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谈郭小川对新诗形式的探索及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小川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他不但以一个与“四人帮”作斗争的威武不屈的革命战士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记忆里;而且以一个辛勤的探索者和卓有成效的开拓者的身份,永久地载入了新诗的发展史册。认真总结郭小川同志对新诗的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努力学习他在几十年的创作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新诗的发展和繁荣,是很有益处的。郭小川同志对新诗的探索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艰苦的劳动。早在  相似文献   

2.
郭小川是当代优秀的诗人,在诗歌形式上他苦心研讨,勇于创造。本文第一部分,对郭小川的新诗体“长短句’和“长廊体”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较高的评价。作者不仅考察了郭小川新诗体同我国古代诗词曲赋的源流关系,而且与现、当代诗歌形式作了一些对比,指出他在新诗形式上的探求和创新,反映了诗人的艺术向往与美学理想。本文第二部分,对郭小川诗歌中的用韵以及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热情赞扬了诗人在追求诗歌形式美方面的新建树。  相似文献   

3.
臧克家的诗歌创作受新月派新格律诗学影响很深。本文发掘出被臧克家有意遮蔽的佚诗4首,它们对格律形式的刻意追求,进一步印证了他早期与新月派之间的渊源关系,对深入研究臧克家的新格律诗学及新月诗派新格律诗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郭小川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创造了两种新诗体:"长短句体"和"郭小川体";郭小川在创作中巧妙运用押韵,对偶等修辞手法,表现自身对诗歌形式的创新诉求.  相似文献   

5.
产生于“五四”新诗运动的中国现代诗歌在迄今80年的发展中,突出地显示了两个方面的追求:一是追求以现代口语表现新的时代精神的革命性即现代性;一是追求现代诗歌格言、形式之灵活自由与优美、和谐的完美统一。仅就追求现代诗歌语言形式之灵活自由与优美、和谐的完美统一而言,就走过了非常曲折的道路。但中国现代诗歌的格律化,乃是现代诗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其日益走向成熟的标志。这里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反复过程,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于诗性语言决定诗歌外在体式的理论见解,考察了成长期新诗白话用语的三种类型:口语化白话、国语化白话和杂凑式白话,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论证了以文学研究会诗群为首、采用口语化白话的诗人,坚持自由诗体写作;以新月诗派为首、采用国语化白话的诗人,探求格律诗体写作;以象征诗派为首、采用杂凑式白话的诗人,则在自发地作节奏自由诗体写作。  相似文献   

7.
诗是讲究形式的文学样式。我国新诗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七十多年来,尤其是近四十年间,它的形式已由单一变成多样化。教学之余,畅游在闪现着奇光异彩的诗国里,获得无穷乐趣。一、藏头诗把特定的话语分开嵌在每一句诗的头上,叫“藏头诗”。如1976年“四·五”运动中出现的一首: 迟睡早起为人民,群众爱您您爱民。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新诗发展的艰难历程  从历史文化背景看,中国新诗的产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注定要走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几千年来,中国文学的主体是诗歌。远古歌谣、《诗经》、《楚辞》、汉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直至明清各类旧体诗词,浩浩荡荡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篇章。这种主体潮流形成了一个能够自我繁衍、自觉自足的有机体系,它有丰富的传统、有良好的运行机制,由此中国文化思想已经沉淀到我们民族的意识之中,已为我国人民及世界人民广泛认同。因此,建立在对中国诗歌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盘否定的前提条件下的中国新诗,它所面对…  相似文献   

9.
内容与形式、自由与格律是长期困扰新诗的一大难题。该文指出丧失形式规范是新诗失去读者的主要原因,而形式是诗歌区别于散文的首要因素。同时阐明了诗歌形式规范的基本内涵,指出重建新诗形式规范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一,打破与建设新诗运动初期,胡适基于“文学革命的运动,不论古今中外,大概都是从‘文的形式’一方面下手”的认识(1),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当废骈,诗当废律”的理论主张(2)。他说:“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3)”。在胡适的理论和创作实践的影响下,早期新诗追求语言形式的解放,不大注意节奏音韵,口语化、散文化倾向明显。稍后的郭沫若主张作诗“自然流露”,认定“诗是情绪的直写”,“诗的本质,不在乎韵脚的有无”,诗在形式方面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开始的新诗革命意在打破诗体限制,推翻传统词调曲谱的束缚,创造一个“崭新”的诗歌世界,这使新诗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面临是否需要音乐性、如何重建音乐性的问题。本文意在通过对现代新诗音乐性的精神品位和意蕴流变的探寻,展示新诗在音乐性这一维度渐进迈向“未来的完美”的运动步伐。  相似文献   

12.
张斌 《甘肃教育》2001,(10):36-36
高级中学课本《代数》下册必修第32页的习题9是:已知:a>b>c,求证:++>0.此题的习惯证法都是证明它的等价形式+>.由于a>b>c,所以a-c>a-b>0,所以>,而>0,从而问题得证.如果就题论题,此问题确实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然而,蕴含在此问题中的规律性知识却被丢弃了.分析一下+>,a-b>0,b-c>0,而a-c=a-b+b-c,即两个分母的和,这是巧合吗能否将a-b,b-c换成一般正数x,y呢不妨试一试.于是,我们有猜想1若x,y∈R+,则≥显然,≥≥(x+y2≥xyx2+y…  相似文献   

13.
艺术总是有限制的。艺术的美、艺术家的才华正是在巧妙地运用限制中得到发挥。诗终究是以形式为基础的文学,没有合适的形式,就难以充分表现内容。现代新诗需要在“破格”之后如何“创格,”在民族性与世界性、艺术性与时代性、自由性与规范性中找到平衡,在这平衡上寻求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由于新诗的日益边缘化处境,诗坛上流行着一种"形式拯救诗歌"论,这种提法有失偏颇。因为:一、从新诗发展历史考察,自由诗同格律诗一样,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二、从诗歌本质看,诗之所以为诗,根本在于蕴含情感和节奏,而它的节奏有外节奏和内节奏之分,自由诗倾向于内在情绪节奏;三、诗歌在当今时代衰落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诗歌形式建设方面的问题,而在于时代所造成的一代人紧张而浮躁的心理状态。所以,严格的形式要求并不能充当新诗的救赎之神。  相似文献   

15.
从新诗否定形式要素的现象出发,在提出“声情”这一传统诗论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形式情绪"这一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分析形式情绪的自我赋形机制.  相似文献   

16.
著名诗人臧克家是我国20世纪重要的新诗理论批评家之一。他的新诗形式美学观经历了20世纪30、40年代的滥觞期,50至70年代中期的发展期,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成熟期,先后提出了“不赞成要一定的形式”、“诗要三严”、“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诗要三顺”等新诗形式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从新诗否定形式要素的现象出发,在提出"声情"这一传统诗论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形式情绪"这一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分析形式情绪的自我赋形机制.  相似文献   

18.
所谓构造新的数学形式,就是根据所设条件和结论的特殊性,通过联想、类比等方法,依条件重新进行组合,构造出符合题意的数学形式,并借助它认识并探求解题途径,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造意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是极为有益的.在具体构造新的形式时,一般可构建图形、方程、函数、复数、解析几何模型.例1、求出sin~220° cos~280° 3~(1/2)sin~220°cos~280°的值(92年全国高考题)分析:题设中的角为20°,10°,若构造以20°,10°为内角的三角形,可结合图形用正、余弦定理求解.  相似文献   

19.
新诗形式的探索,应和着新诗运动在20年代已经在进行“诗体解放”。进入30年代后,戴望舒倡导的散文美自由体,鲁迅和中国诗歌会倡导的新诗民族形式,以及新月诗派格律体,三足鼎立,并存、交织发展。抗战后的诗坛上,自由体、半格律占据统治地位;40年代中期以后,民歌格律体跃居主导角色。自由体对建国后自由诗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但其散文化弊端也对新诗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新诗民族形式的探索和发展应予充分肯定,而它对五四后的新诗形式的轻视态度,则是有偏颇的。新月时代虽已结束了,音韵美、建筑美的格律诗风仍然牵动着三四十年代乃至今天的新诗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诗歌自格律化以来,已有千余年的发展史。在其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格律体式已成为其继续提升的桎梏。到新化运动,这种体式被彻底打破,而在新诗格律化建设中,无数次试验均收效甚微。从新诗史的角度考察,中国新诗的自由形式更合于新诗本身的品性,不定型就是其已有或应有形式。当然,这种形式上的自由并非“绝端的自由”,而是有着审美控制力的自由。对形式美的自觉追求,应是中国新诗发展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