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莘农先生在其《“外国在华邮政”不属于中国邮政历史范畴》(见《集邮博览》2001年4月号,以下简称“张”)一中提出了对《外国在华邮政属于中国邮政历史范畴》(参见《集邮博览》2000年6、7月号,以下简称“众”)一的看法,并要求进行“商榷”。笔先以本求教于张先生,先生是前辈,如有不当之处请先生再次赐教以求真谛,  相似文献   

2.
李厚禄 《上海集邮》2008,(11):33-34
《中国邮票史》(第九卷)记述1979-1991年我国邮票的发行历史,有些地方似可商榷:  相似文献   

3.
2011年第12期《集邮博览》刊登的“漏印英文加注的《迎客松》普资片”一文,展示了一枚漏印英文“CHINA”的2001年6月28日发行的《迎客松》普资片加印式.  相似文献   

4.
《集邮博览》2012,(7):4-5
智者曰:三十而立。三十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青春勃发,最富有生命力、充满激情的时候。对一本杂志来讲则是真正的开始。 三十年来,《集邮博览》就像一棵不知名的小草,慢慢地成长,它经历了大自然的风雨吹打,也遭受过人们有意或无意的践踏,但它还是顽强地生存了三十年。  相似文献   

5.
2021年第8期《集邮博览》刊出刘建辉先生的大作《三组“人民军队早期将领”邮票发行始末》一文(以下简称“刘文”),笔者拜读后多有收获。刘文介绍:“进入新世纪以后,原国家邮政局正式向中央呈文做了请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经研究,同意原国家邮政局提出的分3批、每批5位早期将领的邮票发行方案……”由此表明,中国邮政发行“人民军队早期将领”系列邮票之前,进行了充分的论证,请示了中共中央有关部门,安排了发行计划。  相似文献   

6.
2010年第10期《集邮博览》发表了刘肇宁先生的《赣西南赤色邮政3分邮票实寄封收藏始末》(以下简称“刘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本人的思索。发现文中有两点说法值得商榷,一是赣西南赤色邮政的创办时间,二是实寄封的日期。以下就此问题谈谈本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集邮博览》2013年第3期刊发李菁之老师《邮苑耕耘30年》文章,读后令人受教育和感动。这是一篇引导学生集邮很有说服力的文章。李老师以自己数年和学生的经历,回答了集邮传播正能量的作用,特别是在校园,集邮作为第二课堂,寓乐于教的功能。正如文中所说:既可以加深课堂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又可以提高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任敏 《中国钓鱼》2004,(7):50-50
接到《中国钓鱼》2004年第四期,拜读到《悬坠钓法探索》一文,对所述:“脑线越细……鱼吸饵……瞬间传递至铅坠的加速度就越大越快,铅波动的幅度大且快,浮漂的动作当然明显、准确。”  相似文献   

9.
读了《中国钓鱼》2003年第十一期,广东中山钟有祥先生的《如何找浮漂的感觉》后,对文中“剩余浮力”之论述,颇感费解,借此与钟先生交流。  相似文献   

10.
刘冬 《钓鱼》2004,(12):7-7
近日,又读南京钓友李好先生发表在《钓鱼》杂志2004年第2期的《钓鱼推广年钓技大交流》,细心揣摩,心生同感,不由为之拍案叫好。  相似文献   

11.
伊犁三区邮政史是新疆邮政史上特有的一页,多年来一直受到区内外集邮界的关注,在不同的报刊上发表过很多专题论文,而且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1994年12月编辑出版的《中国解放区邮票史·西北卷》和1996年2月初版、1999年修订再版的《中国集邮大辞典》中也收录了有关的条目,为广大集邮爱  相似文献   

12.
戴其晓 《集邮博览》2001,(10):30-30
京剧被誉为是中国的“国粹”艺术,发展历史长,票友众多,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大剧种之一。为了反映中国戏曲中独具特色的京剧脸谱艺术,1964年原邮电部计划发行一套《京剧脸谱》特种邮票,志号为“特62”。全套邮票共8枚,单枚编号自352至359,排在1964年8月5日发行的特61《牡丹》邮票之后,由刘硕仁设计,  相似文献   

13.
1894年诞生于法国巴黎的奥林匹克运动,至今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当今社会,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不仅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而且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越来越多地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它是体育,但它已远远超过了体育的意义;它以奥运会为表现形式,但它远不只是一种奥运会文化。它已发展成为超越体育和奥运会比赛的一种关于人和社会全面发展与完善的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所以称它是当代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工程中的一大创新和发明,已不为过。它以体育为载体,以人类肢体语言为媒介,  相似文献   

14.
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展实验,从这时起,课程理念就进入了一线教师的意识形态当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引发的针对个体差异评价的探索也一直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