.
历史有着为指导现实、预测和开创未来提供借鉴以及教育国民、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主张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把懂得中国历史当作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我们应该认真领会其深刻内涵,即借鉴历史经验,指导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历史文化认同感,弘扬爱国主义,焕发民族精神;认识历史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用历史教育青年,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的历史,历史上民族问题和民族主义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试论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育本身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丰富的历史史实为前提,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准确地解释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鉴今,回答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进化论的风行使人们的历史观念发生了变革。仿效西人注重历史教育以拯救危亡、开启民智已成为时人的共识。此时,政府颁行新学制,对中小学历史教育的相关内容和政策作出了界定。在新旧交替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虽不至尽善尽美,但它促使了国人的觉醒和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  相似文献   

19.
马建新 《成才之路》2010,(33):65-65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历史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责无旁贷的。那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主义在本质上属于政治学范畴 ,其核心政治主张是坚持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亦是民族主义的另一种表述。国家主义体现在教育上 ,便表现为国家主义的教育观。在中国 ,实际上 19世纪末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就已经出现 ,但在当时思想界并不占主导地位。一战后很长时间里 ,出于对世界大战的历史反思 ,人们普遍认为“国家主义”是大战的罪魁祸首 ,欧战标志着国家主义教育理念的破产。尤其是 192 3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世界教育大会 ,通过了“世界主义”性质的议决案等 ,更加强了这种认识。孙中山 192 4年在演讲《民族主义》时 ,就多次提到了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