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婷 《华章》2007,(4):133-134
从编辑家的角度去看《文选》,萧统的编辑思想主要体现在:确定"辜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标准;按照选文标准编制分类体来;根据选文标准对入选作品进行精心加工.不论是《文选》本身,还是其中所蕴涵的编辑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书名是刘勰文学观点的集中体现,它强调的是精妙的艺术构思与精美的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而《文选》的选文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是萧统文学观点的典型反映,其“沉思”之想与“文心”之思,“翰藻”之文与“雕龙”之采,名异而实同,都体现了他们注重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文学观点。《文心》所论文体34种,《文选》39种,两书基本相同的文体选目近20种,其渊源有自,一目有然。  相似文献   

3.
关于如何理解萧统《文选序》中“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两句的含义,学术界长期来意见纷纭,莫衷一是,后读杨是先生有关文章,在对两句含义的总体把握上,彼此所见略同,唯觉杨文对某些局部问题的疏解,似尚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4.
奏议类文体是臣子向帝王上书所采用的各类文体的统称,《文选》和《文心雕龙》都对此类文体进行收录,但二者评录差距较大,萧统重视晋代、南北朝之文,刘勰崇尚先秦、两汉之古文。究其原因,萧统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标准,选文首重文辞,注重新变,以太子之位亲自主持编书,更能广泛收集近代的奏议文;刘勰以挽救“讹滥”文风之流弊为著书缘由,论文以经典为核,遵循古制,故不喜近代之文,加之时代动荡,刘勰的平民身份使得他很少能接触到近代的奏议文,因此无所评录。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小说,和世界各国的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梁代萧统编《文选》,提出了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是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文选序》分三个层次阐说了怎样对待《文选》的选录标准问题:首先,要区分“选录范围”和“选录标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其次,分析“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这句话不是在说《文选》的选录标准;第三,应将萧统本人的文学观与《文选》的实际选录标准区别开来;从萧统的其他作品、甚而至于从其他人的作品中“找寻”出一个所谓的《文选》的“选录标准”也是不妥的。讨论《文选》的选录标准,较稳妥的方法是从《文选》文本出发,仔细分析每一篇作品的性质、文体特征、艺术特色,从而归纳、概括出《文选》实际的选录标准。  相似文献   

7.
萧统《文选序》是研究《文选》选文标准的重要依据,但学界多集中于对“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理解,对其中“文之时义远矣哉”一句大多未加关注,而此句在整个序言中既上承,又下启,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文之时义”中“时义”一词的理解,对于确定《文选》的选文标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文选序》全文,考索文、时义、清英,“时义”当指文章美好教化功能之意.再结合萧统本人的文学观及当时重华采,尚巧似,追求骈俪、声律和文采之美的文学风尚和审美追求,“文之时义”在内涵上可兼指形式上追求艺术之美、内容上注重教化之功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代编辑学思想史上,萧统是一个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图书编撰家。他主持编辑的《文选》,不仅是古代文学的必读书目,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它充分反映了萧统的编辑思想,包括编辑目的、编辑原则、编辑体例、选录标准等等,在中国编辑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萧统《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一语,历来解释多有歧异,争议主要集中在"事""义"和"翰藻"的理解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转换思路,通过《史记》论赞的不被选录来理解"翰藻"之义,通过将"事""义"二字放入《文选序》和时代文学语境,来探讨其具体内涵。《文选序》此语,虽针对史书赞、论、序、述诸文体而发,也可推而广之,作为《文选》全书的重要选录标准,但不能涵括其选篇的复杂构成。  相似文献   

10.
著述思想,是作者对自己著书立说想法的说明。萧统编纂《文选》,不仅为齐梁 文坛一时盛事,而且功在后世。他虽未申明什么是自己的著述思想,但并不等于 他对此没有自己的看法,它散见于其诗文之中。本文的任务,即是要从萧统留下 貌似散乱无序的文字中总结归纳出其著述思想。萧统著述观念之模糊,是由其文 学思想中含有很浓厚的审美意味所决定的。在文学的实用功能、认识功能、教化 功能及审美娱乐功能中,萧统明显向后者倾斜。这就决定了他对文学的基本态度 是欣赏和把玩,在赏玩式审美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一种超越世俗欲望的高级精神 愉悦,所谓“炎凉始贸,触兴自高,睹物兴情,更向篇什”(《答晋安王书》),这 种态度是昭明文学观念的精神底色,决定着他对文学的最基本态度,从而也最终 为响到其编纂动机和著述思想。这一点同刘勰等人相比,会看得更加清楚。  相似文献   

11.
萧统怎样看待文学,这是一个文学史上应当探讨的问题,目前通行的看法来源于郭绍虞先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郭绍虞先生在《<文选>的选录标准和它与<文心雕龙>的关系》一文中分析萧统的文学思想说:“‘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目之玩,’原来他是把文学作品当作娱耳悦目之具的。”又强调说:“自信还是从本质看问题的,尤其象萧统这样。”学习前辈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深受教益,但掩卷沉思,疑义不  相似文献   

12.
虽然《文选》仅仅选录了张华诸多作品其中的八篇,但是张华的社会政治实践,个人生活理想乃至人格精神的矛盾分立,已经得到集中系统的表现和体认。在此基础之上审视《文选》选文标准问题,至少可以证明阮元提及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之说其实还是谨慎的,也符合于《文选》文本存在的现状。根据杨明先生的思路,我们得出的结论更倾向于“事”、“义”,既是指文章之外的写作活动和创作动因,也是指文章之内的思想内容、感情意义等。  相似文献   

13.
孔子在编辑整理《六经》的过程中,首创了一系列编辑体例和编辑方法,其中他提出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编辑思想,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具有理论形态的编辑思想的滥施,至今仍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这里,我就通过分析孔子整理《六经》时的各种相关因素,阐明他提出这一编辑思想的渊源。人们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是时代的产物,与其既定的历史条件紧密相联系。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编辑思想,也是该现象的反映。我国历史悠久,古典文献很多,而且源远流长。据说在三皇五帝时候,我国就有了最早的书籍,就是“三坟五典”。孔颖达疏引《尚书…  相似文献   

14.
明代张溥在《昭明集题辞》中说:“后人见其《选》,即可知其志。”《文选》是萧统主编的体大虑深的泛文学总集,不仅反映了萧统的思想与文评观念,也反映了萧统“化成天下”、巩固统治、匡正文坛、流芳千古的编撰目的。对《文选》编撰意图的研究,能够深化对萧统的了解以及对《文选》成书、选录标准等多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徐仙翰藻》是保留下来的关于元代二徐真人信仰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挖掘史料,对《徐仙翰藻》的作者与成书年代、版本源流、基本思想等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细致的探索,认为《徐仙翰藻》是众人合作的结果,1305年前后陈梦根将其汇编成书;该书有元手抄本、明刊本、现代点校本三种不同版本;《徐仙翰藻》的基本思想是"济生渡死,辅正除邪"。  相似文献   

16.
古人对“音乐”概念的理解有广义、狭义之分,萧统对《文选》“音乐”赋的分类采用的是广义的理解,他的这种理解是受《礼记》和《周礼》的影响。萧统的音乐观,从微观上看,他对音乐有微词;从宏观上看,他是很重视音乐的。他积极的音乐观表现在: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注意音乐的娱乐养志作用,好尚“清音”。《文选》为音乐赋立类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与萧统对乐与礼的关系和功能的认识有关,二是与乐舞繁盛的历史、现实及乐舞赋的大量出现有关,三是受汉晋音乐类赋归类评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梁昭明太子萧统《陶渊明传》评价陶渊明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认为“任真”是陶渊明思想性格的主要特点。考查陶渊明的生平,可以看出“任真”是陶渊明的素抱,对人生真谛的追求是他终生的实践。在他的现存不多的诗文中,就有八处写到“真”的:  相似文献   

18.
论萧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萧统应该成为世界文化名人,因为他编纂了《文选》,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选学”。《文选》不仅是李白、杜甫、陆游幼年识字就要读的启蒙读物,也是人生的入门书,是子子孙孙都要学下去的重要典籍。不仅影响唐诗、宋诗和历代人的思想,还影响汉字文化圈和周边文化;世界编纂史上亦无第二个可以媲美的例子。而作为《文选》指导思想的萧统的文学观和诗学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学发展进化论;(二)是文学价值论;(三)是文学审美特征论;(四)是“典”、“丽”兼容的中和美。萧统所有的文学观念,都是植根于儒家的诗学观和时代变迁、审美变化的交汇点上的。  相似文献   

19.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一首许多人都熟悉和喜爱的诗歌。这首诗最早主要是随着南朝梁萧统所主编的《文选》和他所编辑的《陶渊明集》的流传而流传的。这首诗的第六句在《陶渊明集》的不同版本中,有作“悠然见南山”的,有作“悠然望南山”的,  相似文献   

20.
“立身之道与文章异”,这是宫体创作的主导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受到了齐梁时期日益兴盛的佛教二谛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萧统的二谛新解,与宫体这一理论有许多相通之处。萧纲把佛学思想转化为指导文学创作的理论,一是他有较萧统更自由的生活环境,二是魏晋以来立身与为文越来越分离的创作现实。这一理论,对宫体弥漫梁代中后期文坛并影响陈隋和初唐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