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风两袖”和“两袖清风”都是对为官清廉的赞语。“两袖清风”最早见于元代没有争议。如《辞源》此条举例,一是元陈基《夷白斋稿》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不过这是作“迎风潇洒的姿态”用;二是元魏初《送杨季海》诗:“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这就是作“居官廉洁,囊空如洗”解。但对“清风两  相似文献   

2.
古今七事诗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七件东西,古人称作“开门七件事”。此语最早出自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元代杂剧中多以此七字入诗。《百花亭》第一折有诗云:“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  相似文献   

3.
“诗礼相成”,作为历史的话语,最早见于《孔子家语》;作为历史事实,可从《诗经》的郊庙乐歌,燕赏乐歌和变风变雅诗中找到根据。其诗学意义之深刻,一是揭示了诗歌创作的本质特征,二是揭示了“诗可以群”的合聚力量,三是揭示了诗歌创作的生命在于新变。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西楼”这个意象,点击网络检索一下发现,“西楼”一词最早见于六朝诗歌中,南朝宋诗人鲍照的《玩月城西门廨中》一诗中有“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语,稍后于鲍照的梁朝诗人庾肩吾《奉和春夜应令》诗中有“天禽下北阁,织女入西楼”的诗句。其后诸多文人的诗词曲中都屡屡出现“西楼”这个意象,尤其以宋词为盛。  相似文献   

5.
光明 《老年教育》2010,(6):49-49
古时人们说到官吏廉洁,往往用“两袖清风”来形容。明朝有名的廉洁官吏于谦,其《入京》一诗中有“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自述。现代人也常借用“两袖清风”来赞扬廉洁奉公的干部。那么,“两袖清风”与“廉洁”有什么联系呢?  相似文献   

6.
“诗言志”观点的演变周北鹤“诗言志”的理论,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的认识,它最早大约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表达诗人的意志,歌咏唱诗的语言,声配合咏唱的歌词,律调节音韵的和谐。)朱自清先生认为“诗言志”是中国诗...  相似文献   

7.
“诗无达诂”一语在我国文学理论中被广泛引用,人们对它也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理解,即:诗歌乃至其它各种文学作品,没有什么确定不变、唯一正确的意义,寻找这个意义既不可能,也没必要,读者完全可以“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沈德潜《唐诗别裁·凡例》)。在这里,“诗无达诂”成了人们对文学作品某种特性的概括解释。这种引申推衍的理解不能算错,但相对于“诗无达诂”的本义而言,却显得过于宽泛。“诗无达诂”一语在其原初时期,有其更为具体确切的蕴涵。本文发意,即在于暂时将“诗无达诂”一语的种种引申发挥义搁置起来,根据目前能见到的一些史料,厘定其初始的准确含义。先正本清源,再阐微至显,也就是说,紧紧抓住其“本义”,先“考”后“释’,看一看它对现代文学理论会有哪些启示。 一 “诗无达诂”,最早见于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篇》:“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董仲舒此语,有两点须特别注意:一是将《诗》与《易》《春秋》并举,可知所言之“诗”,乃专指《诗经》而非泛指一般的诗;二是既言“所闻”,可知此说已先于董子而流行,是先秦时就有的一种观念。从这两点看,“诗无达诂”应该与春秋以来人们对《诗经》的认  相似文献   

8.
比兴最早见于《周 礼·春官》,因而每当 人们论述比兴,必溯源 至此。然《周礼》除记 有“大师教六诗,曰 风、曰赋、曰比、曰兴、 曰雅、曰颂”外,对于 比兴,再也没有别的语 言。因而人们对于《周 礼》所说的比兴究为何 物,还是不得其解。而 后人所说的比兴,主要 来源于对孔子兴义的一 语半解和对《诗经》诗歌实际运用的分析。本文正是通过这二方面的论述,来重新讨论“比兴”的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9.
“幽默”一词,最早见于《楚辞·九章·怀沙》:“殉兮杳杳,孔静幽默”。这里的“幽默”,指的是“寂静无声”。我们今天所说的“幽默”,在英文中是Humor或Humour,法文是Humour,德文是Humor,可见他们是原出一处的。“幽默”是林语堂在上世纪20年代从英文Humour翻译过来的,最早见于北京出版的《语丝》杂志。从此,“幽默”一词一直沿用至今。“幽默”的译名一出现就引起了争议。首先是鲁迅先生觉得不妥当,认为它容易被误解为“静默”或“幽静”。陈望道先生拟改译成“油滑”,但不够确切,又给人以轻浮之感。李青崖先生主张改译为“语妙”,但“语…  相似文献   

10.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七件东西,俗称‘开门七件事’,以其入诗,读来别有一番情趣。最早以这‘开门七件事’入诗的,见于元代杂剧,在《百花亭》第一折中,有如下一首诗: 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明代有名的才子唐伯虎,曾写过一首题为《除夕口占》的诗,劈头便用了这七个字:  相似文献   

11.
题壁传诗     
“题壁”二字最早见于《梁书》,史载侯景被梁简文帝“幽絷”后.“题壁自序”。而题壁诗的兴盛还是在唐代以后,尤以宋代为最.超过了万首。  相似文献   

12.
某地市期末考试出了这样一道考题:王维诗《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答案是“归”字。其原因是该诗描绘了一幅乡村晚归图,作者赞美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想起自己官场险恶,萌生退隐之意。阅卷老师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本诗的诗眼应该是“羡”字,不应是“归”字。因为羡字比归字更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退隐之意也得以恰到好处的表现。《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归”字还是“羡”字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后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先从诗眼这一文论的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看。诗眼这个词最早见于苏轼诗:“天工忽向背,诗眼巧…  相似文献   

13.
旧题范梓的诗法著作《木天禁语》,后人对其真伪多有争辩。通过对《木天禁语》的版本对比、辨体、范氏的诗评特征等方面的探究,认为《木天禁语》一书乃前人假托范柠之名所著,却也是元代诗学观念较为典型的体现。在中国古代诗论中有许多托名之作,这大抵是为了便于流传。  相似文献   

14.
<正>西方艺术重在模仿自然,而中国艺术重在比兴之义,西方的模仿理论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国的比兴理论最早见于《周礼》的六诗说和《诗大序》的六艺说,而将六诗说和六艺说概括为"比兴"一词是六朝时期的刘勰。刘勰撰《文  相似文献   

15.
刘景文 《现代语文》2006,(11):40-40,24
一、儒家“诗教”的内涵“诗教”这一提法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达,《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挈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1]p1609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们知道《礼记》一书是由汉儒整理的西汉中期以前先秦儒家的理论著述,见于《礼记》的“诗教”主张虽然不能证明是…  相似文献   

16.
“眉语”一词最早见于李白《上元夫人》一诗中,原文为:“眉语两自笑,忽然随风飘。”人们常说“眉目传情”,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用眉毛舒展或收敛等动作来代替语言,以此表情达意。眉语与手语、头语、眼语、脸语等,都属于人的体态语,这些都是无声而有形的语言。《列子》中有一名为《说符》的篇目,载有一个“察眉”的典故:“晋国苦盗。有郗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意思是说,晋国人深受偷窃者之苦,有个叫郗雍的人,能观察偷窃者的面容,根据偷窃者眉睫之间的变化,而知道他心中的实情。后来人们把察看人的面貌便知道其实情…  相似文献   

17.
<正> 《芣苡》是《诗经·周南》中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关于它的主题,古今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三说: 一、和平乐有子说。此说最早见于《毛传》和《诗序》。《毛传》说:“芣苡,马舄。马舄,车前也,宜怀妊也。”《诗序》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唐时孔颖达《毛诗  相似文献   

18.
正像现代人在BBS上发帖子一样, 古人把“题壁”当做传播作品的一种形式。“题壁”二字最早见于《梁书》,史载侯景被梁简文帝“幽絷”后,“题壁自序”。而题壁诗的兴盛还是在唐代以后,  相似文献   

19.
二、关于比、兴的问题 《诗经》的表现方法,古人概括为“赋、比、兴”。“赋、比、兴”之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诗·大序》称“六诗”为“六艺”。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风、雅、颂,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后世比  相似文献   

20.
有好几位读者来信,谈到《暮江吟》(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诗中的“瑟瑟”一词不应解作碧色,而应解作“萧瑟”;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一派萧索凄凉的景象;还认为诗中有诗人的政治寓意,希望我们就此作出答复。谨将我们一些粗浅的看法略述于次,供参考。“萧瑟”一词,最早见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蒂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萧瑟”二字,一般形容秋风吹拂树木所发出的声音,有时也形容寂寞凄凉,前者如上举,后者如杜甫《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