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教育学者何为”,无论是对教育学者本身而言,还是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而言,都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既表现为教育学者在理论建构与实践改进之间的研究立场选择,也表现为教育学者在专业知识分子与普遍知识分子之间的身份选择。教育问题所具有的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联接专业生活与日常生活的特性,为“教育学者何为”提供了一种可能回答,也使教育学者超越立场与归属的选择成为可能。教育学者唯有经由教育问题反思自己的专业生活与行动逻辑,才能过一种有意义的专业生活,才能对当下中国教育大国建设与大国教育思想建设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走进实践不但不是解决理论问题的万能钥匙,而且有可能引发新的问题。因此,教育学者应当对进入实践的心态与姿态进行深入反思,改变专家心态、精英心态、资料榨取心态和替代心态,尝试建构一种“参与性行动者”立场。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数学“大课堂”的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实践的过程中.构建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通过课后延伸,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创设条件。  相似文献   

4.
在人文领域,伽达默尔是名家,其《真理与方法》是名著。大家知道,哲学演绎是教育学者惯用的研究方法,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20世纪70年代问世后,教育学者很快就以它为方法论来思考教育问题了,人们现在津津乐道的“反思性实践”“对话”“生成”等话语都与这有关。伽达默尔的理论可谓教育学者的宝贵资源。不仅如此,在专业哲学家很少直接论述教育的当代语境中,伽达默尔难能可贵地“反其道而行之”。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者介入实践,是对传统的“局内人”信条与“局外人”信条的方法论突破。它改变了教育学者和教师的习惯性生存方式,实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相互滋养与双向建构。教育学者介入实践,必须在疏远与接近、“抽离”与“卷入”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保持对研究对象群体的疏远,是为了对研究对象保持一种陌生化和理性化,以便能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以审视的立场来研究它;接近研究对象,是为了获得对它的切身感受,获得更为深刻的内心体验。教育学者介入实践,是一种双重介入,因而它改变的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是两种不同行动主体各自的生活和彼此的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6.
卢天庆 《四川教育》2001,(10):31-31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初稿)总体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方面,要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如何落实“课程标谁”要求,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能力?下面这一组谈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解决”的文章,也许能对您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高翔  杨远平 《青年教师》2005,(10):39-41
学校在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如何使教研活动富有实效性,能着力解决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的困惑,如何加强教育科研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和服务功能,促进对教育问题前瞻性的研究。在提升教师理论素养,促进教师业务能力提高的过程中起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任何学校经常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付克聪 《四川教育》2001,(10):28-28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初稿)总体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方面,要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如何落实“课程标谁”要求,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能力?下面这一组谈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解决”的文章,也许能对您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 在平时的教学或训练中常听到教练员用“送髋”、“转髋”来提示运动员学习或改进某一技术,然而“髋”在田径运动技术中的地位如何?在各个项目的完整技术中“髋”又担负着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何作用?在教学与训练中该如何把握“髋”这一关键性的动作?对此似乎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这对掌握技术以及改进和提高技术无疑是不利的。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分析了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图片;研究了有关资料文献,总结了在教学与训练中的实践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学者何以更好地安身立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振华  徐莉 《教育研究》2005,26(7):20-24
中国教育学者何以更好地安身立命,这个问题是在复杂的教育实践,教育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开展有中国特色、中国品格和中国气派的教育研究,“教育学立场”与跨学科研究的张力等方面的压力下产生的。要解决之,至少有两条路径:一是改造教育理论,以便更好地为教育实践者把握;二是创新教育理论,做好“接着说”、“在中国教育中”、“从教育学立场出发”、“创新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李淑惠 《四川教育》2001,(10):30-30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初稿)总体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方面,要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如何落实“课程标谁”要求,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能力?下面这一组谈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解决”的文章,也许能对您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2.
周思波 《四川教育》2001,(10):29-29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初稿)总体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方面,要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如何落实“课程标谁”要求,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能力?下面这一组谈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解决”的文章,也许能对您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还是自己主动探究而获得的?为此,理论工作者提出了许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如“引导发现”模式、“实践活动”模式、“讨论交流”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等,特别是以“问题”为载体的“问题解决”模式。以下我从两大方面来叙述实施“问题解决”模式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和体会:  相似文献   

14.
单向灌输知识是当前课堂教学耗力、费时、低效的痼疾,其课堂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满堂问”、“机械训练”、“单向演示”、“强制管理”和“满堂灌”等五种形式,其危害有共性,也有不同点。如何解决单向灌输问题?那就是努力使课堂教学实现五个转变,一是变教师提问为学生发问;二是变题海战术、应试训练为指导学生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在涉及动手的教学中,变教师演示为指导学生独立操作;四是变强制性教学管理为科学、民主的管理;五是变教师讲解为学生自我省悟。  相似文献   

15.
“问题解决”是指一个数学问题没有现成的直接的方法,程序、步骤或一般维演算法的末解决的问题的情况。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数学教学应注重“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则促进“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应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论教育学者的实践关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学者的实践关怀,在我国教育领域表现为一部分教育学者正以饱满的热情关注着教育实践活动,思考着教育实践问题;他们走向中小学教育现场,为教师们献计献策,谋求教育革新。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鼓励教育学者更多地关怀实践、亲近实践、融入实践、躬身实践,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7.
“校本”的英文写法是“school—baSe”,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即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二是在学校中,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三是基于学校,即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8.
洋溢着鲜活时代气息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正扑面而来,高中新课程注定要改变“高中生的学习生活”,还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英国教育学者Elliott强调课程改革实际是“教师的变革”,日本教育学者左藤学提出了当课程由“传递中心”变为“对活中心”时。教师的角色由“技术熟练者”的教师变为“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这种后现代意义的教育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提升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听出有价值的“反思”,以此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课堂实践水平呢?笔者认为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龚莉 《福建教育》2005,(9A):36-37
数学活动、实践活动课应该如何设计?应该关注什么?是不是只要活动了、实践了、体验了,就行?解读课标,关于实践与综合应用分三个阶段:第一学段,获得生活体验。培养合作交流等情感态度;第二学段,解决简单的问题,获得一定的思考方法。学会独立思考;第三学段,探讨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发展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三个学段以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发展为主线,各有侧重,按“经验——方法——能力”逐层提升。实践活动既要考虑内容的实践性、操作性,也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数学能力的发展,使之在活动中内化、在实践中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