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山学院学报》2008,10(1):130
“朝奉”本为官名,宋代朝官有朝奉大夫和朝奉郎。徽商同官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徽商便是由仕而贾的,这些人不愿人们称其“老板”,代之以“朝奉”相称。久而久之,在徽州,朝奉便成了有钱乡绅的习称。明末,世人通称徽商(不管是老板还是伙计)为“徽州朝奉”。《初刻拍案惊奇》卷10《韩秀才乘乱聘娇妻,吴太守怜才主姻簿》记载:“原来徽州程朝奉,就是金朝奉的舅子,领着亲儿阿寿,打从徽州来,要与金朝奉合伙开当。”  相似文献   

2.
徽商精神是徽州商人在数百年的经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把徽商比作“徽骆驼”,是对徽州商帮的形象概括,集中反映了徽商的整体品格。季宇立足于徽州本土创作的三部徽商小说《新安家族》《徽商》《当铺》,在书写商界传奇中将真实历史融入虚构场景之中,勘测和开掘复杂的人性,塑造了一批饱满且迥异的徽商形象,展示了他们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徽州家谱的编纂理论与方法,探索了《西关章氏族谱》对于老谱中有价值的文献资料的辑录,研究了该谱的编修特点以及该谱《家传》中对于绩溪商人事迹的记载,折射出徽商“贾而好儒”、“贾而好游”的儒雅情趣.认为《西关章氏族谱》以古徽州绩溪县城的“西关”为视点,勾勒出晚清民国时期徽州乡土社会的原貌与变迁.  相似文献   

4.
仅把“徽商”一词作为一个商帮的称号是不全面的。从狭义上来看,“徽商”指的是徽州经商的人(们),或其经济实体,或商帮;从广义上来看,“徽商”指的是古徽州从商人群以及由他们创造的、以商业为主导的徽州地域特色经济和商人文化。  相似文献   

5.
《徽州学散论》一书在对徽州文化诸多文事象进行具体描述的同时,重点对徽州文化的形成、发展内在逻辑规律进行“意义寻根”、宏观探研,从新的视角研讨徽商话题,有不少新的观点和内容,是对徽州学研究的一种开拓性努力。  相似文献   

6.
徽学064程必定徽商兴衰的文化解读069李琳琦略论郑玉的教育思想073梁仁志,等明清侨寓徽商子弟的教育科举问题077周惊涛徽州存世家谱的社会史资料价值170孟庆惠徽州民间歌谣中的妇女形象174王振忠徽州女童的战争日记———1937-1938年《腾正日记》抄本260周晓光徽州学术文化理念的历史变迁268刘道胜论传统方志修纂与官方主流学术的统一———以徽州方志为中心272苏平儒道合流与程大昌的经世思想277苏惠慧论元代新安理学家陈栎404栾成显经济与文化互动———徽商兴衰的一个重要启示410董家魁徽商衰落原因新探416方春生徽商的思变与“贾而好儒…  相似文献   

7.
“扬州是徽商殖民地”出于民国陈去病的《五石脂》一文:“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 明清时期,扬州由盐业而盛,扬州是两淮盐业营运中心,是扬州最为繁华的时期。从明代中期到清代乾、嘉,两淮盐商以徽商为主体。依据《扬州画舫录》一书的记栽,徽州人在扬州经商的就有马、鲍、郑、巴、江、黄、吴、徐、程9个家族、81人,且都是著名的商人。  相似文献   

8.
徽州民谣是徽州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记的民间口头艺术,是写在徽州人心中、流传于民间的另类重要的“徽州文书”。徽州民谣在历史上曾对徽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是徽商历史的真实写照,具有特别的认识价值。通过对徽州民谣的分析和解读,再现了明清时期徽商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探究徽商产生、发展、壮大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9.
方利山先生的新著《徽商品谭》,蕴涵着强烈的现代情怀:热心当代徽商典型的发掘宣传,关注徽商物质遗存的现代开发,重视徽商制度文化的扬弃续接,致力徽商精神价值的现代弘扬。其目的是服务于当代黄山(徽州)人的健康发展和当代黄山(徽州)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近发现清末民初徽州双语文书四则:《祁门公馨茶庄英汉双语标识》《同春祥茶号英汉双语标识》《志成祥茶号英汉双语标识》《中国安徽省第一茶务讲习所中国名茶英汉双语标识》.这四则文书蕴含了近代徽商丰富的商业理念与语言信息,其中所记录的内容既可以窥见徽州茶商为祁门红茶打开国际市场的努力与智慧,也展示出民国时期徽商英语水平与英语语...  相似文献   

11.
徽商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商,徽州文化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以“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作为行动准则,将儒学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徽商是成就徽州文化的重要因素,也是今天我们能在徽州见到两项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代徽州外出经商的风气更加浓厚,经商人口所占比例很高,形成了庞大的商人网络,并出现了向近代转型的趋势。无论是徽州本土、徵商经营地、徽商本身还是建国后的人民政府,都认为徽州商帮依然存在,因此,近代徽商“解体”、“退出商业舞台”的结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对灿烂徽州文化的研究热潮促成了“徽州学”学科的勃然兴起,《徽州学概论》是第一部对徽州学学科、对徽州文化作全面论述的著作,深入浅出,具有普及性、通俗性、学术性。徽州学研究,无论是作总体史观的区域体系研究与作专题、个案研究的结合,还是徽商研究的深入,都需要从时代的角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扩充丰富研究资料,在思维方式、研究视角和方法等方面不断更新,以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代徽州外出经商的风气更加浓厚,经商人口所占比例很高,形成了庞大的商人网络,并出现了向近代转型的趋势。无论是徽州本土、徵商经营地、徽商本身还是建国后的人民政府,都认为徽州商帮依然存在,因此,近代徽商“解体”、“退出商业舞台”的结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徽学研究所前身是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系明清史研究室,成立于1983年。1994年改名为徽商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徽州商人和徽州文化的研究。2000年3月正式成立徽学研究所,主林研究方向包括徽商、新安理学、徽州教育、徽州方言等。研究所主要成员有王廷元,王世华,周晓光,李琳琦教授等,所长周晓光教授。另聘请兼职教授4人,招收徽学方向研究生7人,80年代以来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6项以及多项省社科和省教育厅科研究课题。已出版徽学研究蓍作6部,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中国文化研究》、《学术月刊》等 国内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明清徽商资料选编》获安徽省第一届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国家古籍图书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的徽州以“徽商”作为文化发展的酵母,酝酿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徽人崇学重教的文化传统和徽商有力的经济支持,造就了昌盛的徽州教育。发达的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教育无不是由低级走向高级。因此,参与基础教育的组织和实施的徽州塾师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徽州古街     
《黄山学院学报》2007,9(1):F0002-F0002
古徽州是徽商故里,千百年来徽州本土商业活动的繁荣,徽州城镇和古村落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遍布徽州城乡各具特色的徽州古街。徽州古街是古徽州经济活跃突出表现的载体,是徽商由家乡走向全国的起点,是徽商在徽州本土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徽商“任侠”风气盛行。许多徽商在行商的过程中践行侠之行为准则,进而成为亦商亦侠的“侠商”。徽商任侠之风的形成受到时代大背景以及身处小徽州两方面的影响。但无论徽商任侠抑或好儒,其在“名”和“利”两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徽商任侠和徽商好儒品质一样,被看作是徽商的一种独立的精神风貌。同时亦应注意到徽商无论是“好儒”或是“任侠”,都只是在特定时代下寻求的一种身份认同,传统的士商关系并未改变。  相似文献   

19.
徽菜     
一个菜系的形成是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安徽省是因为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两地之首字合成“安徽”。徽州历来人文荟萃、文风鼎盛。在以学进仕、以文垂世的指导思想下,“连科三状元,十里三殿撰”、“父子丞相”、“兄弟翰林”、“四代一品”,都出现在徽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徽州也有“娇儿不娇书,娇书如养猎”的说法。要考官,是要走出徽州的。而徽商是行商,通过各种水道走向江渐、华北与西南以致漂洋过海。十大商帮,徽商居首。以致一批批外地人,一查三代、四代都是“祖籍徽州”。就在这种形势下,徽菜,作为菜系也就在全国出现了。  相似文献   

20.
商品和市场乃至地理环境不是徽商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徽州文化在徽商崛起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徽商的成功铸就了徽州文化的辉煌。儒家文化的负面影响为徽商衰落的内在因素。经济与文化互动是徽商兴衰的一个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