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箭破长空     
2005年10月12日到17日,神舟六号飞天115小时32分钟,绕地球77圈,飞行325万千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又一次取得了圆满成功。“神舟”六号飞船太空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飞行,使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由1人1天的太空飞行变成多人多天,实现了第一次真正有人参与的航天活动。同时,实现了飞船研制技术的新跨越,为实现我国载人航天第二步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江燕 《百科知识》2002,(6):9-11
2002年3月25日,我国“神舟”3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在轨道上运行7昼夜,环绕地球108圈,顺利完成预定的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4月1日成功返回,准确着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次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向着“实现载人航天”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现有三种载人航天器世界上第一个载人航天器是  相似文献   

3.
“神舟”号飞船成功发射和回收 我国科学家在载人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1999年11月20日首次成功发射“神舟”号飞船,2001年至2002年,又成功发射与回收了“神舟”二号、三号和四号飞船。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是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技术日臻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表明我国利用飞船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4.
尽管耗资巨大的载人航天,其经济效益目前仍不明显,但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学研究以及未来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载人航天尤其是空间站的建立,是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的根本途径。迄今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热潮中,不甘示弱的中华民族一刻也没有停止挺进太空的脚步。据新华社公布的消息说,我国将在下世纪初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实现载人航天。其实,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早在50年代末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就开始了载人航天科学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科学中国人》2003,(11):64-64,F003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9时许,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进行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  相似文献   

7.
千年梦圆今朝,一箭飞冲九霄。我国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实现了!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背负着十几亿中国人的期待,开始了他伟大的太空之旅。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5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杨利伟安全返回。飞船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仅相差4.8千米。返回舱完好无损。载人航天对于我国意义重大,其中很多有关“神舟”5号和载人航天的科学知识,读者还不清楚,那就看看下面的几篇文章吧。  相似文献   

8.
10月16日清晨6时54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宣布:“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这一特大喜讯,如同春雷滚滚,震撼着神州大地,也震撼着整个世界。它向全人类宣告: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实现了!中国已经成为独立自主地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10月15日9时,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按照预定计划,飞船绕地球飞行14个圈后,于16日清晨返回。据介绍,在21个多小时的太空飞行中,航天员杨利伟始终与地面保持密切联…  相似文献   

9.
2002年12月3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飞船在太空飞行6天零18小时,环绕地球108圈后,在内蒙古中部成功着陆,顺利完成预定实验任务。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次飞行试验,它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向实现载人飞行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短短3年内,“神舟”连续4次遨游太空,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载人航天,是中华民族攀登现代科技高峰新的标志性工程,是新中国建设成就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1):99-102
2011年9月和11月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先后发射了天官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施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交会对接试验,在此次交会对接试验中,中科院承担的空间应用系统主要任务包括:(1)利用天官一号目标飞行器以及神舟八号飞船的空间实验支持能力开展相关科学实验和应用研究;(2)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提供空间环境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1.
人民网2005年10月13日报道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 升空,两名中国航天员邀游太空,10月17日顺利返回。这 次载人航天飞行,是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有人参与的空 间科学试验,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进入第 二步任务的重要开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此进入了一个新 阶段,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太空是人类最佳的科学试验场所。在这样一个与地球完 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空间科学试验,会获得许多意想  相似文献   

12.
《金秋科苑》2013,(14):7-7
2013年6月11日,承载着中国载人航天新使命的神舟十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亲临现场观看发射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接见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参研参试单位代表时指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第一阶段的收官之战,对巩固和完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推动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1年伊始,我国以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二号"飞船的发射成功,告别了20世纪,迎来了21世纪新的曙光。在"十五"期间,在党的"十六"大精神鼓舞下,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神舟三号"、"神舟四号",以及"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相继升空,实现了载人航天的壮举,成为我国在空间高技术领域的新的里程碑。人类基因组"中国卷"和水稻基因组"精细图"率先绘制完成,超级杂交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三峡水库蓄水成功,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从万亿次到十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的推出,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制成功,还有抗击非典科研取得重大成果,都使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4.
动态     
正"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5月5日18时00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488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  相似文献   

15.
《发明与创新》2009,(10):45-46
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安然飞回祖国怀抱.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中华民族漫步太空的梦想终成现实.  相似文献   

16.
《今日科苑》2012,(4):7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于2012年2月17日宣布,我国将于今年实施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实现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全面验证交会对接技术。担负此次任务的飞行乘组将由3名航天员组成。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中国人》2011,(14):58-58
由百余位载人航天一线专家历时5年精心打造,中国首套全方位、立体化展示载人航天伟大成就和介绍载人航天科技知识的大型科普读物《中国载人航天科普丛书》,15日在中国科技馆首发。本套《丛书》是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开创了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领域一线科技专家集体为广大读者撰写前沿科普知识的先河。  相似文献   

18.
《科协论坛》2013,(12):F0002-F0002
周建平,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研究员,从事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设计及技术管理工作,主持载人航天工程发展战略研究、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编制、载人登月综合论证等项目,解决了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活动技术、  相似文献   

19.
正一、概述我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辉煌历程,航天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不仅创造了以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伟大成果,也孕育形成了具有航天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传统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我国航天领域科技工作者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航天事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严谨务实、协同作战、无私奉献、攻坚克难,推动航天领域科研、生产、试验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为我国国家安全和  相似文献   

20.
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前苏联“高科技发展纲要”、法国“尤里卡”计划、西德“欧洲防御”计划、日本“全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相继提出。在这些计划和战略中,航天技术被各国列为重中之重。面对世界各国在太空高科技领域展开的激烈角逐,我们如何紧跟时代,谋求长远发展,再现“两弹一星”雄风?1986年3月,发展载人航天被列入了“863”高技术发展计划;1992年9月21日,我国正式启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也有了自己的专有代号“921”。2005年10月15日,胡锦涛主席同“神六”航天员乘组实现了天地通话,那一刻,举国欢腾,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在每个人心中汹涌澎湃。“天地通话”,就是我国载人航天七大系统之——测控通信系统的手笔。我国的测控网发展,历经了超短波测控网、C波段测控网,伴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建立了S波段测控网,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多任务陆海基天地一体的测控网。与航天测控通信系统同时成长起来的,是它的主要创建者于志坚,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嫦娥”工程测控系统总设计师。他为我国航天测控通信系统的规划、总体设计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2004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5年获中国科协“求是奖”。新时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被列八《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16个重大专项之一。航天测控通信系统现状如何、未来会迎来怎样的发展……带着种种的疑问,我们采访了于志坚所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