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益均衡是社会得以和谐运转的内在动力,是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保障。利益均衡的内在要求有三:利益导向明确、利益行为规范和利益成果共享。针对当前中国社会中一系列利益矛盾,我们认为,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实现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运用博弈论中合作博弈模型的基本原理来分析社会秩序稳定中各主体之间的价值和行为之互动机理,便可理解:主体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利益均衡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参与式民主治理模式的推广是实现利益均衡的重要平台,实现利益主体各方的合作共赢而非竞争互损,才能实现社会秩序稳定。由于利益的最大功能是其激励作用,如何协调中国社会主体间的利益博弈,进而达成利益均衡和社会秩序稳定呢?我们的政策建议是:加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和统筹能力,促进社会利益的分配均衡;规范政府的权力,从公民的切身利益出发促进国家-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提高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和获取能力,构建公平均衡的利益博弈平台,推动深化改革,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组成要素中,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相互作用,是生产力内在矛盾运动的表现形式;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构成了考试对生产力内在矛盾运动发生作用的逻辑起点。发挥考试在行政治国中的作用,把考试作为传承文明、为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界提供智力支持的有效载体,考试结果成为社会利益分配尺度和实现考试活动科学化,是考试促进生产力内在矛盾运动的实现条件。而考试使生产力三要素在质态上实现匹配,量态上达到均衡,时间上配合适应,则是考试促进生产力内在矛盾运动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社会稳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维护社会稳定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能。利益矛盾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当前我国利益关系的失衡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政府只有通过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利益导向、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利益补偿、利益约束和利益矛盾疏导体系,才能促进不同利益群体的动态的利益均衡,化解社会矛盾,使我国长期保持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有着丰富的生态利益矛盾思想。他们尖锐地批判了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生存环境恶化、生态需求严重对立分化、生态利益分配显失公正等现象。以唯物史观为立论基础,阐明了生态利益矛盾的本质属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生态利益矛盾产生的内在根源,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指明了人类社会化解生态利益矛盾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转型时期严重失衡的利益格局已经成为阶层关系失调、社会冲突频发的总根源.协调利益关系,建立大致平衡的利益格局,成为化解阶层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其基本要略是:加快城乡统筹和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继续推进覆盖面更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继续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建立、健全合理的分配制度;健全民主制度,搭建各阶层进行公平利益博弈的政治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组成要素中,由需要而引起的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作用与反作用,是生产力内在矛盾运动的表现形式。考试通过对劳动者的评价,使生产力三要素在质态上实现匹配,量态上达到均衡,时间上配合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构成了考试活动对生产力内在矛盾运动发生作用的逻辑起点。考试活动之所以成为生产力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选择,主要是因为:它调整社会成员的智能结构,增强劳动者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它甄别劳动者个体的身心差异,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考试活动引导社会价值观,为生产力内在矛盾运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公有制经济固有的内在矛盾制约着改革的命运。这些内在矛盾是:国家和劳动者在分配上的利益矛盾;有限的经济整体资源约束与基层生产主体软预算约束的矛盾;决策中的公众利益和决策者的私人利益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出路,在于进行真正的所有制改革。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利益均衡 利益的均衡并不是利益的平均分配,而是按社会各个利益主体都能接受的方式和规则进行资源的配置和利益的平衡。在现阶段.人们对利益的占有必然与自己在利益形成过程中的贡献相对称;但同时,整个社会的利益结构也必须与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核心理念相一致,从而使社会各阶层感觉到合情合理,如果各阶层之间出现了利益矛盾,社会能够及时地加以协调和化解。在一个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中,实现社会和谐的制度安排往往并不表现为没有或很少有利益上的矛盾或冲突,而在于它能够协调和化解这些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社会各阶层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妥善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现阶段我国利益关系失衡的实质,就在于社会各阶层没有能够合理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必须确立全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理念,努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建立健全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工作机制,以妥善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试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社会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把握好四个着力点:整合社会关系,重点是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矛盾,重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推进社会公平,重点是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利益均衡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利益冲突是社会和谐的最大挑战。保持社会和谐归根到底是要协调利益冲突,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从而实现利益均衡。而利益均衡实现的根本途径要靠建立健全各种利益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主题。加强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和谐环境和制度建设,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是走向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推动社区教育的均衡发展,以此为契机实现城乡社会和谐共进、公民素质共同提升,无疑能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同时和谐社会构建对社区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两者之间体现的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并在这种作用中实现了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3.
城乡社区治理是一个需要从多向度去理解和实践的发展中问题,涉及到政府的制度安排和社区居民在利益互动均衡中的相互关系。在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城乡社区治理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时代命题,中国城乡社区建设面临经济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变迁的共同宏观背景,同时还面临城乡经济发展失衡、管理模式差异、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步等的微观社会环境。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抑或是其他组织都具备理性,都有其可供选择的目标函数和利益导向,这就使得中国未来的城乡社区治理必须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和城乡统筹过程中的制度设计过程创新,通过突出城乡主体间的博弈均衡和利益分享,最终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乡社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时期的重要奋斗目标。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健全的社会主义法治与和谐社会互为前提。运用法治构建中国和谐社会,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通过政策和法律的调节,保证我国经济发展从非均衡策略向均衡策略的转变;通过法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相对均衡;通过法治,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法治,建立生态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傅立叶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立叶的和谐思想是其理论的精华:情欲引力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动力;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关注是他的闪光思想;股份制、劳动权、均衡分配、集体经营、集体消费等经济制度和措施是实现和谐的保障;人口平衡、阶级融合、妇女解放、人自身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6.
张秋影 《培训与研究》2006,23(12):50-51
社会规范是人们为了共同社会生活的需要,在生产活动与社会生活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它是社会用来约束和指导人们行为,要求人们普遍遵守的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而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社会秩序的维护。社会规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高教公平与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而其均衡发展则是和谐社会的理想与政府应承担的责任。从和谐社会视角解读高教均衡发展系数编制的内涵,有助于深化各方对此的认识,并为各级政府制定和执行有效的高教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旧的社会平衡未被彻底打破、新的社会平衡尚未完全形成,直接影响到国民素质均衡发展.如果国民素质严重失衡,就必然导致社会不和谐或畸形发展.因此,积极发展和谐的社会关系,国民树立"学习素质"观念,并提高对素质观念内化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和谐与冲突是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状态,和谐是矛盾演进过程中的一种制衡态。社会是矛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势力主导的社会矛盾制衡态。形成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形成合理的社会分层与成员构成结构,形成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政治、社会治理结构是实现社会矛盾制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时代要求。本文深入分析了江西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