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尔巴哈哲学作为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中间环节”,他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从哲学史考察,费尔巴哈对作为辩证法大师的黑格尔的批判,并未否定黑格尔的辩证法,只是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辨性;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并未否定费尔巴哈的辩证法,只是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事实上,费尔巴哈哲学中包含有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承认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因果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观点,矛盾观和否定观等。但费尔巴哈的辩证法并不是科学形态的成熟的辩证法,他的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是基于直观方式的结合,他的辩证法不是“世界观”意义的辩证法,他不了解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在社会历史领域仍然跌入唯心主义的泥淖。这些缺陷决定了费尔巴哈的“唯物”辩证法必然被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所超越。  相似文献   

2.
经验论强调认识的受动性,夸大了必然,否认了自由;唯理论则夸大了理智的能动作用,并在不同程度上承认意志自由,也没能解决好必然与自由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视必然与自由为最高范畴,并揭示了必然与自由的辩证关系。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家,站在思辨唯心主义立场上,也没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费尔巴哈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阐述了必然与自由范畴,但它既缺乏认识论的高度;更没有把广阔的历史领域放在视野之内,因而他只能达到旧唯物主义所能达到的高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科学地阐明了必然与自由范畴。  相似文献   

3.
<正>马克思主义是一座博大精深的理论宝库,其思想基础也是纷繁复杂的.当我们重温马克思早期的学术著作时,不由不对其法自然历史观产生浓厚的兴趣.马克思的法自然历史观萌发于他在学生时代对古代自然哲学的研究.在这一时期的著作(尤其是博大论文《论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以及有关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笔记)中,马克思讨论了人与自然历史(环境)相互关系的辩证法,自由意志与客观实在性的关系问题.这一时期马克思的自然历史观带有强烈的无神论色彩,但尚未摆脱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束缚.显然,马克思的法自然历史观的形成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事.这在《巴黎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作中均有所体现.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等人的唯心主义自然历史观和费尔巴哈等人的机构唯物主义自然历史观,用人与自然在劳动或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代替黑格尔的主体客体的理论中统一的唯心主义观点,代替费尔巴哈所制造的人与自然或社会与历史分离和对立的、机械的、非历史的和抽象的唯物主义观点.在这一时期,他使法自然历史观摆脱哲学思辩而把它放到社会历史和经济学上去考察,法自然历史观开始立于经济学的基础上.在晚期成熟的经济学著作尤其是《资本论》  相似文献   

4.
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重要理论来源,这在哲学界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定论,这一历史时期的费尔巴哈进入马克思的理论视野并得到嘉许,见诸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费尔巴哈伟大功绩的三重肯定,正是费尔巴哈基于“感性对象性原则”揭示了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开启并引领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度批判,才形成了“感性活动”的理论源流,而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将黑格尔的“对象性活动”融入“感性对象性原则”,接续完成了对黑格尔形而上学本质的解构和超越,就此开辟了“感性活动”这一崭新的哲学视域。  相似文献   

5.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位代表,他跳出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圈子,使得唯物主义重返哲学。但是他无法把握实践这一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他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抽象的,这使得他无论在自然观领域还是社会历史领域都难以摆脱旧唯物主义的框架。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角度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构建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在批判费尔巴哈以及以往哲学缺陷的过程中实现了哲学史上的真正超越。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美学思想直接得益于黑格尔、费尔巴哈、席勒,但他的美学摒除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念,接过费尔巴哈和席勒的人本主义的旗帜,以政治经济学的眼光切入美学和文艺学,使他的美学拥有了独特的政治经济学色彩。黑格尔美学中的"异化"和"复归"、"对象化"和"自我观照"都在绝对理念或精神的统摄之下,而这些观念在马克思的美学中得到了彻底改造,由精神领域转向实践领域;费尔巴哈是在神学体系中观照着人,马克思则将人放置到社会关系中进一步还原,克服了费尔巴哈的抽象性;席勒的美学理想是"完美的人"、"全面的人",还是一种偏于抽象的人的理想,马克思则将席勒的人的理想扩展为一种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完成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辩证法的新贡献,必须从他批判地改造 黑格尔惟心辩证法入手得到理解。但是,决不能简单地认为马克思的工作,仅仅在于把黑格尔绝对精神之象化和扬弃对象化的活动,转换成自然界、物质自在的运动,而在于他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活动,转换成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生产、劳动),这种活动构成自然之向人生成或自然之“人化”的基础。在马克思的辩证法中,辩证运动的主体既不是“绝对精神”,也不是同人无关的自然,而是向人生成的自然或通过自身感性活动由自然出生的人。只有这样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才能真正找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结合点,才能真正超出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同时实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人的本质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以感觉主义或感性直观作为自己的根本原则.由于费尔巴哈未能汲取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因此,它具有一切狭隘的感觉主义所共有的缺陷.费尔巴哈要么在说明人的感性本质和或自然本质时陷入他自己所反时的庸俗唯物主义,要么在说明人的超感性本质或超自然本质(人的精神和社会性)时陷入唯心主义,或者说,他必然陷入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同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内在矛盾之中.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理论的矛盾,在马克思的立足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新世界观当中得到了真正的克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美学思想直接得益于黑格尔、费尔巴哈、席勒,但他的美学摒除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念,接过费尔巴哈和席勒的人本主义的旗帜。以政治经济学的眼光切入美学和文艺学。使他的美学拥有了独特的政治经济学色彩。黑格尔美学中的“异化”和“复归”、“对象化”和“自我观照”都在绝对理念或精神的统摄之下。而这些观念在马克思的美学中得到了彻底改造,由精神领域转向实践领域;费尔巴哈是在神学体系中观照着人,马克思则将人放置到社会关系中进一步还原,克服了费尔巴哈的抽象性;席勒的美学理想是“完美的人”、“全面的人”,还是一种偏于抽象的人的理想,马克思则将席勒的人的理想扩展为一种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完成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0.
费尔巴哈带着激情去相信感性,这是因为他认为黑格尔的理性排斥激情,而这种激情来自与他人的关系,而且是每一次都不同的他人.因此,它指出人的原始承受性--社会意义上的感性.思想不再关乎理性的形式,而是指你与我的交流中的传达形式,关系到在沟通意义上的理解.同时,传达形式烙有费尔巴哈所思考的新型科学性以及客观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费尔巴哈对宗教和唯心主义的揭露和批判都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原因在于他对宗教和唯心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是建立在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的,是其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觉运用和逻辑必然引伸。  相似文献   

12.
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是人的意志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在吸取黑格尔自由和必然论述中的辩证思想的基础上,将实践唯物主义观点引入自由观,承认客观必然性是自由的前提,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自由是对客观规律的运用和对世界的支配,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作了唯物主义和辩证的论证。列宁以此为逻辑起点,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通过引证恩格斯的观点,论述了自由和必然关系的四个认识论前提,强调辩证唯物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承认自然界的必然性,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必然性与人的意识和意志的辩证关系,指出客观必然性是第一性,自由是第二性的,自由是盲目的必然性转化为已被认识的为我的必然性,实践是实现从必然向自由的转化,使人类成为自然界主人的决定性环节,从而把恩格斯自由和必然思想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是费尔巴哈思想的核心,而“感性对象性原则”则是费尔巴哈批判思辨哲学的立足点。从“感性对象性原则”出发,费尔巴哈揭示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本质是理性化了的上帝的本质。是转化为逻辑学的神学,是思辨神学的理性支柱,是在思辨精神的领域内对主体与客体矛盾的扬弃。尽管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由于缺少“历史”和“活动”的维度,并不能真正地克服恩辨哲学,但“感性对象性原则”本身的提出却已经使得费尔巴哈站在新哲学世界的入口处,并达到了他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同时代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理论水平。在这一历史环节上,哲学的进步只能表现为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在这里出现的乃是《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经济学一哲学批判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是第一个对自由问题作了深入的、具体的历史考察的哲学家。本文在阐述黑格尔之前近代思想家关于自由问题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论述了黑格尔进一步发展了关于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的思想,同时论述了黑格尔关于人的本质即自由的思想,以及关于自由作为历史本质的实现过程性和受必然性制约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费尔巴哈认为,以黑格尔思辨哲学为代表的整个近代哲学乃至一切形而上学的全部秘密和根本错误都在于颠倒了思维与存在、自我意识与“现实的人”的真实关系。马克思在哲学上超过费尔巴哈的地方在于:第一,在马克思看来,只要现实世界的“自我矛盾”和“自我分裂”没有得到根除,宗教就不可能消亡,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或形而上学就不会“终结”,因此,与费尔巴哈仅仅满足于对宗教和思辨哲学本身的批判相反,马克思提出了对颠倒的现实世界本身加以革命性的颠覆和改造的任务;第二,马克思用“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代替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的精神活动”作为现实世界的基础,从而摆脱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仅仅从直观的或纯粹客观的意义上来理解现实世界的根本缺陷。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思想具有三层意义:首先,他对实体的内涵的扩展,实体不再是不动的单一或形式而是能动的主体,这一思想为近代人的主体地位找到了形而上的支撑;其次,这一思想的建立结束了近代以来的二元对立或者怀疑论,证明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证明世界的克制性;最后,这一思想对自由观也有全新的解读。必然不再是自由的阴影,自由即是过程本身,是对必然性充分认识的结果。他人不是自由的障碍,相反,要获得自由必须要在互主体的关系中实现。  相似文献   

17.
与康德的批判性思维止步于“二律背反”不同,黑格尔则运用其辩证的思辨方法迎着“二律背反”而进,从而构筑起其辩证逻辑的大厦。黑格尔的辩证的思辨方法之所以能超越康德的批判性的思维,不在于黑格尔对康德关于“纯概念或范畴是一切知识或科学中普遍的必然的因素”思想的直接承继,而在于他超越了康德在思想与客观事物之间划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纯思想不仅属于思想自身,而且也是事物的本身或对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自由和必然是揭示人们的实践活动同客观事物的发展运动的内在规律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在哲学史上,对自由和必然这对哲学范畴,斯宾诺莎和黑格尔曾经在旧哲学的范围内作过论述;恩格斯和列宁则在对旧哲学家的思想观点作了杨弃之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了这一问题;毛泽东同志在他的有关论述中,进一步论述了这  相似文献   

19.
卡西尔对黑格尔的继承在于,他同样认为生活及其文化形式是同一的,人的工作作为符号的孕育就是精神自我表现时的形式构建;而其对黑格尔的批评在于,通过文化的各种符号形式中符号与所指关系的说明,否定了黑格尔的逻辑中心论。由于这导致了至善概念的取消,卡西尔需要重新思考文化间的关系、文化与权力、正义的关系。当黑格尔伦理学中的腐败存在被剔除之后,其国家概念中的政治经济学,仍可提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不要把它误解为基本内核+合理内核。《费尔巴哈论》的中心思想在于阐明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黑格尔哲学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要准确把握《费尔巴哈论》的中心思想,区别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黑格尔哲学,才能真正认识马克思哲学的唯物辩证实质。辩证唯物主义不宜易名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之一,它从属于唯物性、辩证性。马克思的哲学变革是思维方式的革命,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是辩证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