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夏榆 《中学教育》2005,(11):48-49
目前前诺贝尔学奖评委会主席埃斯普马克在接受访问时说,20世纪30年代瑞典学院曾有意提名鲁迅获诺贝尔学奖,但受到鲁迅婉言谢绝。  相似文献   

2.
1927年,瑞典考古探险家到中国考察研究时,曾与刘半农商量,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奖候选人,由刘半农托台静农写信探询鲁迅意见。这年9月25日,鲁迅便郑重地给台静农回了一封信。这封信涉及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字如下:静农兄: 9月17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致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如此。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  相似文献   

3.
1.鲁迅好友许寿裳曾于1920年底,当面向鲁迅问过“鲁迅”这一笔名的寓意。鲁迅的答复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相似文献   

4.
刘复生 《小学语文》2009,(10):54-55
鲁迅是我国“五四”以来最伟大的文学家与思想家,小学教材编选了鲁迅作品节选《少年闰土》和一组纪念、追忆鲁迅的文章,可以让小学生初步感受鲁迅文学作品的风格的某些侧面,并通过那些曾亲身感受过鲁迅人格魅力的人们的视角,建立关于鲁迅人格风范的感性形象,从而为以后更深刻地领会鲁迅的创作奠定基础,同时,这本身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知识与道德情操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鲁迅到知用中学演讲的意义 鲁迅在广州的时候,曾到知用中学演讲,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但不少文章记述不详,有的则与事实不大符合,有些文章则缺乏史料,所以有详细研究的必要。笔者曾几次访问教育界老前辈、知用中学校长张瑞权同志,得到他口述当时情况,还提供了一些线索资料,我便写了这篇文章。 首先要知道的,就是鲁迅到知用中学演讲,是有几方面的意义。 第一,鲁迅对这次演讲,并不是一般的应付,而是认真写好讲稿,题目是《读书杂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早在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这年9月25日,鲁迅便郑重地给台静农回了一封信。他回信说:静农兄弟: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  相似文献   

7.
汪明霞 《中国教师》2010,(21):35-37
<正>针对鲁迅学术研究和中学语文关于鲁迅作品教学中出现的负面声音和曲解现象,钱理群教授曾提出,让鲁迅精神在孩子心上扎根。[1]这是对鲁迅精神及其载体——文学作品语文价值的充分肯  相似文献   

8.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取学名周树人,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鲁迅好友许寿裳曾于1920年年底当面向鲁迅问过"鲁迅"这一笔名的寓意。鲁迅的答复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早在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学奖候选人。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崇高的地位,他俩都是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与鲁迅曾有过不必要的误会,但他们更有同声相应之处,其情谊是真诚可见的。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中,曾坦率地表示:“在今代学人中,我最佩服的是鲁迅。”从几副楹联中,不难看出他  相似文献   

11.
在鲁迅的现代小说《呐喊》与《彷徨》25篇小说中,有四处写到酒店和两处写到茶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一)"酒店"与"茶馆"在鲁迅作品中频繁地出现,不只是起着"道具"作用,而是显示了鲁迅作品的特色。老舍曾说过:"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酒店也应作如是观。我也曾在拙作《论鲁迅小说的乡土色彩》(《鲁迅研究》1985年第11期)说过:"鲁迅往往把绍兴一带的小酒店和茶馆作为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酒店、茶馆是群众闲谈之地,它是社会的一角。它象一面多棱镜折射着社会,因此,  相似文献   

12.
鲁迅作品,选入我们大、中文科教材的比古今任何作家的作品为多。在国外,如日本、朝鲜、苏联、意大利、瑞典等国的中、小学文学课本或参考读物中也都选入了若干鲁迅小说、杂文、诗歌。近年来,随着鲁迅研究的不断拓展和逐步深化,也有一些学者和教学工作者进一步重视改进鲁迅作品的教学了。的确,提高和普及总是相对地、辩证地发展的,不能有所偏废。如何在鲁迅研究新成果的观照、指导、推动下,逐步改革鲁迅作品的教学,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即拟就此课题谈些浅见。  相似文献   

13.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这句话是值得珍视的,遗憾的是这个说法还是不够具体。什么是“不好的”呢?鲁迅先生曾说:“研究大作家的手稿,看他怎样修改。”如今这句话也用到了他的身上。早在1981年,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编辑家朱正先生就出了《鲁迅手稿管窥》一书(再版名为《跟鲁迅学改文章》)。  相似文献   

14.
曹聚仁先生抗战时期曾在上海出版过《鲁迅手册》。一九五六年在香港出版了《鲁迅评传》。一九六六年又出版了《鲁迅年谱》。后两种书多次重版,行销香港、南洋各地,在海外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在我国的外国留学生中也有较大的影响。曹先生这两本著作都写于“文化大革命”之前。他对于“文革”前的鲁迅研究状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那时候国内与鲁迅同时代的“那些接近鲁迅的人”都已  相似文献   

15.
鲁迅 本姓周,字豫才,后改名树人。“鲁迅”这一笔名始用于1918年,他自己曾对此作了解释:其一是他的母亲姓鲁,周鲁乃同姓之国;其二,取谦逊与自励之意,表明愚鲁之人应该笨鸟先飞。  相似文献   

16.
你知道吗     
鲁迅曾录何人的联句赠秋白同志? 鲁迅和一些共产党人曾建立了亲密的革命友谊,其中最为人们熟悉的是他和瞿秋白同志之间的深厚情谊。他曾录赠秋白同志这样一副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可见,鲁迅是多么珍视他和秋白的友谊啊!但是,这副联句出自何处呢?过去许多人都把它当作鲁迅自己的作品,那是  相似文献   

17.
一、鲁迅弃矿学医的客观原因众所周知,鲁迅留日前在南京矿路学堂学习开矿。但为什么在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学了两年后改至仙台医专学医了呢?其原因,学术界一致认为有两点:一是为国;二是为民。那么,鲁迅先生当年下定决心弃矿学医还有没有其它原因呢?事实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客观原因,这就是为己:为自己谋求一条生活的出路。我国著名的医学泰斗、浙江医科大学前身浙江医学专门学校的创始人之一、与鲁迅先生在日本弘文学院同时毕业的同室好友厉绥之先生曾回忆说,鲁迅等人是在南京矿路学堂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由官方派往日本的。赴日本前,南京方面曾…  相似文献   

18.
冯雪峰以鲁迅的亲信的战友、鲁迅遗产的研究者自居,在他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行未揭发前,却也迷惑了部分的人。但他早就是歪曲鲁迅、诬蔑鲁迅,并由此进行他反觉反社会主义的文艺思想的宣传,他在二十年前的那篇“鲁迅论”(注1),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篇“鲁迅论”是冯雪峰在鲁迅逝世刚一周年时写的。通过这篇文章,他狠心地将我们革命民主主义战士、曾被我们领袖誉称为民族英雄的鲁迅的社会思想,说得是那样阴暗和漆  相似文献   

19.
一涉笔成趣、幽默诙谐是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埃德加·斯诺在《鲁迅——白话大师》(见《鲁迅研究资料》第4辑)中说:“在鲁迅几乎所有作品中都突出地表现了他那‘笑’的天才”,他善于“把讥消、讽刺和微妙的幽默结合起来。”斯诺的感受是符合实际的。这个特色在鲁迅的散文中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大约由于鲁迅曾经激烈地批评过林语堂所提倡的幽默的缘故,有人就以为鲁迅是不赞成幽默的。这是一种误解。林语堂办《论语》杂志提倡“幽默”之初,鲁迅曾亲自为其撰稿,以示支持,他那篇连标题也颇有滑稽感的《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便是发表在《论语》半月刊第十三期上的。这篇纵意  相似文献   

20.
张广海 《中文自学指导》2011,(3):97-101,118
鲁迅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理解曾受到了托洛茨基的深刻影响,托氏的理论被鲁迅一度奉若权威;但鲁迅阶级文学论述的关键内容,经历了与托氏的决裂才最终获得。这一决裂标志性地发生在鲁迅写作于1928年8月10日与11日的两篇文章之中,鲁迅在文中反驳了托氏,表达了对普遍阶级性的认同。经过此一决裂,鲁迅克服了托洛茨基“影响的焦虑”,获得了自身的阶级文学观。但在决裂的背后,二人理论的内在逻辑仍有着相当的一致。这主要由于鲁迅认为他需要处理的是“当面”“袭来”的问题,而托洛茨基只是“提出”“将来”的问题。二人理论的分歧彰显了阶级文学理论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